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何更好地建构低年级阅读教学,我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 运用朗读体悟文本
  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领着学生读,最适用于低年级。如教《乌鸦和狐狸》一文时,教师通过动听的领读,使学生感知狐狸阿谀奉承、狡猾、馋的模样。运用这种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在一起有目标、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投入地读,能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合理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着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应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其学习的欲望,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在期待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带着好奇心,并且怀有美丽的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层的基础上创造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种满绿树的小岛与之前的荒岛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这里有美丽的鲜花,还有新鲜的空气。”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情不自禁地深吸了一口气,那模样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小岛。另一个学生说:“岛上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在一起做游戏、唱歌,可开心啦!”看来,他们已经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并在想象当中理解了文本主题,让自己的身心随着想象翱翔。
  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五、 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谈不上课外阅读的发展。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并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个角色有不同的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从图中看出,从文中读出,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有了这种态度的支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能灵活运用,不会受到“唯一答案”的约束。
  学生们刚开始接触语文,就充满了美好的感情。我相信,只要坚持让他们快乐阅读,他们就能继续喜爱语文,并且会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架构好了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钢结构,就能支撑整个体育馆一样,相信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散步,偶尔喝茶,更奇怪的是,有几株树苗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枯萎,需要补种。“我”问了他,才知道,他在模仿下雨,让树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在土地里扎根。这让“我”明白了人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自主的心。  师:你说清了“人”,
期刊
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
期刊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  生:(齐声)杏儿熟了。  师:杏儿是儿化音,跟我读,杏儿。  生:杏儿。  师:再读课题。  生:杏儿熟了。  师:熟了的杏儿是怎样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看谁最快发现了。  生:橙黄橙黄的。  师:对,你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生读)  师:这橙黄橙黄的杏儿,颜色这么水灵的杏儿,只有一颗吗?  生:(齐声)一颗一颗。  师:我听出来了,杏儿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
期刊
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小河与青草》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充满语文味。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案例1]  师:(映示小草的第一次话):谁来读读?  师:小草说小河怎样?(相机板书:清)  师:你为什么说水很清?(变色“一眼能看到底”)  师:你在清清的河水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把小草眼里的小河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好像小河的水
期刊
一、困惑与思索  多年来,小学语文考试都是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许多学校以统一的一张试卷和标准来评判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仅无法体现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还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受挫,信心丧失,惧怕考试,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从考试内容来看,试卷大多沿用多年不变的题型,以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层面单一,很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
期刊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你们对课题中哪个词特别感兴趣?  生:故事。  师:关于谁的故事?  生:小村庄的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生:(齐答)想。  师:(大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些景色。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
期刊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把属于儿童的时空还给他们,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入选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编者力求体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姥姥的剪纸》一课,围绕“喜鹊登枝”和
期刊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学生复述课文,如与文章里的语言比较接近,教师便往往告诫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似乎用了文章里的语言便是违背了复述的规矩。  难道复述课文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吗?我看不见得。复述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自然要掺杂进“自己的语言”,然而却不能把“文章里的语言”全变成“自己的语言”。我倒是觉得复述时应当鼓励学生多用些“文章里的语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语
期刊
一、视听导入,初读揭题  1.小朋友,上课前先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并看大屏幕上的建筑物:这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在歌唱,主要唱什么?  (1)这是西藏的布达拉宫。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唱《北京的金山上》,主要歌颂毛主席使农奴翻身得解放,藏胞感恩毛主席,毛主席就是金色的太阳。  (2)党中央不仅使西藏贫苦农奴翻身做主人,还派大量的汉族干部去西藏,帮助西藏人民,支援西藏建设,使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支援西藏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