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需求逐步凸显,而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却不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可以从师资培训、授课模式、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寻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 键 词] 大学;心理健康;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1-01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介于中等教育与企业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高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心理课程体验、缺乏直观认识,主动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化程度不一
在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目前,心理健康中心普遍是一个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不但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兼职学生处其他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不能有效地开展院系心理健康工作。负责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部分由辅导员和思政类教师兼任,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做不到全面地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低下。
(二)知识传授无衔接
通过对高校前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习程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中,因为课时有限,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寥寥无几,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需要,心理学基础知识普及不到位。进入工作岗位,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迎面而来,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在各种压力下,很容易得心理健康疾病。因此,我们发现,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无衔接、无传递,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当今社会心理行为问题频发却不得其法。
(三)授课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调查发现,大多高校还在进行单一的讲授方式,课程中辅助一些心理健康视频等方式,这些授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老师一人讲,下面一百多个学生听的通识课模式,我们发现有许多诟病,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四)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课程,往往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时安排少,教师授课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大班授课,学生众多,没办法开展活动,也制约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一人多职,没有静下来认真思考心理健康工作。学校不够重视,因此,从教师配备、教学器材配备、心理健康軟件配备和课时设置上都应付了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
(一)统筹兼顾“中学—大学—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的传承教育,知识的一体化教育很重要,高校可以主动衔接,比如,高考前到各中学进行“高考解压讲座”“职业规划测试”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认识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
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随学生毕业交给企业,为企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据。企业也可以购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弥补企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高校作为教育的中流砥柱,应该为社区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志愿服务,让学生与教师了解社会需求,更加有助于课堂授课内容的处理选择。
(二)大力推进教师岗位培训
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高校只能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招收辅导员条件中也可以把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作为辅助要求,已在校的辅导员必须以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作为绩效考核,推进本校心理健康师资专业化进程。
(三)勇于尝试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授课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微课教学、 “游戏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学生感兴趣,才愿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扮演着一个知识贯穿的牵引者的角色。
(四)着眼长远,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
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它还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优化学生性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与人交流的教育, 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还是教育院校都应该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的重视,才能全面推进社会文明。
总结过去,着眼未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随着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改革,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应改变授课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发现和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倩.建构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想[J].中国农业教育,2019(2).
[2]段元梅.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分析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
[关 键 词] 大学;心理健康;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21-01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介于中等教育与企业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高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心理课程体验、缺乏直观认识,主动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化程度不一
在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目前,心理健康中心普遍是一个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不但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兼职学生处其他工作,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不能有效地开展院系心理健康工作。负责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部分由辅导员和思政类教师兼任,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做不到全面地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低下。
(二)知识传授无衔接
通过对高校前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习程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中,因为课时有限,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是寥寥无几,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需要,心理学基础知识普及不到位。进入工作岗位,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迎面而来,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在各种压力下,很容易得心理健康疾病。因此,我们发现,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无衔接、无传递,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当今社会心理行为问题频发却不得其法。
(三)授课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调查发现,大多高校还在进行单一的讲授方式,课程中辅助一些心理健康视频等方式,这些授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老师一人讲,下面一百多个学生听的通识课模式,我们发现有许多诟病,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四)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课程,往往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时安排少,教师授课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大班授课,学生众多,没办法开展活动,也制约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一人多职,没有静下来认真思考心理健康工作。学校不够重视,因此,从教师配备、教学器材配备、心理健康軟件配备和课时设置上都应付了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
(一)统筹兼顾“中学—大学—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的传承教育,知识的一体化教育很重要,高校可以主动衔接,比如,高考前到各中学进行“高考解压讲座”“职业规划测试”等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认识和对心理健康的了解。
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随学生毕业交给企业,为企业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据。企业也可以购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弥补企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高校作为教育的中流砥柱,应该为社区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志愿服务,让学生与教师了解社会需求,更加有助于课堂授课内容的处理选择。
(二)大力推进教师岗位培训
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高校只能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招收辅导员条件中也可以把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作为辅助要求,已在校的辅导员必须以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作为绩效考核,推进本校心理健康师资专业化进程。
(三)勇于尝试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授课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微课教学、 “游戏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学生感兴趣,才愿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扮演着一个知识贯穿的牵引者的角色。
(四)着眼长远,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
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它还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优化学生性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与人交流的教育, 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还是教育院校都应该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高度的重视,才能全面推进社会文明。
总结过去,着眼未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随着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改革,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应改变授课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发现和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倩.建构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想[J].中国农业教育,2019(2).
[2]段元梅.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分析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