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何更好地建构低年级阅读教学,我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 运用朗读体悟文本
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领着学生读,最适用于低年级。如教《乌鸦和狐狸》一文时,教师通过动听的领读,使学生感知狐狸阿谀奉承、狡猾、馋的模样。运用这种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在一起有目标、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投入地读,能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合理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着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应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其学习的欲望,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在期待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带着好奇心,并且怀有美丽的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层的基础上创造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种满绿树的小岛与之前的荒岛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这里有美丽的鲜花,还有新鲜的空气。”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情不自禁地深吸了一口气,那模样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小岛。另一个学生说:“岛上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在一起做游戏、唱歌,可开心啦!”看来,他们已经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并在想象当中理解了文本主题,让自己的身心随着想象翱翔。
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五、 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谈不上课外阅读的发展。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并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个角色有不同的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从图中看出,从文中读出,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有了这种态度的支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能灵活运用,不会受到“唯一答案”的约束。
学生们刚开始接触语文,就充满了美好的感情。我相信,只要坚持让他们快乐阅读,他们就能继续喜爱语文,并且会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架构好了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钢结构,就能支撑整个体育馆一样,相信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一、 运用朗读体悟文本
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领着学生读,最适用于低年级。如教《乌鸦和狐狸》一文时,教师通过动听的领读,使学生感知狐狸阿谀奉承、狡猾、馋的模样。运用这种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在一起有目标、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投入地读,能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合理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着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应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其学习的欲望,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在期待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带着好奇心,并且怀有美丽的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层的基础上创造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种满绿树的小岛与之前的荒岛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这里有美丽的鲜花,还有新鲜的空气。”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情不自禁地深吸了一口气,那模样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小岛。另一个学生说:“岛上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在一起做游戏、唱歌,可开心啦!”看来,他们已经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并在想象当中理解了文本主题,让自己的身心随着想象翱翔。
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五、 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谈不上课外阅读的发展。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并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个角色有不同的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从图中看出,从文中读出,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有了这种态度的支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能灵活运用,不会受到“唯一答案”的约束。
学生们刚开始接触语文,就充满了美好的感情。我相信,只要坚持让他们快乐阅读,他们就能继续喜爱语文,并且会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架构好了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钢结构,就能支撑整个体育馆一样,相信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