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所处的家庭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乔治·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和大人赠送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正好相反。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正愈演愈烈。
案例一:这是一位中学生家长的真情告白:为了儿子,我愿付出一切,然而儿子却总是有意无意疏远我,有时甚至形同陌路。
案例二:小M,大手大脚惯了,每日电话费用几百元,隔三岔五要买名牌,妈妈就只能穿她的“淘汰货”。
案例三:小W,据说小学三年级前是个很乖的孩子,但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只好把他送到奶奶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日积月累,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当代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当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教,占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比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智轻德。
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的;“学而优则奖”,是家长最乐意的;“成绩至上”,是家长最看重的。至于家务,一律包办。其他能力培养,可有可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一家人“阳光灿烂”;如果孩子考差了,家里几天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君不见,新华书店里,开学在即,门庭若市,教辅用书“一枝独秀”。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课余时间,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钢琴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是应尽的“责任”。生活要求,也是尽量满足,只求考个好分数。
(二)“代理家长”型
有些家长忙于事业或只顾个人玩乐而无暇顾及子女,把教育责任让位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就都以孩子为“中心”和“轴心”了。长辈们那“特别的爱”,最终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责任感”。孩子们的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在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三)“心有余而力不足”型
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强烈的愿望与观念、方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没有互相沟通的桥梁。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因领导不了家中的“宝贝”而找老师“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们常常在子女面前束手无策。
(四)“养而不教”型
父母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管吃管住才是家长的事。借口工作忙等原因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出了问题暴力“制裁”或怪罪老师。
(五)对电脑网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育无策型
1.有些家长片面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在电脑面前表现出来的过度热情不闻不问,生怕因自己的不懂行而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天赋”。
2.部分家长盲目相信学生的自制力,低估了孩子的上网技术,简单地认为网上有防护墙,不会有问题。
3.相当部分家长知道网上内容复杂,沉迷上网影响学习,便采用简单封杀手段,结果迫使孩子走上街头网吧。
凡此种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严重滞后于“90后”、“00后”独生子女的生长速度。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就像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心态支撑,天赋也很难发挥。
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适应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呢?学校如何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润滑剂而共同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呢?我们的对策是: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形成理性、关爱、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家庭形成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不断完善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的制度
大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互相联络。”我们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家校路路通平台等方式,随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加强沟通,加深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理解。
(三)努力引导,创设和谐家庭氛围
建议家长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及生活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感恩心态,把父母的期望内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营造和谐、文明的亲子氛围。
对孩子的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家长的爱不是纵容溺爱,而是平等关爱。关爱之余需要批评,批评是一门艺术,如何使学生乐于接受家长的批评教育呢?我们应尝试用下面几个方法应对。
(一)先褒后贬式
若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先不妨寻找他的长处与优点,先肯定他的优点,后进行批评教育。孩子得到了被人肯定的心理满足,知道家长并非只看到他的缺点错误,这时抵触心理也就消除了。
(二)甜口良药式
人们虽知苦口良药、逆耳忠言于己有利,但从心里是反感的。我们将良药裹上一层糖衣,将忠言换一种语气,使孩子更乐于接受“顺耳忠言”。
(三)类比暗示式
对孩子的错误不直截了当地批评,而是运用举例类比的方式暗示、提醒,使他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面对汹涌而至的互联网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网络教育的作用势在必行。下面,笔者提供几个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时空法
与孩子共同制订《上网守则》,合理安排学业与网上娱乐时间。安装必要的软件,家长当好第一道“防火墙”。
(二)正确引导法
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监督孩子网上浏览的内容,一旦发现孩子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和阅读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信息,应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可通过禁止上网一段时间来处罚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将兴趣迁移,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比如网上查找资料,电脑绘画,利用英文界面学习英语等,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
(三)以身作则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因此,处在网络时代的家长,更要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各方面素养,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平时自身要严于律己,文明上网,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学校着眼于整体利益,家庭着眼于个体利益,它们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整合互补的,在整合过程中,就体现了当今社会倡导的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兼顾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之间还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特征之别。要使二者和谐统一,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性,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本能冲动的负面影响。而对学校教师来说,也要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特征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实现情理交融,因为情与理都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与家长,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双方都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也都应该有以情与理充实自己的教育行为。只要教师与家长彼此协调合作,就能在学校和家庭的不同区间中实现互助互补,从而对子女产生综合性影响。
案例一:这是一位中学生家长的真情告白:为了儿子,我愿付出一切,然而儿子却总是有意无意疏远我,有时甚至形同陌路。
案例二:小M,大手大脚惯了,每日电话费用几百元,隔三岔五要买名牌,妈妈就只能穿她的“淘汰货”。
案例三:小W,据说小学三年级前是个很乖的孩子,但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只好把他送到奶奶家。由于祖父母的溺爱,日积月累,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当代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当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教,占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等种种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比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智轻德。
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的;“学而优则奖”,是家长最乐意的;“成绩至上”,是家长最看重的。至于家务,一律包办。其他能力培养,可有可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一家人“阳光灿烂”;如果孩子考差了,家里几天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
君不见,新华书店里,开学在即,门庭若市,教辅用书“一枝独秀”。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课余时间,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钢琴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是应尽的“责任”。生活要求,也是尽量满足,只求考个好分数。
(二)“代理家长”型
有些家长忙于事业或只顾个人玩乐而无暇顾及子女,把教育责任让位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就都以孩子为“中心”和“轴心”了。长辈们那“特别的爱”,最终使孩子的自理能力差,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责任感”。孩子们的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在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三)“心有余而力不足”型
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强烈的愿望与观念、方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没有互相沟通的桥梁。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因领导不了家中的“宝贝”而找老师“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们常常在子女面前束手无策。
(四)“养而不教”型
父母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管吃管住才是家长的事。借口工作忙等原因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出了问题暴力“制裁”或怪罪老师。
(五)对电脑网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育无策型
1.有些家长片面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在电脑面前表现出来的过度热情不闻不问,生怕因自己的不懂行而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天赋”。
2.部分家长盲目相信学生的自制力,低估了孩子的上网技术,简单地认为网上有防护墙,不会有问题。
3.相当部分家长知道网上内容复杂,沉迷上网影响学习,便采用简单封杀手段,结果迫使孩子走上街头网吧。
凡此种种,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严重滞后于“90后”、“00后”独生子女的生长速度。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就像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心态支撑,天赋也很难发挥。
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适应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呢?学校如何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润滑剂而共同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呢?我们的对策是: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形成理性、关爱、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家庭形成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不断完善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的制度
大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互相联络。”我们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家校路路通平台等方式,随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加强沟通,加深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理解。
(三)努力引导,创设和谐家庭氛围
建议家长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及生活能力,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感恩心态,把父母的期望内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营造和谐、文明的亲子氛围。
对孩子的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家长的爱不是纵容溺爱,而是平等关爱。关爱之余需要批评,批评是一门艺术,如何使学生乐于接受家长的批评教育呢?我们应尝试用下面几个方法应对。
(一)先褒后贬式
若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先不妨寻找他的长处与优点,先肯定他的优点,后进行批评教育。孩子得到了被人肯定的心理满足,知道家长并非只看到他的缺点错误,这时抵触心理也就消除了。
(二)甜口良药式
人们虽知苦口良药、逆耳忠言于己有利,但从心里是反感的。我们将良药裹上一层糖衣,将忠言换一种语气,使孩子更乐于接受“顺耳忠言”。
(三)类比暗示式
对孩子的错误不直截了当地批评,而是运用举例类比的方式暗示、提醒,使他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面对汹涌而至的互联网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网络教育的作用势在必行。下面,笔者提供几个对策以供参考。
(一)控制时空法
与孩子共同制订《上网守则》,合理安排学业与网上娱乐时间。安装必要的软件,家长当好第一道“防火墙”。
(二)正确引导法
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监督孩子网上浏览的内容,一旦发现孩子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和阅读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信息,应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可通过禁止上网一段时间来处罚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将兴趣迁移,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比如网上查找资料,电脑绘画,利用英文界面学习英语等,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
(三)以身作则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因此,处在网络时代的家长,更要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各方面素养,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平时自身要严于律己,文明上网,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学校着眼于整体利益,家庭着眼于个体利益,它们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整合互补的,在整合过程中,就体现了当今社会倡导的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兼顾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之间还有着理性和非理性特征之别。要使二者和谐统一,就要将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辐射到家庭教育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性,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本能冲动的负面影响。而对学校教师来说,也要以家庭教育中的情感特征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实现情理交融,因为情与理都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与家长,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双方都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也都应该有以情与理充实自己的教育行为。只要教师与家长彼此协调合作,就能在学校和家庭的不同区间中实现互助互补,从而对子女产生综合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