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留学生文化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sl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开展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来华外国留学生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华裔留学生,他们具有华人血统,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华裔留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还能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民族之“魂”,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促进者。
  目前,高校针对华裔留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现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只重视语言技巧的培训,忽略了对汉语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教学方式老套,仍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对中华文化的直观感受;没有认识到华裔学生的特殊性,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
  二
  北京华文学院是国内专门针对华裔留学生从事华文教育的专业院校,绝大部分學生都是华裔学生。学院一直坚持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特色教育,在强化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加强中华文化熏陶,让华裔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特点和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院针对华裔学生特点,开展了“旅游+教学”相结合的游教项目,学生可以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旅游见闻相结合,从而更深入地感知中国。近年来,为了顺应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学院着力改革、加强建设,在“游教”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套多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的教学模式。
  为了让华裔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分为“展示”“体验”“学习”和“活动”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以“学习”为中心,互为补充,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展示环节主要展示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玉器和瓷器等艺术珍品。与此同时,学院正在编撰适合华裔学生的鉴赏类教材《中国艺术赏析——走进泰来馆》,让学生在参观中赏析艺术珍品,并感受这些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文化魅力和审美取向。
  中华文化体验式教学中心是学院全力打造的特色项目之一。该中心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华服馆、文字馆、武术馆、民乐馆以及陶瓷馆。学生可以在华服馆通过3D技术试穿不同民族的服装,在文字馆拿起毛笔现场挥毫泼墨,在武术馆拿起十八般武器小试身手,在民乐馆试弹古筝等民族乐器,在陶瓷馆现场制作、烧制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这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体验、分享和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
  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也是来华留学生深入学习汉语的必经之路。针对汉语水平较高的华裔留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从2013年开始,学院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联合培养以华裔学生为主体的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培养后备师资。第二年就将“早读”引入本科生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早晨的记忆优势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特别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逐渐将视角和兴趣点转向了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学院还专门组织编纂了《留学生汉语诵读精选100篇》辅助学生早读。
  此外,学院还将中华文化分为中华传统艺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经典文学等几个板块。中华传统艺术板块开设书法、工笔画、篆刻、传统舞蹈、民乐、武术等选修科目,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茶艺课、中国传统结绳课、串珠课、剪纸课和京剧脸谱制作课等选修课程,中华经典文学课程开设占代文学经典、《论语》研读等选修课程。
  上述文化课程,主要针对在学院学习的长期班(学习超过3个月)学生。针对短期(3个月以下,游学项目居多)学习的华裔学生,我院还特别开设了不同文化主题的冬、夏令营,如“中华舞蹈营”“中华书画营”“中国功夫营”等,为短期来华的华裔青少年提供专门的特色内容。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学院还从学生活动人手,增设了特色活动和比赛,作为中华文化学习的必要补充。为了检验学生经典早读的学习成果,学院每学期会举办经典诗文朗诵大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每逢传统佳节,还会举办相应的讲座、知识竞赛和庆祝活动,让学生感知不同节日背后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除文化选修课外,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也因为有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讲解文化类语言点时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汉字文化》课为例,教师在讲授汉字知识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文字馆”,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更好地体验汉字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文字馆”内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查找、临摹某些汉字并生动再现其发展演变过程,归纳出演变规律,分析汉字符号化的关键期等。
  三
  这套文化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针对华裔留学生开展的语言文化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有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层次的目标是构建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指海内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最有意义的属性的肯定性体认,核心是对其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建立华裔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基础。因此,我们实施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展示”“体验”“学习”和“活动”来构建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让他们明白每一项活动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既包括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也包括具有中华特色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在构建文化认同后,华裔学生才会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才能达到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二层次的目标是塑造人才。在构建认同的基础上,塑造有中华优秀气质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公民是更进一步的目标。华裔学生是生活在国外的华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华人的形象,也决定着他们身边的其他族裔对华人乃至中国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学院着力培养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特性、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充满中华人文精神的华裔学生,以他们作为楷模,用行为去影响和感染他们身边的人,争取更多对中国有好感的外国友人。同时,这些学生通过语言文化学习,开阔了视野,在比较中外文化的过程中,拥有了跨文化的视角和国际化的眼光,是未来难得的国际公民,也是受其他国家欢迎的优秀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对华裔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更高层次的目标。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主动行动。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我们对华裔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激发优秀华裔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主动传播中华文化,要求我们在各类课程及教学活动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敢于开口,主动开口;在教学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那些热爱中华文化,有组织力、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华裔学生,并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成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总之,在初步构建起文化教育的模式后,除了进一步扎实推进,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完善,如何细化,如何实现文化教育的目标,并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让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其他文献
《爱莲说》作为周敦颐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篇散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社会上三种不同阶层的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品质的看法。周敦颐对莲花这一高洁的君子形象的爱慕与礼赞,体现了他对孤傲高洁、廉洁自律精神的追求。这种优秀的人格榜样对于我们现代社会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培养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一、《爱莲说》的文学美  《爱莲说》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于是,笔者在教学《山羊兹拉特》一文时,试着从空泛的情感体验中找寻切口,架设真情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表达美,进而创造美。  一、让普遍困境刷新情感高度  孙绍振说过:“自发主体性是学生的原始水平
期刊
目前,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已经逐渐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最为根本的一项内容。而作为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要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紧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引领学生,形成其完善的核心素养。因此,对于语文教师的短期集中培训工作,应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学能力入手,采取有效策略,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巩固其语文教学能力。  一、提升备课能力,让传统文化成为新课导入的重要媒介
期刊
对于语文学习,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雨的四季》的教学为例,精心设计了四种朗读教学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语言、情感、意境上的精美之处,继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将该文章的内容与理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自身与文章的融合。  一、朗读教学中的体味  1.对课文中春雨的朗读:注重对层次的把握,读出活力  在课文中,作者从乍绿还黄的柳树写起,撩起了读者对于春天的初步想象。紧接着,作者
期刊
阅读是加深课文理解的重要方法,其方式有很多种,而质疑式阅读策略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加强质疑式阅读策略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更多的思考,从而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塑生命的人》在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部分,是海伦·凯勒的一篇自传散文。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人,但她却能“看”到和“听”到很多事物,学生在初次阅读这篇课文时,对这些
期刊
教学柳宗元的名篇《段太尉逸事状》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中的“使勿知”,到底是使谁“勿知”呢?是使农者勿知,还是使焦令谌勿知呢?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极有语用价值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探究文本审美价值的深处,于是趁势引导学生对此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段太尉形象的理解,而且感悟到了古文大家柳宗元的“搏兔之力”。文本细节
期刊
语文教材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作为载体工具的语文教材,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编本语文教科书鲜明地体现了主流教材的引导示范作用。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等优点,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传统文化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在正式分析统编本
期刊
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教师要教好这类文章,须构建合理的教学思维,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假设和论证假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恐龙无处不在》在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部分,是一篇有名的科普类文章。这篇文章属于证明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和过程。文中所反映的观点都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只有经过论证才能确定其正确性。  一、科
期刊
一、《班级整本小说学习》简介  1.书籍简介和作者介绍  《班级整本小说学习》作者是美国纽约的初中教师Ariel Sacks,她有着九年教龄和不同学校的丰富教学经验,书中全面记述了作者采用整本小说教学的原因、方法,包括整本小说的阅读和写作。这本书体现了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  该书具有实践性和可测试性,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也给其他实践者留有发挥空间的
期刊
周晓枫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散文创作的重要倡导人之一,她的散文有着鲜明的风格和一以贯之的韵味。她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她的散文代表作《斑纹》选人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严格来说,《斑纹》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或科普文,而是闪耀着智性、充满哲思的思辨性文本。要想充分挖掘《斑纹》的深刻内涵,教师必须对周晓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