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逐渐增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和表现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为此教师需要在应用过程中依照信息技术的特点真正实现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优势性作用和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将其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将其与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提升课堂参与,强化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限,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性,将教学内容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降低理解难度[1]。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时《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认识到间隔数与指数棵数之间的关系。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并辅助进行说明,“同学们,学校在3月12日组织开展了指数活动,在2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大家说一共有几棵树?”有些学生会下意识的回答“一共要种四棵树”,教师这时可以通过展示动画的方式将整个植树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带领他们一同用数数的方式确定到底需要种多少颗树,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如果只种四棵树那么只能种到16米,随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计算方法入手进行教学展开,帮助他们认识到计算过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植树这一意象转变为其他的活动,如“小蜗牛搬家”、“青蛙跳井”等,通过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推动整个教学流程,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吸收和学习知识,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造虚拟环境,降低学习难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显注意到教授同样的知识部分学生掌握和记忆的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情境创设教学法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快的理解教师所说的知识含义,在直观的感受和体会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知识,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真正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2]。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在教学分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分数概念出发,利用多媒体体设备将分数知识与生活要素结合在一起,创设相关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分西瓜的场景,“同学们,小明家里有三口人,他们这天买了一个西瓜,并且成了三份,正准备吃的时候,邻居小花和她的父母来小明家里玩,大家说西瓜应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人吃的一样多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动画效果让西瓜的份数和大小随着自己的操作不断变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整个计算过程的变化,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他们认识到分数的意义,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时参与评价,积极展开互动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随堂练习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情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只能观察几个人的解题过程,简单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讲解,整个过程随机性较强,讲解过程缺乏科学性要素。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平板参与到解题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时看到每个人的题目分数和解题过程,了解他们的错误类型和知识偏向性,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3]。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小数乘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布置问题,要求学生将自己计算后得出的答案用教学平板发送到教学软件当中,教师在软件上可以看到学生的答案和计算过程,在错误类型分析中明确学生在小数乘法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小数点进位错误、小数点前后的数位未对齐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题型最多的几个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分析,实现科学互动,让教学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目标性。
四、创新知识展示,引导思考探索
图片和视频等教学形式的引入丰富了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多角度出发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考察,打破原有的常规性认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4]。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和空间概念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相应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例如在了解有关长方体组成和性质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操作图形软件将长方体沿边拆分成六个面,并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在比对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和边长都相等,随后教师可以重新对长方体组合在一起,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角,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长方体具备的其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二维平面上的长方形与三维平面的长方体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的展示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思考中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數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真正将多种不同的信息展示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高效沟通互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边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33.
[2]赵国宏,宋润仙.基于视频分析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06):119-125+143-144.
[3]徐金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22(22):211-212.
[4]贾伟,王显.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20):213-214.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将其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将其与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实现自身的成长。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一、提升课堂参与,强化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限,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性,将教学内容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降低理解难度[1]。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时《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认识到间隔数与指数棵数之间的关系。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并辅助进行说明,“同学们,学校在3月12日组织开展了指数活动,在2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大家说一共有几棵树?”有些学生会下意识的回答“一共要种四棵树”,教师这时可以通过展示动画的方式将整个植树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带领他们一同用数数的方式确定到底需要种多少颗树,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如果只种四棵树那么只能种到16米,随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计算方法入手进行教学展开,帮助他们认识到计算过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将植树这一意象转变为其他的活动,如“小蜗牛搬家”、“青蛙跳井”等,通过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推动整个教学流程,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吸收和学习知识,建立起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创造虚拟环境,降低学习难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显注意到教授同样的知识部分学生掌握和记忆的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情境创设教学法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快的理解教师所说的知识含义,在直观的感受和体会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知识,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真正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2]。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在教学分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分数概念出发,利用多媒体体设备将分数知识与生活要素结合在一起,创设相关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分数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分西瓜的场景,“同学们,小明家里有三口人,他们这天买了一个西瓜,并且成了三份,正准备吃的时候,邻居小花和她的父母来小明家里玩,大家说西瓜应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人吃的一样多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动画效果让西瓜的份数和大小随着自己的操作不断变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整个计算过程的变化,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他们认识到分数的意义,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时参与评价,积极展开互动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随堂练习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情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只能观察几个人的解题过程,简单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讲解,整个过程随机性较强,讲解过程缺乏科学性要素。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平板参与到解题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实时看到每个人的题目分数和解题过程,了解他们的错误类型和知识偏向性,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3]。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小数乘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布置问题,要求学生将自己计算后得出的答案用教学平板发送到教学软件当中,教师在软件上可以看到学生的答案和计算过程,在错误类型分析中明确学生在小数乘法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小数点进位错误、小数点前后的数位未对齐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题型最多的几个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分析,实现科学互动,让教学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目标性。
四、创新知识展示,引导思考探索
图片和视频等教学形式的引入丰富了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多角度出发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考察,打破原有的常规性认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4]。
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和空间概念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相应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例如在了解有关长方体组成和性质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操作图形软件将长方体沿边拆分成六个面,并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在比对的过程中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和边长都相等,随后教师可以重新对长方体组合在一起,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角,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长方体具备的其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二维平面上的长方形与三维平面的长方体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的展示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思考中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數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真正将多种不同的信息展示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高效沟通互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边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33.
[2]赵国宏,宋润仙.基于视频分析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06):119-125+143-144.
[3]徐金霞.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微课教学途径[J].中国新通信,2020,22(22):211-212.
[4]贾伟,王显.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问题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20):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