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金融机构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服务对象最初是两小经济,即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对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如何在新时期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希望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183-01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也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持续强化、改革工作持续深化和服务工作持续优化的五年。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的重要性
金融运行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加以集中并转化为有效投资,如果收入已开始就集中于某个部门或由某个部门统一配置,金融机制便无存在之必要。此种是中国农村金融长期被抑制的深层原因。为了解决建国初期的困境。迫切需要将农村资金调到城市国有经济使用。农村金融成了为城市及其工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虽然应从隐功能角度看,是有效的,但农村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抑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控制农村金融的成本越来越高,遂实行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但商业化后的国有银行并不具备为农村服务的优势。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金融機构的规模一般都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无力单独承担较大项目的融资和满足较大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在金融市场上,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对银行的选择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特de,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筹措资金。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因此,他们最能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低成本了解到地方上农户、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部门的融资需求要支付额外的信用评估与监督成本,他们合乎逻辑地偏好于与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信贷需求建立联系,因此,农村产出的特质与小型金融制度更为贴切。正式金融机构在乡村和小城镇开办分支机构的费用,往往与由此引起的业务不相适应,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三、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途径
1.强化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监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风险抵御能力差,一旦出现大的风险,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倒闭致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方面的贷款总量不算太大,但是风险系数高,问题叠加,要重点防范。对到期的平台贷款必须收回,不能展期和贷新还旧。要通过压缩存量、控制增量、实施银团贷款等方式,务必彻底解决贷款集中度问题,并将房地产贷款比重控制在审慎范围内。全面分析贷款风险,审慎评估抵押物,务必做到准确分类。按照规定权重,务必提足拨备。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督促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坚决禁止高息揽储和各类违规吸存行为,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存款质量。
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指引要求,下大气力解决主动管理风险能力薄弱、内部人控制严重等长期困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桎梏,强化审慎经营和规范发展的基础。加快IT系统建设步伐,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技术与管理并重,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业务系统优化工作,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加快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
3.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
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关键看农业。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在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确保今年涉农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弱,涉农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深入开展“三农”需求导向的金融创新。加强市场细分,加快制定面向“三农”、面向“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市场细分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加强客户细分,鼓励按照传统小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化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划分标准,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加强产品细分,结合农村信贷规模小、需求急、季节性强和缺乏抵押担保的特点,开发批量化与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加强渠道建设,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把重点调整到拾遗补缺、增强功能、提高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上,各项工作要经得起历史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检验。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不断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制定出适合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办法,才能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183-01
“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也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持续强化、改革工作持续深化和服务工作持续优化的五年。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一、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的重要性
金融运行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加以集中并转化为有效投资,如果收入已开始就集中于某个部门或由某个部门统一配置,金融机制便无存在之必要。此种是中国农村金融长期被抑制的深层原因。为了解决建国初期的困境。迫切需要将农村资金调到城市国有经济使用。农村金融成了为城市及其工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虽然应从隐功能角度看,是有效的,但农村金融的资金配置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抑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控制农村金融的成本越来越高,遂实行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但商业化后的国有银行并不具备为农村服务的优势。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金融機构的规模一般都较小,资金实力薄弱,无力单独承担较大项目的融资和满足较大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在金融市场上,农村中小企业、农户对银行的选择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特de,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筹措资金。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因此,他们最能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低成本了解到地方上农户、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部门的融资需求要支付额外的信用评估与监督成本,他们合乎逻辑地偏好于与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信贷需求建立联系,因此,农村产出的特质与小型金融制度更为贴切。正式金融机构在乡村和小城镇开办分支机构的费用,往往与由此引起的业务不相适应,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三、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途径
1.强化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监管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风险抵御能力差,一旦出现大的风险,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倒闭致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方面的贷款总量不算太大,但是风险系数高,问题叠加,要重点防范。对到期的平台贷款必须收回,不能展期和贷新还旧。要通过压缩存量、控制增量、实施银团贷款等方式,务必彻底解决贷款集中度问题,并将房地产贷款比重控制在审慎范围内。全面分析贷款风险,审慎评估抵押物,务必做到准确分类。按照规定权重,务必提足拨备。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督促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坚决禁止高息揽储和各类违规吸存行为,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存款质量。
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指引要求,下大气力解决主动管理风险能力薄弱、内部人控制严重等长期困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桎梏,强化审慎经营和规范发展的基础。加快IT系统建设步伐,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技术与管理并重,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业务系统优化工作,持续完善各类应用系统,加快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
3.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
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能否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关键看农业。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在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确保今年涉农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弱,涉农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深入开展“三农”需求导向的金融创新。加强市场细分,加快制定面向“三农”、面向“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市场细分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加强客户细分,鼓励按照传统小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化规模经营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划分标准,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加强产品细分,结合农村信贷规模小、需求急、季节性强和缺乏抵押担保的特点,开发批量化与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加强渠道建设,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把重点调整到拾遗补缺、增强功能、提高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上,各项工作要经得起历史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检验。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不断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制定出适合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办法,才能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