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境界,学生思维的门扉将不难开启,知识之水自然会源源而来。怎样设计提问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一、问题要设计在有疑之处
教师设计提问必须设计在学生普遍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教学的效果。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的高潮。
演示:屏幕上先出现一片树叶,再出现一只蚂蚁,再動画演示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走了一圈,然后闪烁边缘线。
师:同学们,谁知道蚂蚁走过的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什么?
生:是树叶的周长。
师:大家想象一下,把树叶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计算树叶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沿着树叶的边缘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直接用尺子测量可取吗?
生:不可取,因为树叶的边缘不是直的,不好量,量出的数肯定不准确。
师:(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怎么知道周长?
生:把它的四条边的长度量出来,再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自己的课本或作业本表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问题设计要重难点突出
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于是在复习了“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例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吨,用去了,还剩多少吨?”学生读题后,边提问边作图:
1.用去谁的?
2.250吨的是什么意思?
[?吨][2500吨][]
3.根据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250吨的是多少?怎样计算?
4.谁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这样抓住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
三、问题要设计在知识衔接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性强、联系紧密,课堂上所要讲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或综合,也是以后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让学生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去组织、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有关计算后出示“16.5÷0.5”,让学生尝试计算。当学生按除法是整数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难以确定时,老师问:“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能不能转化为整数呢?怎样转化?”这样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变”上去,接着在引导:“怎样能使除数变而商不变呢?”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沟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了矛盾,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自己总结出计算法则,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开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抓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可使学生顺藤摸瓜,教师则如顺水推舟,相当省力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合所述,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除上述几点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问题的难易要适度。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材的中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编辑 薛直艳
一、问题要设计在有疑之处
教师设计提问必须设计在学生普遍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教学的效果。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的高潮。
演示:屏幕上先出现一片树叶,再出现一只蚂蚁,再動画演示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走了一圈,然后闪烁边缘线。
师:同学们,谁知道蚂蚁走过的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什么?
生:是树叶的周长。
师:大家想象一下,把树叶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计算树叶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沿着树叶的边缘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直接用尺子测量可取吗?
生:不可取,因为树叶的边缘不是直的,不好量,量出的数肯定不准确。
师:(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怎么知道周长?
生:把它的四条边的长度量出来,再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自己的课本或作业本表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问题设计要重难点突出
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于是在复习了“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例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吨,用去了,还剩多少吨?”学生读题后,边提问边作图:
1.用去谁的?
2.250吨的是什么意思?
[?吨][2500吨][]
3.根据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250吨的是多少?怎样计算?
4.谁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这样抓住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
三、问题要设计在知识衔接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性强、联系紧密,课堂上所要讲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或综合,也是以后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让学生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去组织、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有关计算后出示“16.5÷0.5”,让学生尝试计算。当学生按除法是整数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难以确定时,老师问:“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能不能转化为整数呢?怎样转化?”这样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变”上去,接着在引导:“怎样能使除数变而商不变呢?”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沟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了矛盾,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自己总结出计算法则,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开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抓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可使学生顺藤摸瓜,教师则如顺水推舟,相当省力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合所述,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除上述几点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问题的难易要适度。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材的中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达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