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柳宗元的名篇《段太尉逸事状》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中的“使勿知”,到底是使谁“勿知”呢?是使农者勿知,还是使焦令谌勿知呢?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极有语用价值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探究文本审美价值的深处,于是趁势引导学生对此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段太尉形象的理解,而且感悟到了古文大家柳宗元的“搏兔之力”。文本细节处的精心伏笔和照应,可以激发学生的细节意识,从而感受文本细处的审美价值。
一、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已还,不合常理——彰显逻辑之美
柳宗元所写的段太尉“任愧焦令谌”这件逸事,焦令谌不顾“是岁大旱”,咄咄逼人,而段太尉知晓后,晓之以理,寻求解决之道;在焦令谌蛮横地叫嚣“我畏段某耶”,并“杖击”农者至于“垂死”后,段太尉才“取骑马卖,市谷代偿”。显然是焦令谌仍然苦苦逼租,段太尉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才被迫卖马买谷“代偿”的,既已偿还了,如不让焦令谌知道欠租已还,难道还等着焦令谌继续催租吗?所以,称“使勿知”是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已还,显然不合情理。
二、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是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不合文意——突出文意之美
焦令谌是否知道被他“大杖击二十,垂死”的农者最终交了租子呢?当然是知道的。不然,按照焦令谌贪得无厌的性格,怎会善罢甘休呢?那么,焦令谌是否知道补交的租子是泾州营田官段秀实段公“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给他的呢?我们试看当时的知情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的态度:“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人汝,汝又取不耻。”很明显,从“刚直士”尹少荣的话语中,读者可以读出焦令谌是明知“段公”把自己唯一的马“贱卖”了,买了谷物作为那个农者所欠的租子交给了他的,却依然“又取不:耻”!此外,再加上焦令谌对旱灾的视而不见、对农者在“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的情况下无力交租却“督责益急”的贪婪,让“刚直”的尹少荣实在是忍无可忍、怒不可遏,斥骂焦令谌不是人。因此,认为“使勿知”是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是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这一观点,是不合文意的。
三、使农者“勿知”自己欠焦令谌租子已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更能凸显段太尉的形象——凸显形象之美
1.凸显、呼应段太尉“为人妁妁”的冷静的智者形象,驳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谬论
段太尉在对焦令谌晓之以理不成、农者反被焦令谌暴打至“垂死”的情况下,经过冷静思考,最终“取骑马卖,市谷代偿”,可以说段太尉处理此事有理有节。段太尉没有冲动地诉诸武力,而是考虑到焦令谌虽然贪婪得不近人隋,逼迫农者的手段霸蛮毒辣,但其催租行为从遵循契约精神的角度来看并非没有一丝道理。因而,段太尉只是静悄悄地“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不想弄得尽人皆知,甚至都瞒着农者,不想再给农者带来前一次那般“乃我困汝”式的困扰,甚至也不想给农者带来过多的心理负担,而只是选择哨悄地解决问题,免得贪婪的焦令谌再对欠租子的农者纠缠不休。段太尉的冷静,也是对后文中“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谬论的驳斥,因为段太尉处理事情有理有据有节,并非一时冲动行事,而是冷静异常,思之再三,慎之又慎的。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呼应了下文段太尉“为人妁妁”“人视之,儒者也”的评价!
2.在对比中衬托段太尉“刚柔并济”的无瞑的勇者形象和宽厚的仁者形象
段太尉哨悄地替农者“取骑马卖,市谷代償”,并且使农者“勿知”,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能不说是低调,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柔和,与“勇服郭晞”中刚毅果决的形象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段太尉“刚柔并济”的无惧的勇者形象和宽厚的仁者形象。
在面对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都束手无策、“戚不敢言”的邠州悍卒时,段太尉是胸有成竹、干脆果决地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十七个悍卒,且“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不仅震慑了不法士卒,更以此来触动“纵士卒无赖”的郭晞,紧牵郭晞这个“牛鼻子”。虽然段太尉明知自己的这一“已乱”之举实际上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心中有“今不忍人无寇暴死”的仁爱,在处理悍卒时也就“勇者无惧”了!而这“勇者无惧”的形象只是段太尉精神形象的一瞥,在“任愧焦令谌”这一逸事中,他对素不相识的农者的帮助,彰显了他宽厚的仁者慈爱之心!宽厚的仁者形象与邠州“已乱”时的无瞑的勇者形象互相辉映,让读者对段太尉“刚柔并济”的形象过目不忘……
3.为下文驳斥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埋下伏笔——彰显人格形象之美
段太尉悄悄地“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不让农者知晓此事的做法,不仅仅体现了他处事的冷静从容,还展现了他不肯给农者再带来任何心理负担的仁者胸怀,更凸显了段太尉不慕名利的淡泊品行,从而为下文驳斥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埋下伏笔。那些对段太尉的“大节”有怀疑的人不仅认为段太尉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而且污蔑段太尉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取名天下”,以此来矮化段太尉的光辉形象。对此,柳宗元在文中多处不露声色地进行了有力地反驳——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就是其中很有说服力的驳斥之语。
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举动,本是赢得赞誉的好契机,而他却做得低调再低调,甚至都不让农者知道是他帮着偿还了所欠的租子。在帮助农者这件事情上,段太尉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终,以仁者之心做淡泊之事,只求农者生活安宁、心理安定,不带负担;只求自己心安,而别无他求,如此淡泊磊落的胸怀岂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所能有的?自此,那种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自然在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的寥寥数言下不攻自破了!
使谁“勿知”这样的文本细节,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饱含匠心,意蕴深厚,极富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对此细节的语用、审美视角的探究,不仅可以深化师生对段太尉形象的理解,感受到柳宗元这位古文大家的如椽巨笔描绘的别样的艺术魅力;文本细节安排上的精心伏笔和照应,还初步激发了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意识。真可谓“细处有乾坤,得之需细窥”!
一、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已还,不合常理——彰显逻辑之美
柳宗元所写的段太尉“任愧焦令谌”这件逸事,焦令谌不顾“是岁大旱”,咄咄逼人,而段太尉知晓后,晓之以理,寻求解决之道;在焦令谌蛮横地叫嚣“我畏段某耶”,并“杖击”农者至于“垂死”后,段太尉才“取骑马卖,市谷代偿”。显然是焦令谌仍然苦苦逼租,段太尉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才被迫卖马买谷“代偿”的,既已偿还了,如不让焦令谌知道欠租已还,难道还等着焦令谌继续催租吗?所以,称“使勿知”是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已还,显然不合情理。
二、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是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不合文意——突出文意之美
焦令谌是否知道被他“大杖击二十,垂死”的农者最终交了租子呢?当然是知道的。不然,按照焦令谌贪得无厌的性格,怎会善罢甘休呢?那么,焦令谌是否知道补交的租子是泾州营田官段秀实段公“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给他的呢?我们试看当时的知情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的态度:“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人汝,汝又取不耻。”很明显,从“刚直士”尹少荣的话语中,读者可以读出焦令谌是明知“段公”把自己唯一的马“贱卖”了,买了谷物作为那个农者所欠的租子交给了他的,却依然“又取不:耻”!此外,再加上焦令谌对旱灾的视而不见、对农者在“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的情况下无力交租却“督责益急”的贪婪,让“刚直”的尹少荣实在是忍无可忍、怒不可遏,斥骂焦令谌不是人。因此,认为“使勿知”是使焦令谌“勿知”农者所欠租子是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这一观点,是不合文意的。
三、使农者“勿知”自己欠焦令谌租子已由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更能凸显段太尉的形象——凸显形象之美
1.凸显、呼应段太尉“为人妁妁”的冷静的智者形象,驳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谬论
段太尉在对焦令谌晓之以理不成、农者反被焦令谌暴打至“垂死”的情况下,经过冷静思考,最终“取骑马卖,市谷代偿”,可以说段太尉处理此事有理有节。段太尉没有冲动地诉诸武力,而是考虑到焦令谌虽然贪婪得不近人隋,逼迫农者的手段霸蛮毒辣,但其催租行为从遵循契约精神的角度来看并非没有一丝道理。因而,段太尉只是静悄悄地“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不想弄得尽人皆知,甚至都瞒着农者,不想再给农者带来前一次那般“乃我困汝”式的困扰,甚至也不想给农者带来过多的心理负担,而只是选择哨悄地解决问题,免得贪婪的焦令谌再对欠租子的农者纠缠不休。段太尉的冷静,也是对后文中“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的谬论的驳斥,因为段太尉处理事情有理有据有节,并非一时冲动行事,而是冷静异常,思之再三,慎之又慎的。这样的性格特点,也呼应了下文段太尉“为人妁妁”“人视之,儒者也”的评价!
2.在对比中衬托段太尉“刚柔并济”的无瞑的勇者形象和宽厚的仁者形象
段太尉哨悄地替农者“取骑马卖,市谷代償”,并且使农者“勿知”,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不能不说是低调,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柔和,与“勇服郭晞”中刚毅果决的形象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段太尉“刚柔并济”的无惧的勇者形象和宽厚的仁者形象。
在面对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都束手无策、“戚不敢言”的邠州悍卒时,段太尉是胸有成竹、干脆果决地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十七个悍卒,且“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不仅震慑了不法士卒,更以此来触动“纵士卒无赖”的郭晞,紧牵郭晞这个“牛鼻子”。虽然段太尉明知自己的这一“已乱”之举实际上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心中有“今不忍人无寇暴死”的仁爱,在处理悍卒时也就“勇者无惧”了!而这“勇者无惧”的形象只是段太尉精神形象的一瞥,在“任愧焦令谌”这一逸事中,他对素不相识的农者的帮助,彰显了他宽厚的仁者慈爱之心!宽厚的仁者形象与邠州“已乱”时的无瞑的勇者形象互相辉映,让读者对段太尉“刚柔并济”的形象过目不忘……
3.为下文驳斥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埋下伏笔——彰显人格形象之美
段太尉悄悄地“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不让农者知晓此事的做法,不仅仅体现了他处事的冷静从容,还展现了他不肯给农者再带来任何心理负担的仁者胸怀,更凸显了段太尉不慕名利的淡泊品行,从而为下文驳斥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埋下伏笔。那些对段太尉的“大节”有怀疑的人不仅认为段太尉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而且污蔑段太尉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取名天下”,以此来矮化段太尉的光辉形象。对此,柳宗元在文中多处不露声色地进行了有力地反驳——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就是其中很有说服力的驳斥之语。
段太尉“取骑马卖,市谷代偿”的举动,本是赢得赞誉的好契机,而他却做得低调再低调,甚至都不让农者知道是他帮着偿还了所欠的租子。在帮助农者这件事情上,段太尉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终,以仁者之心做淡泊之事,只求农者生活安宁、心理安定,不带负担;只求自己心安,而别无他求,如此淡泊磊落的胸怀岂是一个沽名钓誉之徒所能有的?自此,那种谬称段太尉“以取名天下”的观点自然在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的寥寥数言下不攻自破了!
使谁“勿知”这样的文本细节,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饱含匠心,意蕴深厚,极富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对此细节的语用、审美视角的探究,不仅可以深化师生对段太尉形象的理解,感受到柳宗元这位古文大家的如椽巨笔描绘的别样的艺术魅力;文本细节安排上的精心伏笔和照应,还初步激发了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意识。真可谓“细处有乾坤,得之需细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