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堂导入 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新颖的导语,巧妙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导入常用的方法及类型。
一、直接导入法
即开门见山,讲授新课时,直奔课题,点明本节课的重点和中心,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例如,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这样导入新课:小学我们已经简单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性质。这样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以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切入点,而导入新课是一种从旧知出发探求新知的导课方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如“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可先复习多项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a b)(a-b)=a2-b2,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写成a2-b2=(a b)(a-b),即把一个多项式的积化和差的形式转化成了和差化积的形式,这就是我们本节研究的“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故事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授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新课有关的数学趣味事例,如数学名人佚事、数学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如在“立方根”这节课的引入,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希腊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人们找不到水喝,于是大家一起到神庙里去向神祈求降雨。神说:“我之所以不给你们降雨,是因为你们心不诚,给我做的这个正方体祭坛太小,如果你们再做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祭坛送给我,我就会给你们降雨。 ”大家觉得这好办,立即行动起来,于是很快做好了一个棱长是原祭坛棱长二倍的新祭坛献给了神灵。可是神越发地恼怒了,他说:“这个祭坛的体积根本就不是原来体积的二倍。我要进一步惩罚你们!”大家呆在那里没办法了。 故事讲完后,我问:要做一个体积是原来体积二倍的新祭坛,它的边长应是原来的多少倍? 你能用以前的知识解决吗? 如果不能,请学习本节内容——立方根。
四、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少年儿童在游戏时往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兴致勃勃,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编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绿、黄、白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了记录。 游戏后,我问学生:“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必然会说:“猜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童谣导入法
童谣即为儿童唱的歌,儿歌可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产生感情的共鸣,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 张嘴,2只眼睛4 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 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 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n 只青蛙n 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这是一首永远也没办法唱完的儿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所拥有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和显示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旧的数学知识类比新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问题类比复杂的数学问题,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用类比法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本人在教学分式时, 曾尝试引导学生对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结果使分式的教学进行得非常自然顺畅。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了新知识。 我认为通过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还有很多, 这里只给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 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做到教师善“导”,学生能“入”,只有最适合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堂导入 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新颖的导语,巧妙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导入常用的方法及类型。
一、直接导入法
即开门见山,讲授新课时,直奔课题,点明本节课的重点和中心,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完整地展现给学生,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例如,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这样导入新课:小学我们已经简单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性质。这样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以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切入点,而导入新课是一种从旧知出发探求新知的导课方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如“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可先复习多项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a b)(a-b)=a2-b2,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写成a2-b2=(a b)(a-b),即把一个多项式的积化和差的形式转化成了和差化积的形式,这就是我们本节研究的“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故事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授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新课有关的数学趣味事例,如数学名人佚事、数学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和探究科学的精神。 如在“立方根”这节课的引入,我先给学生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希腊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人们找不到水喝,于是大家一起到神庙里去向神祈求降雨。神说:“我之所以不给你们降雨,是因为你们心不诚,给我做的这个正方体祭坛太小,如果你们再做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祭坛送给我,我就会给你们降雨。 ”大家觉得这好办,立即行动起来,于是很快做好了一个棱长是原祭坛棱长二倍的新祭坛献给了神灵。可是神越发地恼怒了,他说:“这个祭坛的体积根本就不是原来体积的二倍。我要进一步惩罚你们!”大家呆在那里没办法了。 故事讲完后,我问:要做一个体积是原来体积二倍的新祭坛,它的边长应是原来的多少倍? 你能用以前的知识解决吗? 如果不能,请学习本节内容——立方根。
四、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少年儿童在游戏时往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兴致勃勃,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编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绿、黄、白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了记录。 游戏后,我问学生:“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必然会说:“猜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童谣导入法
童谣即为儿童唱的歌,儿歌可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产生感情的共鸣,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 张嘴,2只眼睛4 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 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 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n 只青蛙n 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这是一首永远也没办法唱完的儿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所拥有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和显示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旧的数学知识类比新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问题类比复杂的数学问题,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用类比法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本人在教学分式时, 曾尝试引导学生对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结果使分式的教学进行得非常自然顺畅。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了新知识。 我认为通过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还有很多, 这里只给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 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做到教师善“导”,学生能“入”,只有最适合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