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有很多话要说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eb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重就轻、模棱两可是拍不出好的反腐剧的”。
  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这也是一幅描绘中国官场生态的长卷。
  在玄幻、穿越等“架空历史”类电视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人民的名义》似乎是“横空出世”,然而在总制片人、导演李路看来,这其实是“应运而生”。
  日前,《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李路在北京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希望这部剧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
  “还原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既是国际关注焦点,也是国内民心所向,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强前所未有。”李路说,《人民的名义》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没有跟上现实的尴尬现状。
  编剧周梅森曾执笔《人间正道》《绝对权力》《至高利益》等多部反腐剧,但在《人民的名义》之前,他已封笔十年。
  “在这个高压反腐的时代,我和编剧都酝酿已久,有很多话要说。”李路说。
  剧中共有三条叙事线索:一是检察机关办理重大腐败案件,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政治线,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各级官员的斗争;三是人民线,讲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大时代下的种种遭遇。
  李路表示,这三条线涵盖了从高层官员到普通百姓,不仅首次让副国级贪官出现在荧屏上,延伸了反腐剧的深度,还表现了市民、官员、知识分子、商人各色人等,如同一幅当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李路说,“避重就轻、模棱两可是拍不出好的反腐剧的。”
  在他看来,该剧揭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重大現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积极姿态对反腐斗争进行了艺术表现与思考。
  “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锈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来,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锈的原因、病灶的所在,从而正本清源,创造清明的政治环境和执政生态。希望《人民的名义》在这场移风易俗的大变迁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李路说。
  “不是为了展示腐败,而是给大家以警示和启发”
  某部委项目处处长,衣着朴素、家中简陋,每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却藏着2亿多元现金,塞满了壁柜、床板、冰箱……
  《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生动揭示了“小官巨腐”的两面人生,也让观众联想到某些贪腐官员的真实案例。
  李路认为,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要对现实素材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艺术加工。“剧中确实有不少情节是借鉴了现实案例,但是反腐剧不是为了展示腐败,而是为了反映腐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给大家以警示和启发。”
  李路介绍说,剧中体现了最新的反腐成果,拍蝇、打虎、海外猎狐等均有折射。“现实中已经披露了这么多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我们要用艺术手法探索腐败成因,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
  该剧播出后,关注度和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不少观众表示被剧情和细节“圈粉”。李路透露,剧组为追求“真实”颇费心思,比如为了贴合政府官员的办公环境,剧组在当地宾馆取景拍摄,家具陈设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不能超标,也不能失真;再比如,省委常委会座次排列、不同级别官员的言谈举止如何表现等,都经过了考证和研究。
  宏观处讲政治,微观处显人性。“相比于以往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更侧重对人性的思考。”李路说,“腐败是结果,人性的丑恶和光辉,才是内在驱动力。诱惑面前,是否忠诚于良心和信仰,是英雄和小丑的分水岭。有人担当,有人放水,有人坚持,有人妥协,这是我最想表现的众生相和人性色谱。”
  “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
  李路曾执导过《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等电视剧佳作,但他坦言,《人民的名义》是“职业生涯最难之作”。过去两年,他把全部时间都献给了这部剧。
  2015年初,全国范围自上而下的反腐风暴刮得正猛,但文艺创作并没有跟上如火如荼的现实,反腐作品仍然是荧屏上的稀罕之物。李路听闻最高检影视中心向周梅森约稿,便主动请缨,想在反腐题材沉寂多年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
  从最初的挑选题、组阵容、定投资、搞创作,再到拍摄播出,一路走来,李路百感交集。“我一定要写一部报告文学,说一说其中前所未有的艰辛。”
  在大IP盛行、仙侠剧流行的当下,为何要选择“反腐”题材这样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李路说,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大时代面前,文艺不能缺席。反腐剧沉寂多年,一旦回归就必须做成经典。”
  为此,他坚持全一线阵容配置,邀请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柯蓝、胡静、张凯丽等30余位明星加盟。“这部剧台词量之大,戏剧信息之丰富,人物层次之复杂都需要演技派、实力派演员担纲。他们都是友情加盟,片酬可谓‘良心折上折’。”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该剧也受到许多年轻观众喜爱。对此,李路表示:“谁说主旋律就不好看?主旋律不是说教,表现手法可以很多样,表演风格可以很多元,镜头运用可以很时尚。主旋律是我们要传递给观众的价值观,希望观众在主旋律中感受到正能量。”
其他文献
在科潘遗址的考古发掘间隙,中国考古学家和当地考古工作者在林间空地欢聚小憩  1570年,西班牙探险家迭戈·加西亚·德帕拉西奥在洪都拉斯的热带雨林偶然发现了一片未知的拉美古代文明废墟,将沉寂七个世纪的“美洲雅典”——科潘重新拉回到人类文明的视线中。  从2015年开始,科潘遗址上出现了一群中国人的身影,时至今日,他们仍然驻扎在遗址周围。  他们是谁?在做什么?  他们是中国考古队。  站在距离洪都拉
“懂教育的不懂互联网,懂互联网的不懂教育”,这或许是对整个行业浮躁氛围的最好概括  中国的互联网教育曾经历一轮政策利好。  2012年9月5日,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出台了《构建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中考体育拿高分,竟服食兴奋剂类药物。家长认为,“现在不拼一把,以后就没机会了”“有啥副作用,等上了高中再慢慢往回补”。  体育纳入中考分数的制度安排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以考促运动”的指挥棒下,为求高分走后门、拉关系、替考、服用兴奋剂等作弊行为也屡禁不止。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之过?中考体育制度异化为应试,需要怎样反思?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
如今冯国鄞的DNA课题,是为瓦寻根。  一千多块瓦片、三百多块瓦当、滴水,足足两千多斤重的东西,被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陆续背回了家。提到这件事,冯国鄞自己都说,“想想觉得有点好笑!”  在这两千多斤的瓦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蝴蝶瓦,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末期。  到360多个古镇去寻瓦  蝴蝶瓦、共和瓦、图案瓦、姓名瓦……上千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瓦片、瓦当、滴水,安安静静地躺在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小院里。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要直而一场对于工作模式的挑战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我们现在就能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冲击,其影响在未来5年还会不断加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要直面一场对于工作模式的挑战。  瀚纳仕不久前对500多名亚洲企业界人士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分享关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观点。并讨论这会给企业未来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有72.2%的受访者认为,所
晓风22岁了,在民营书店的圈子里,可谓“长寿”。有读者说,理解了晓风,就读懂了半个杭州。  在杭州这座以“美”著称的城市里,晓风开出了15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分店。  在西湖边的新新饭店里,晓风开了一家分店,书店面对西湖,背靠保俶山。读者多是游客,他们在无意中逛进这里,也在无意中“爱上”了晓风。有位来自江苏的游客,去年冬天来西湖旅游,走进了晓风,加了店长的微信。此后每过一两个月。他都会开出书
“哪个送外卖的不闯红灯、不逆行啊?不过逆行的时候,看到对面来车就很紧张”  担心送餐车被拖走,情急之下当街下跪求情;高温下连送多单,送餐途中中暑晕倒;担心送餐超时,急得跺脚流泪……“一跪”“一晕”“一哭”,折射出外卖小哥群体生活的艰辛,让不少网友留言“好心疼”。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催生了众多的细分行业,外卖行业即是其中之一。许多城市居民已经成为外卖的忠粉,高温盛夏尤其如此。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外
如果为了健康,不管哪种酒都不值得推荐  经常有人问:是喝葡萄酒对身体更好呢,还是喝啤酒对身体更好?  葡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被赋予了“软化血管”“养颜美容”的功效。许多老年人和女性,甚至把睡前喝杯红酒作为“养生”“养颜”之道。  “葡萄酒有益健康”的传说起源于1991年美国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法国悖论”: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法国人吃了很多这类食物,心血管疾
如果在王丽萍的作品中寻找共性,“现实”“家庭”“温暖”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  “东北有高满堂,北京有刘和平,上海有王丽萍。‘王丽萍现象’真的需要研究一下了。”一位业内专家在《国民大生活》的研讨会上如是说。《国民大生活》拍摄花絮,王丽萍与袁珊珊 郑恺一起  二十年来,随着《错爱一生》《媳妇的美好时代》《生活启示录》《国民大生活》等多部电视剧的热播,“编剧王丽萍”已成为不少电视剧宣传时打出的“金字招牌”
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国人对于“未来会越来越好”的预期,仍然强烈  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国股市遭遇两次“熔断”,同时人民币汇率走低。一位美国朋友见此情景问我:“那么今年,中国人还会在全球买买买吗?”  这是个好问题,但答案,真有点难说。  2015年,中国人在全球刮起了一股“买买买”旋风——不但买空了日本的马桶盖和电饭锅,还让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奥特莱斯(折扣较高的名牌购物村——编者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