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抢劫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认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罪构成理论中,要件之一就是主观方面,即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就抢劫罪而言,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1]可见,抢劫行为由实施暴力等手段与劫取财物为目的两部分组成,剔除了任何一个,抢劫罪都无从谈起。行为人实施暴力等手段的主观目的显然是希望以此手段使其非法将公私财产占为己有,符合直接故意的显著特征,其构成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问题是,行为人对被害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严重后果应当是一种什么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主要分歧就是对抢劫中的暴力的不同认识,对此理论界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 抢劫罪的暴力上限是故意伤害,不包括故意杀人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的暴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存在故意伤害他人,但不包括故意杀害他人。如有人认为:抢劫中的暴力程度无下限而上限为故意重伤害。抢劫中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在内。“致人死亡”能否包括故意杀人,应当考虑其法定刑能否包括故意杀人的未遂。就故意杀人未遂这种情况而言,刑法的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法定刑远较普通抢劫重,所以定普通抢劫罪就会轻纵罪犯。因此,抢劫罪的暴力不能包括故意杀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我认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其法定刑已超过普通抢劫,属于结果加重犯。其严厉程度相当与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所以,即便是只定抢劫罪,也不会轻纵罪犯。
  二、抢劫罪的暴力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但包括间接故意杀人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的暴力是可以包括间接故意杀人在内的一切手段,但不包括直接意杀人这一手段。这种观点不仅在刑法修订前就存在,而且在刑法修订后仍有人坚持。有人认为:“刑法中的任何条文都没有把杀人作为构成犯罪的手段,因为杀人罪在一切刑事犯罪中居于首位,刑法最重。行为人在抢劫之前或抢劫过程中,出于直接故意将人杀死,这实际上又构成了另一更严重的独立犯罪——故意杀人罪,应将杀人罪与抢劫罪并罚。如果把这种故意杀人的行为看作抢劫罪的手段而只定抢劫罪一罪,不符合犯罪构成理论,同时也会轻纵罪犯。 从司法实践中的抢劫案件看,行为人使用暴力一般是为了制服被害人以便劫取财务,有的是伤害致死,有的是间接故意杀人的性质,无杀人的直接故意,应定抢劫罪;而且在抢劫财务前或在抢劫过程中,直接故意杀人的,因其超过了抢劫的暴力范围属于另一种犯意、另一种行为,又独立的构成故意杀人罪,按照重罪吸收轻罪、重行为吸收新行为的原则和比较抢劫罪与杀人罪的适用刑罚轻重顺序,应定为杀人罪。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影响较大。
  三、抢劫罪的暴力包括直接故意杀人在内的一切暴力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的暴力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手段,它既包括故意伤害,也包括故意杀人,既包括间接故意杀人,也包括直接故意杀人。如有人认为:“从抢劫杀人的实质看,杀人常常是抢劫财务的手段,把事主杀了,把财务抢到手,这里杀人抢劫是牵连犯罪,杀人是手段,抢劫财务是目的。依照牵连犯的处理原则,应当是按重的罪处断,不按数罪并罚。”[2]“抢劫致人死亡”包括因抢劫过失或故意(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因此,为了占有他人财物而当场杀死他人的,应定抢劫罪。[3]“抢劫罪中致人死亡,既包括过失致人死亡、也包括故意杀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4]这种观点是目前理论界通行的,也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
  四、抢劫中的暴力是否包括故意杀人是由行为时的故意的个数决定的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的暴力是否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不能一概而论,应当以行为时的主观故意的个数决定。如果出于一个抢劫罪的故意而杀人,就要以抢劫罪定罪量刑;如果出于两个故意,分别实施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就要定为两个罪名。例如,三个人合谋抢劫银行,他们预先合谋进去就打死两名营业员,以威胁其他人,再进行抢钱。他们进门后果然先打死两个营业员,然后进行抢钱。此案就要定为杀人罪和抢劫罪,按数罪并罚原理处罚。”[5]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我认为,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好操作,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认定,还容易造成主观归罪的情况因而不可取。
  基于对上述四种观点的分析,笔者意见认为抢劫中“致人死亡”既包括过失致人重伤、死亡、也包括故意杀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其理由如下:(1)从犯罪构成理论看,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完全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在主观方面,行为人为抢劫而故意杀人的,杀人行为并非行为人所追求的根本犯罪目的,行为人藉此非法占有财物才是其真正的犯罪目的;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杀人的手段行为和取财的目的行为的有机结合,手段行为为目的行为服务,目的行为依赖于手段行为。故意杀人行为无论在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包含在抢劫罪的主客观要件之中,定抢劫罪一罪是合适的。反之,如果将这种情形定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则杀人行为既是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又成为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一事两头沾”,违背了对一行为不得重复评价的原则。(2)从法定刑来看,将为抢劫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抢劫过程中为制服被害反抗而故意杀人的行为解释为抢劫罪不会轻纵罪犯。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表明,对于情节严重的,最高刑可以判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高刑只是死刑并无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规定。因此,对于抢劫杀人的犯罪分子定抢劫罪,在判处主刑的同时,还可判处没收财产刑的附加刑,完全可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而不会出现放纵犯罪分子的现象。(3)从立法原意上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中“致人死亡”的涵义并不仅限于过失。如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爆炸等致人死亡,,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致人死亡等。其中,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有的只能是过失,如故意伤害、强奸、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等;而有的对致人死亡的结果既可以是过失,也可以是故意,如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不区分故意和过失,均在同一个法定刑幅度以内。同理,刑法第二百六十三 条并没有把抢劫罪中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分别规定,也没有抢劫杀人罪的专条专款规定。因此可以推出,以故意杀人为手段的抢劫行为,理应包括在抢劫罪的“致人死亡”当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抢劫中“致人死亡”的主观故意即应该包括过失,也应该包括故意 (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实现理论操作与实践认定上的更好结合,以实现对司法与实际更好的衔接。
  
  注释:
  [1]蔡诚·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33—35·
  [2]高明喧:《刑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3]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4-765页。
  [4]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孙鹰杰、周其华:《实用刑法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0页。
  参考文献:
  [1]张国轩:《抢劫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2]赵秉志:《抢劫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祝铭山主编:《典型案例与法律适用·抢劫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4]孙鹰杰、周其华:《实用刑法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沈志民著:《抢劫罪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l版。
  [7]项谷、曹坚:《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若干问题探讨》,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3月。
  [8]杜磊:《论抢劫罪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载《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3月版。
  [9]孙艳霞:《论准抢劫罪的认定》,载《检察实践》2004年第6期。
  吴生、胡陆生、张志勇:《抢劫罪中的暴力》,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
  [10]王智民:《当前中国抢劫抢夺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讯地址:德安县人民检察院, 江西 九江 330400)
其他文献
“检务公开”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六项改革之一,是今后检察机关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检察宣传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立检察事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基层检察院工作实际,浅析检务公开与检察宣传之间的关系,并就新形势下检察宣传如何更好服务检务公开提出几点建议。  一、检务公开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检务公开”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向社会和诉讼参与人公开与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本职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并提出了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农民;特点;社会保障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从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业和居住,但不具备所居住城市户口的人。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目的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是以就业为目的而进入城市,因此常常将他们称为 “外来务工者”(或
期刊
刑法第307条第2款、第3款所规定的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是97刑法新增加的罪名,构成该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依据相关的学理解释,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这种诉讼活动不仅包括刑事诉讼活动,同时也包括民事诉讼活动及行政诉讼活动。  该罪名的设立,对于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毁灭证据、伪造证据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可以对其进行刑事追究,进而对规范该诉讼活动的有序
期刊
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阶段,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新的生活方式,与之而来的是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城乡文化的大融合以及日趋严重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一个地区的繁荣稳定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中,笔者拟从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两个方面,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犯罪成因作一些自己的分析。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分析   通常我们认为社会环境为犯罪的外因,
期刊
摘 要:  执行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司法权威的一大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困扰法院执行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被执行人不主动履行”和“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真正查明”无疑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植入宣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是破解上述两个执行难瓶颈的有效利剑。因此,建议在强制执行程序中植入宣誓制度。  关键词:法院执行;强制执行程序;宣誓制度 
期刊
摘 要:被害人过错在某些犯罪中应该属于比较重要的量刑情节。目前,我国刑法没有关于被害人过错的具体规定,使得实践中对这一情节的运用无章可循,给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留下了过于广阔的空间,也造成了大量的量刑不均衡。文章试图通过对被害人过错的探究,希望能引起对被害人过错的关注,并提出被害人过错情节的法定化的建议。  关键词:被害人过错;量刑情节;责任  一、被害人过错的含义  “过错”一词在《辞海》
期刊
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自1979年以来对该法进行的第二次修正,并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检察机关是刑事诉讼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刑事诉讼法的的执行主体,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本文就检察机关如何贯彻落实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谈谈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期刊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因此,只要国家工作人员具备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存在收受财物的主观故意和客观事实,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一般应当认定构成受贿罪。也就是说意见第九条规定的情况,在收受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而不是受贿是收受财物构成受贿的例外。那么,如何理解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财物的情况下,及时退
期刊
摘 要: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对教育机构在第三人侵权时承担补充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补充责任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文章主要讨论了教育机构补充责任的界定、法理基础、认定标准、违反教育安全注意义务的认定以及补充责任的承担规则,希望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同时,能够公平对待学校的责任。  关键词:教育机构;补充责任;教育安全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反贪案件的侦破看作是“解牛”,那么反贪工作中的初查就是“磨刀”,是“利其器”的工作。因此,把初查工作做好做细是突破案件的基础,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显而易见。  一、初查线索的来源和特点  (一)群众举报  这类线索的特点是:其一,内容一般较为零碎,多数反映的是事物的表象,即使涉及到具体的事实,也只是只言片语,不够完善;其二,举报人心理因素复杂,多为匿名举报,难以找到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