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新课标特别重视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近年讨论最多的话题。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提高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逐步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一、物理课堂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2)讲解、举例生活化。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创设生活化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生活无处不物理,物理无处不实验。生活化物理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使用现成仪器的常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熟悉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1)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挖掘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物理教学的实践证明:采用新颖的、奇特的、惊险的和富有悬念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所以,在许多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都喜欢在新课引入阶段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化的非常规实验资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增强感受和体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惯性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油罐车装满油,油里面有一个气泡,当车突然启动的时候,气泡往哪边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气泡往哪边运动?此题本身在阐述时就带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学生会跟着题目的思路去分析气泡的惯性现象,所以在学生刚学完惯性后来解答时,错误率非常高。而本题的解答又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冲突,为什么研究气泡的运动却偏偏要去分析油的惯性现象呢?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便记忆深刻,通过亲手操作甚至相互争论后得出的结论更会让人刻骨铭心。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取来一个大号的玻璃瓶或者可乐瓶,里面放上大半瓶水,同时在瓶中留有小气泡或者放上一个小泡沫塑料,用这个自制仪器来演示油罐车的启动与刹车、加速与减速,让学生先有亲身的体会,然后再来详细解答本题,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3)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提供自主设计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身边选择一种器材,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提出的方案多。在课堂上学生搞出的声音五花八门,有用紙发出声音:用手捏住纸的一段,迅速的摆动,纸条即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将一张纸折叠成纸喇叭,用力甩动,可以听到“啪”的声音;把纸拉紧,放在嘴边吹,可以有很尖的声音发出。有用文具发出声音:使劲吹圆珠笔套,能发出哨声;按动圆珠笔的尾部有“咔嗒”声。有用身体发出声音:用力压手指关节会有“啪”的声音;用嘴吹口哨……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悦耳的,有难听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共同想办法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声音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在演示完以后可以问学生:你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如何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发声的方法进行分类,寻找发声的共同点(声源的振动),探究声音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等,从而完成对声音相关内容的教学。
三、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物理知识的作用,不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物理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学生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应用之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让他们回家帮助父母配制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又如:“用纸盒烧开水”既说明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的道理,又让学生简直难以置信。同时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一、物理课堂生活化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让物理教学由原来关注理性、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谐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1)引入课题情景生活化。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得课题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感到亲切友好多了,就对它打开了接受之门。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区分声音时,引导大家回忆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收银员通过听用力弹钞票时发出的声音,来区分钞票的真假;挑选西瓜时通过拍打西瓜听其发声的音调,来判断西瓜的成熟程度;从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样区分声音。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2)讲解、举例生活化。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如: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这些密切与身边的生活、生产相关的实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创设生活化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生活无处不物理,物理无处不实验。生活化物理实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使用现成仪器的常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新奇感和熟悉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1)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挖掘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物理教学的实践证明:采用新颖的、奇特的、惊险的和富有悬念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所以,在许多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都喜欢在新课引入阶段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探究活动,利用生活化的非常规实验资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增强感受和体验,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惯性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油罐车装满油,油里面有一个气泡,当车突然启动的时候,气泡往哪边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气泡往哪边运动?此题本身在阐述时就带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学生会跟着题目的思路去分析气泡的惯性现象,所以在学生刚学完惯性后来解答时,错误率非常高。而本题的解答又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冲突,为什么研究气泡的运动却偏偏要去分析油的惯性现象呢?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便记忆深刻,通过亲手操作甚至相互争论后得出的结论更会让人刻骨铭心。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取来一个大号的玻璃瓶或者可乐瓶,里面放上大半瓶水,同时在瓶中留有小气泡或者放上一个小泡沫塑料,用这个自制仪器来演示油罐车的启动与刹车、加速与减速,让学生先有亲身的体会,然后再来详细解答本题,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3)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提供自主设计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身边选择一种器材,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提出的方案多。在课堂上学生搞出的声音五花八门,有用紙发出声音:用手捏住纸的一段,迅速的摆动,纸条即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将一张纸折叠成纸喇叭,用力甩动,可以听到“啪”的声音;把纸拉紧,放在嘴边吹,可以有很尖的声音发出。有用文具发出声音:使劲吹圆珠笔套,能发出哨声;按动圆珠笔的尾部有“咔嗒”声。有用身体发出声音:用力压手指关节会有“啪”的声音;用嘴吹口哨……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悦耳的,有难听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共同想办法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声音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在演示完以后可以问学生:你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如何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发声的方法进行分类,寻找发声的共同点(声源的振动),探究声音高低(音调)、声音的大小(响度)等,从而完成对声音相关内容的教学。
三、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物理知识的作用,不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物理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如:学生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应用之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让他们回家帮助父母配制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又如:“用纸盒烧开水”既说明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的道理,又让学生简直难以置信。同时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