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的焦虑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及文化领域,中国人有好几个梦,比如,奥运金牌第一,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倾全国之力,在北京举办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了;第二个呢,不管是文学还是物理、化学、经济学,还没有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学者或文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编者注:此文写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不过,这是迟早的事,而且,我以为不会太遥远。相对来说,体现一国学术文化整体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我看来,反而有点“悬”。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可见国人的视野和胸襟确实大有长进。提及“中国大学”,不能绕开两个数字,一是211,一是985,而且都叫“工程”。在21世纪,培育100所世界著名的中国大学,这自然是大好事;可中国毕竟财力有限,这目标也太宏大了点。于是,政府做了调整,转而重点支持北大、清华等“985工程”大学。何谓“985”?就是1998年5月,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讲话,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请记得,此前我们的口号是“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很多学者提意见,说加了这么个意识形态的限制,扭曲了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就不多,可比性不强。再说,整天追问姓“社”还是姓“资”,怎么有可能办好大学。终于,删去了“社会主义”四个字,中国大学明确了发展方向。此后,我们开始以欧美的一流大学为追赶目标。
  其实,从晚清开始,中国人办现代大学,就是从模仿起步的。一开始学的是日本和德国,上世纪20年代转而学美国,50年代学苏联,80年代以后,又回过头来学美国。现在,谈大学制度及大学理念的,几乎言必称哈佛、耶鲁。连牛津、剑桥都懒得提了,更不要说别的名校。俨然,大学办得好不好,就看与哈佛、耶鲁的差距有多大。在我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迷思”。过去,强调东西方大学性质不同,拒绝比较,必定趋于故步自封;现在,反过来,一切唯哈佛、耶鲁马首是瞻,忽略养育你的这一方水土,这同样有问题。我常说,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改就能改,你只能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表演。而就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首先是明白自己脚下的历史舞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忙着制订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再说,大学是否“世界一流”,除了可见的数字(科研经费、获奖数目、名家大师、校园面积、师生比例等)外,还得看其对本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及贡献。北大百年校庆时,我说了好多话,有的被严厉批判,有的则得到广泛赞许,下面这一句,因符合学校利益,被不断“传抄”——“就教学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但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曾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其实是千载难求的。”我这么说,并非否认中国大学——尤其是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有很多缺陷;只是不喜欢人家整天拿“世界一流”说事,要求你按“排行榜”的指标来办学。
  为了实现人的潜能,为了克服我们政体不易于理解各种重要政体形式的倾向,大学必须站出来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大学是容纳探索和思想開放的地方,它鼓励人们不是功利性地而是为了理性而利用理性,它提供一种气氛使哲学怀疑不至被道德风尚和占上风的势力吓倒,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置疑能够得到滋养。
  我在好多文章中批评如今热闹非凡的“大学排名”,认定其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排名只能依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造假的;以为读书人都讲“仁义礼智信”,那是低估了造假的巨大收益,而高估了道德的约束力。即便是老实人,拒绝弄虚作假,可你潜意识里,着力于生产“有效的”数字,必定扭曲办学方向。“大学排行榜”的权威一旦建立,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利益链条,环环相扣,不容你置身事外。在我看来,此举将泯灭上下求索、特立独行的可能性。好大学必须有个性,而你那些“与众不同”的部分,恰好无法纳入评价体系。“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大学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大学将日益趋同。差的大学可能得到提升,可好大学将因此而下降。这就好像辩论比赛,裁判称,按照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平均。这被抹去的“最高分”,可能是偏见,也可能是创见。当你一次次被宣布“工作无效”,不计入总成绩,自然而然地,你就会转向,变得日渐随和起来。当然,你也可以固执己见,可那就成为“烈士”了。
  所谓争创“世界一流”,这么一种内在兼外在的压力,正使得中国大学普遍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异常。好处是举国上下,全都努力求新求变;缺点则是不够自信,难得有发自内心的保守与坚持。其实,所有理想型的论述,在实际操作中,都必须打折扣。所谓“非此即彼”或“不全宁无”,只适合于纸上谈兵。今天中国,不仅仅是“开放”与“保守”之争,在“接轨”与“闭关”之外,应该还有第三、第四条路可供选择。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很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外有排行压力,内有政府管理,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连标榜“独立”与“创新”的大学,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那就太可怕了。
  (云凡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1  奶奶名字叫瑞华,今年72岁,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从小到大,在我的世界里,“奶奶”是瑞华永恒的代号。我对“奶奶”之外的她没有好奇心,有时候甚至想不起来她的名字。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奶奶床头柜第二层抽屉里的一堆针线下,发现了她的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里,她是那样鲜活。  日记本里夹着许多封永远也不会寄出去的信。一些信是写给她的独子,也就是我爸的,有的在劝慰我爸别因为生意上的事忧心;有的是责怪儿子一直
【摘要】由于语文教师本身兼具的教育优势,使得他们相比其他学科教师而言在中学阶段更容易成为班主任人选。本文将就“如何将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班级管理巧妙结合起来”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班级管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此阶段任职班主任的教师可说是任重道远。而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团体中的骨干。在此前提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小学生活不像以前那样死读书,除了学习科学知识外,他们的业余生活以及摄取知识的方法也有很大变化,其中,学生社团就是一个重要组织。小学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创新等,在小学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如何科学地组织和构建学生社团以及有效地评价学生社团,真正发挥小学社团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一块,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阅读并对阅读做积极的强化非常必要。就阅读的具体分析来看,名著阅读是现阶段教学中阅读的重点,一方面是名著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思想理念,使学生的思维、视野得到开阔,另一方面是名著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等内容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强调和培养的。基于此,对名著阅读做重视,并强调名著阅读的有效性价值显著。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对
【摘要】本文以经典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梳理单篇教学设计值得商榷的五大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注重用大观念整合教学内容,用大项目、大任务、大问题组织学习过程,唤醒学生内在品质的单元教学成为必然。笔者按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习方案模板围绕六大问题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单元设计,以探求自编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单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所谓“共生教学”,就是建立在教与学的良好相处、和谐相长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为追求,基于开放型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本色化回归”课程活动形式。“共生”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发展方向。究其本质而言,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则是目的。只有把“教生”与“学生”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教妇初来
【摘要】《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峨冠”应该解释为戴着高高的帽子,作动词,读入声;《马说》“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应解释为凭借,整句话翻译为:不能够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或千里马的名义)而著称。  【关键词】峨冠;以;札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编写的,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参考书目,其准确性和
【摘要】小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教学的视角,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教学四个维度,整理和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小学语文课程的中渗透道德教育策略的相关文献,发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
蟬的鸣声,分明就是蝉的歌。  夏日,听蝉的歌,蝉在独唱,蝉在合唱,时而高亢悠长,时而娓娓舒缓,从那音节里,你会感受蝉不倦的精神,蝉执着的追求,你在蝉的歌声里,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勃发。  冬有飞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夏有蝉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当我在灼热的夏日,小憩窗前,谛听不远处那槐树梢上的蝉歌,高枝簇叶间迸发出的“吱吱”的蝉鸣,虽然没有七彩旋律,却依然不失为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蝉歌里,火热的季节
全世界都爱聊“末日”。大多数人是开玩笑,少数人是真害怕——这在科学家们看来十分荒谬。不过他们还是列举了严肃的理由,说明地球为何不可能毁灭。  行星撞不上地球  国外传播甚广的一种说法是,一颗小行星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撞上地球,毁灭一切。据说,这位天外杀手的名字叫“尼比鲁”,是古代苏美尔人发现的。  “这种说法纯属杜撰。”天文科普专家、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尼比鲁”是虚构出来的,本来是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