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上有很多的方法让我们教师去领悟,更多的是语言方面的技巧,一堂课能否让学生掌握就看老师的语言魅力了,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教学;语音文字;魅力;讨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吐沫横飞,而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一堂课下来之后,唯一的收获就是满书的笔记,久而久之,语文课变成了笔记课,学生对语文课也失去了信心,形成了听与不听对考试影响不大的观念,因为老师讲的笔记参考书上都有。
然而,这一切又并非语文课的本意。语文课是一门人文课,又是一门工具课。从人文课来讲,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体味真善美;从工具课来讲,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和缜密性,体现语音交流的经济性。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代读”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提升学生阅读在课堂中的比重,形成“以读带讲”的新的教学模式。“以读带讲”并非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要求教师能够更全面更透彻的把握讲授内容和控制课堂走向。
首先,教师对一堂课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千课千教”,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面对待每一篇课文,要“因教材而异”,根据语文课程自身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经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指导。这篇课文有三个教学目的:①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②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③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要在一课时内解决课文本身和新闻基础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叶国炎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课前设计:①用一句话或短语说出这则新闻内容;②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内容;③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内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结果,学生很快就发现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新闻内容的就是“标题”,用一小段话概括新闻内容的就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即“导语”,而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详细说出新闻的就是新闻的“主体”。这样在阅读中就让学生弄懂了新闻的一系列知识和课文本身的内容,大大降低了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工作和学习的强度,教师还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准备详实充足的相关补充材料,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迁移。
其次,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文字训练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感召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就像数学教学中的例题一样,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和由此而发展出来的运用语言能力。学生掌握这种能力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所阅读文本中的思想内容,感受语音文字中所描述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如在讲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闲适的境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我提问:“如果你是诗中的父母,你会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诗中的‘未解供耕织’的孩童,你又有什么感想?”这时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父母,我会认为我们这一家其乐融融,真是幸福啊!”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诗中孩童,我会想‘学种瓜’真好玩,不过,等会儿我还要去找小伙伴一起钓虾呢!”有学生开始笑他了。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们不断的讲出心中的感受。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父亲去世,母亲前几年又下岗,靠摆小摊维持生计。我说:“真实你很幸福,有一个爱你的妈妈,而你也很爱你妈妈,虽然妈妈现在很辛苦,但如果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我想妈妈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而会觉得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学生点点头坐下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摆脱了教参的束缚,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提出这个问题:“父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要爬月台去给我买橘子?”于是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要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即兴的小作文训练,例如讲《春》的时候,学生们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温暖,我提出:“既然春天这么美好,那么不久后的夏天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构思一下,写一篇你对夏天的感受的短文,要有真情实感,100字左右,10分钟时间,下面开始。”写完之后,就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让别的同学来评判,这样,在课堂中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即兴反应能力。
在语文教学上有很多的方法让我们教师去领悟,更多的是语言方面的技巧,一堂课能否让学生掌握就看老师的语言魅力了,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这也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经常不断反思的一个问题,如何將这篇课文的语言讲述的更加透彻感人。让学生自己也谈谈自己的真实启示和感悟。同时也希望自己今后在语文教学上这一环节做的更好。
关键词: 教学;语音文字;魅力;讨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吐沫横飞,而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一堂课下来之后,唯一的收获就是满书的笔记,久而久之,语文课变成了笔记课,学生对语文课也失去了信心,形成了听与不听对考试影响不大的观念,因为老师讲的笔记参考书上都有。
然而,这一切又并非语文课的本意。语文课是一门人文课,又是一门工具课。从人文课来讲,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体味真善美;从工具课来讲,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和缜密性,体现语音交流的经济性。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讲代读”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提升学生阅读在课堂中的比重,形成“以读带讲”的新的教学模式。“以读带讲”并非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要求教师能够更全面更透彻的把握讲授内容和控制课堂走向。
首先,教师对一堂课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千课千教”,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面对待每一篇课文,要“因教材而异”,根据语文课程自身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经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指导。这篇课文有三个教学目的:①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②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③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要在一课时内解决课文本身和新闻基础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叶国炎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课前设计:①用一句话或短语说出这则新闻内容;②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内容;③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内容。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结果,学生很快就发现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新闻内容的就是“标题”,用一小段话概括新闻内容的就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即“导语”,而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详细说出新闻的就是新闻的“主体”。这样在阅读中就让学生弄懂了新闻的一系列知识和课文本身的内容,大大降低了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工作和学习的强度,教师还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准备详实充足的相关补充材料,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迁移。
其次,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文字训练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感召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就像数学教学中的例题一样,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和由此而发展出来的运用语言能力。学生掌握这种能力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所阅读文本中的思想内容,感受语音文字中所描述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如在讲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就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闲适的境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我提问:“如果你是诗中的父母,你会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诗中的‘未解供耕织’的孩童,你又有什么感想?”这时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父母,我会认为我们这一家其乐融融,真是幸福啊!”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诗中孩童,我会想‘学种瓜’真好玩,不过,等会儿我还要去找小伙伴一起钓虾呢!”有学生开始笑他了。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们不断的讲出心中的感受。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了解到这个学生父亲去世,母亲前几年又下岗,靠摆小摊维持生计。我说:“真实你很幸福,有一个爱你的妈妈,而你也很爱你妈妈,虽然妈妈现在很辛苦,但如果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我想妈妈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而会觉得很幸福,因为她有一个懂事的孩子。”学生点点头坐下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摆脱了教参的束缚,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提出这个问题:“父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要爬月台去给我买橘子?”于是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要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即兴的小作文训练,例如讲《春》的时候,学生们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温暖,我提出:“既然春天这么美好,那么不久后的夏天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构思一下,写一篇你对夏天的感受的短文,要有真情实感,100字左右,10分钟时间,下面开始。”写完之后,就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让别的同学来评判,这样,在课堂中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即兴反应能力。
在语文教学上有很多的方法让我们教师去领悟,更多的是语言方面的技巧,一堂课能否让学生掌握就看老师的语言魅力了,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这也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经常不断反思的一个问题,如何將这篇课文的语言讲述的更加透彻感人。让学生自己也谈谈自己的真实启示和感悟。同时也希望自己今后在语文教学上这一环节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