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音乐》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内容深邃,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绝佳体验。
《秋天的音乐》一文中,冯骥才先生带上耳机,乘坐着火车,在“秋天的音乐”的陪伴下,欣赏着秋天的美景。耳边音乐的流动,眼前风景的变幻,好似一场炫目的演出,从激情澎湃、高昂壮阔到婉转优雅、温暖静谧,再到低沉哀伤,淡然消散,最后带着离别的伤感微笑返场。那音乐仿佛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那画面好似在向我们展现一幅幅或明媚或暗淡的图画,在触动我们心弦后才蓦然回首惊叹:这秋天或许就是人生。
本文虽是散文,初看之下使人一头雾水,不明白作者讲得是什么,一会儿音乐、一会画面,似乎着力体现着散文“形散”的特征,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给了读者提示:音乐改变着心情,看风景的情绪影响着眼前的景色的体会,反过来景物也能神会你的情绪,并进行再创造。景物和你的情绪实际上是相融合的,而音乐就是他们之间的媒介,也就是作者强调的“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个关键词体会文章的内容了。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秋天的音乐”名字的由来,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秋天的音乐”的第一个含义:磁带里的音乐。虽说名字是朋友灵机一动取的,但作者却猜想“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松散飘扬”的何止是作者的头发,更加是因秋季旅行而拥有的轻松、闲适、飞扬的心情呀。带着这样的心情,作者坐上了火车、带着耳机,在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找寻着“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的融为一体”。
第一个“融为一体”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辉煌灿烂和高远平和。为此作者写了两个画面:其一是秋天的大地,它有着“钢琴明亮的音色”,使作者感受到“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其二是秋天的天空,有着“清扬的小提琴的旋律”,从而有着“片段是最美的,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的感叹。这一段中音乐元素也很突出,“浓厚的红褐色的肤色”是一段醇厚的旋律,“树林自在的伸展枝条”时节奏渐渐加快,“叶子一任秋风翻动”好似钢琴的颤音拨动着心弦。“鸟儿腾空飞起”恰似小提琴突然升起的高音,“一片博大的安寂”又似戛然而止的音符,这高与低,闹与静的对比,无不是景与乐的完美体现。
第二个“融为一体”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在温情和弦的引领下看到了一片静谧安详的田园风景,有丰收的麦秸垛、怡然自得的大树和悠闲吃草的牛,在这样和谐又高贵、平稳而舒畅的美景中,作者温暖的表达了“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此时时间仿佛都走得慢了,只愿停下脚步,静静驻足。
第三个“融为一体”来自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由灿烂高昂、静谧安详到此时此刻的忧伤黯然,作者看到了一株垂死的老树,一株孤单忧愁的老树,它和之前的小鸟、云朵、大地无关,和一切生命、生机无关,只有它自己,不论有着怎样灿烂的过去、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生,终究繁华殆尽,作者无奈感伤“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作者忍不住要呼唤“倒回去”!可惜火车渐行,倒不回去的不止是火车,还有那些辉煌的昨天、流逝了的青春、甚至是未完成的梦想。
第四个“融為一体”来自文章的第七、八自然段。作者打破了老树带给我们的悲伤,通过一条在黄昏中闪闪发光的大道和一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将哀婉的曲调突然转成了嘹亮的号角和铜管乐队庄严的乐曲,诉说着“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死亡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是庄严神圣迷人的,是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
读到文章的结尾我们或许才真正明白,作者要听的不是“秋天的音乐”这个磁带,作者要看的不是秋天的风景,作者要写的也不是火车沿途的景物,“秋天”在作者心目中就是“人生”,作者所听所看所写的都是“人生”。沿途的四个风景代表着人生的四个阶段,有生机勃勃的青年时期,喜悦收获的中年时代,黯然伤逝的老年时光和终究会来到的死亡。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作者用音乐引出,也用音乐串联,明亮清扬到温情,再到忧伤,最后是庄严嘹亮,这音乐的起伏何尝又不是人生呢?所以作者在无数的景语后向我们述说着浓浓的真情。
如果说画面和音乐都体现人生,我们要怎样理解作者的灵魂呢?与其说是灵魂,不如理解为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想要表达的话语,也就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是富有和博大属于真正的创造者,二是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拥有生命的静谧与安详,三是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与忧伤,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四是死亡是庄严的再生和转换。其中我们要注重理解一下“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这句话,这里的“秋天的凋谢”是真实存在的,有垂死的老树、冷清的河水,怎么会是假象呢?其实这句话是个过渡句,将文风和情感进行转变,垂死的老树后有充满生机的幼树,冷清的河水来年会变得生机,这事物死与生的对比,也就是人的死与生的对比。死亡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更是新生命的到来,对于新生命我们用嘹亮的号角迎接,对于逝去的生命我们庄严的默哀,此时的新生就是“生命凋谢的假象”。作者在此无非是希望我们正确的看待死亡,不要过于忧伤,我们能做的只是庄重地面对死亡,迎接新生,珍惜我们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说“倒回去”!如果作者所说的这些启示我们真的能够看透,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说完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之后,再说说语言特点。既然是散文,语言的优美一定是它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就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有各种奇妙的比喻;二是独特的想象;三是动词的出奇制胜,增加了文章活泼自然的韵味。
总的来说,《秋天的音乐》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与其说是抒情散文,也可以说是哲理散文,作者将画面、音乐和灵魂相融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带领我们乘坐着火车,浏览秋天的景色,同时也历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生命的到来与逝去。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我们分享着生命的“秋天的音乐”。
武昌文华中学
《秋天的音乐》一文中,冯骥才先生带上耳机,乘坐着火车,在“秋天的音乐”的陪伴下,欣赏着秋天的美景。耳边音乐的流动,眼前风景的变幻,好似一场炫目的演出,从激情澎湃、高昂壮阔到婉转优雅、温暖静谧,再到低沉哀伤,淡然消散,最后带着离别的伤感微笑返场。那音乐仿佛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那画面好似在向我们展现一幅幅或明媚或暗淡的图画,在触动我们心弦后才蓦然回首惊叹:这秋天或许就是人生。
本文虽是散文,初看之下使人一头雾水,不明白作者讲得是什么,一会儿音乐、一会画面,似乎着力体现着散文“形散”的特征,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的思路非常的清晰,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给了读者提示:音乐改变着心情,看风景的情绪影响着眼前的景色的体会,反过来景物也能神会你的情绪,并进行再创造。景物和你的情绪实际上是相融合的,而音乐就是他们之间的媒介,也就是作者强调的“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个关键词体会文章的内容了。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秋天的音乐”名字的由来,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秋天的音乐”的第一个含义:磁带里的音乐。虽说名字是朋友灵机一动取的,但作者却猜想“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松散飘扬”的何止是作者的头发,更加是因秋季旅行而拥有的轻松、闲适、飞扬的心情呀。带着这样的心情,作者坐上了火车、带着耳机,在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找寻着“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的融为一体”。
第一个“融为一体”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辉煌灿烂和高远平和。为此作者写了两个画面:其一是秋天的大地,它有着“钢琴明亮的音色”,使作者感受到“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其二是秋天的天空,有着“清扬的小提琴的旋律”,从而有着“片段是最美的,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的感叹。这一段中音乐元素也很突出,“浓厚的红褐色的肤色”是一段醇厚的旋律,“树林自在的伸展枝条”时节奏渐渐加快,“叶子一任秋风翻动”好似钢琴的颤音拨动着心弦。“鸟儿腾空飞起”恰似小提琴突然升起的高音,“一片博大的安寂”又似戛然而止的音符,这高与低,闹与静的对比,无不是景与乐的完美体现。
第二个“融为一体”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在温情和弦的引领下看到了一片静谧安详的田园风景,有丰收的麦秸垛、怡然自得的大树和悠闲吃草的牛,在这样和谐又高贵、平稳而舒畅的美景中,作者温暖的表达了“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此时时间仿佛都走得慢了,只愿停下脚步,静静驻足。
第三个“融为一体”来自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由灿烂高昂、静谧安详到此时此刻的忧伤黯然,作者看到了一株垂死的老树,一株孤单忧愁的老树,它和之前的小鸟、云朵、大地无关,和一切生命、生机无关,只有它自己,不论有着怎样灿烂的过去、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生,终究繁华殆尽,作者无奈感伤“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作者忍不住要呼唤“倒回去”!可惜火车渐行,倒不回去的不止是火车,还有那些辉煌的昨天、流逝了的青春、甚至是未完成的梦想。
第四个“融為一体”来自文章的第七、八自然段。作者打破了老树带给我们的悲伤,通过一条在黄昏中闪闪发光的大道和一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将哀婉的曲调突然转成了嘹亮的号角和铜管乐队庄严的乐曲,诉说着“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死亡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是庄严神圣迷人的,是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
读到文章的结尾我们或许才真正明白,作者要听的不是“秋天的音乐”这个磁带,作者要看的不是秋天的风景,作者要写的也不是火车沿途的景物,“秋天”在作者心目中就是“人生”,作者所听所看所写的都是“人生”。沿途的四个风景代表着人生的四个阶段,有生机勃勃的青年时期,喜悦收获的中年时代,黯然伤逝的老年时光和终究会来到的死亡。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作者用音乐引出,也用音乐串联,明亮清扬到温情,再到忧伤,最后是庄严嘹亮,这音乐的起伏何尝又不是人生呢?所以作者在无数的景语后向我们述说着浓浓的真情。
如果说画面和音乐都体现人生,我们要怎样理解作者的灵魂呢?与其说是灵魂,不如理解为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想要表达的话语,也就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一是富有和博大属于真正的创造者,二是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拥有生命的静谧与安详,三是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与忧伤,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四是死亡是庄严的再生和转换。其中我们要注重理解一下“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这句话,这里的“秋天的凋谢”是真实存在的,有垂死的老树、冷清的河水,怎么会是假象呢?其实这句话是个过渡句,将文风和情感进行转变,垂死的老树后有充满生机的幼树,冷清的河水来年会变得生机,这事物死与生的对比,也就是人的死与生的对比。死亡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更是新生命的到来,对于新生命我们用嘹亮的号角迎接,对于逝去的生命我们庄严的默哀,此时的新生就是“生命凋谢的假象”。作者在此无非是希望我们正确的看待死亡,不要过于忧伤,我们能做的只是庄重地面对死亡,迎接新生,珍惜我们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说“倒回去”!如果作者所说的这些启示我们真的能够看透,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说完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之后,再说说语言特点。既然是散文,语言的优美一定是它的特点,本文的语言特点就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有各种奇妙的比喻;二是独特的想象;三是动词的出奇制胜,增加了文章活泼自然的韵味。
总的来说,《秋天的音乐》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与其说是抒情散文,也可以说是哲理散文,作者将画面、音乐和灵魂相融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带领我们乘坐着火车,浏览秋天的景色,同时也历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生命的到来与逝去。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我们分享着生命的“秋天的音乐”。
武昌文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