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作为载体工具的语文教材,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编本语文教科书鲜明地体现了主流教材的引导示范作用。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等优点,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传统文化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在正式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之前,有必要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构成。“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而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生存繁衍过程中,通过符号代代相传的方式,以求得自身完善、优化和发展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整合就是文化。据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界定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对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具有重大影响,且对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等有着规划和支配作用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它具有傳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指民国以前,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吸纳外来先进文化,而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传统文化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刘士林先生认为:“在使用‘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时,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它本身只能用来指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其运用时也意味着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须以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作为基础和背景,甚至必须找到这一‘部分’与批评对象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必须将“文化意识”“文化观念”“文化精神”等转换为具体的指称。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将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汉语言文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工具,是保存和传递汉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字文化具体表现为成语、对联、民谚俗语、书法等。
二是传统文学文化。我国传统文学文化是古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再现,其涵盖面很广,如古诗词、散文、辞赋、小说、戏曲、神话、寓言、传说等,它们承载了古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是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常是文学创作的题材;另一方面,文学也是历史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四是传统民俗礼仪文化。民俗是民族在特定时代和区域中共同创造、享用、固定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纽带和价值观的体现。由于民俗和礼仪之间往往存在很多重复的成分,二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
五是传统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艺术可谓高标独立,不随流俗。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刻、园林、民间工艺等,以其丰富的类型样式和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来描摹社会的人文情态,反映国人的志趣追求,揭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六是传统科技文化。古代的科学是古人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学等。古代的技术一般被理解为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用来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有关知识,它通常包括纺织、建筑、机械、冶金、车船、兵器、陶瓷、造纸、印刷等门类。
七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教材中涉及的伦理道德可大体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
八是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中,形成并得到民众认可的一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集合,它既包括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了的政治机构、组织和规则,也包括各种政治关系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投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对前者的“硬件”政治文化,还是对后者的“软件”政治文化,均有编选和涉及。
九是传统宗教文化。宗教是古人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是一种信仰认知及活动仪式体系,是古人认知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占主导地位的两大宗教,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向中华传统文化的纵深迈进。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
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结构层面的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由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探究、口语交际等板块组成,为了直观地展示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我们首先根据该套教材显性的编排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从中可以看出,已出版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编的内容总数是122,约占教材总分量(212)的57.5%。阅读篇目是该套教材的主体,其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共有80篇,约占教材总篇目(104篇)的76.9%。其他板块中,蕴含传统文化因素最多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其覆盖率达到了100%;其次是“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共包含7个传统文化的因子,约占其总量(12篇)的58.3%;而占比最少的是写作板块,仅为4.5%。可见,“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性学习”是传统文化渗透和传承的主体板块。总体而言,传统文化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虽然在各册所占比例有小幅度的升降,但总体趋势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 2.内容层面的分析
语文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对人选的每一类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均匀分配,而教材中的选文及其他板块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加理性地思考其选编的科学性,我们对该套教材每一个板块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2。
统计数据既包括独立的文本,也包括在教材其他板块出现、提及或涉及的一些文化因素。对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只统计了教材中编选的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绘画家的插图,如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插入的明朝董其昌的《山水图》(局部),《诗词五首》中入选的清代石涛的《悠然见南山》等。对于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不作统计分析,但由于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翻译人员必须将外文转换成符合本国人民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我们对其中出现的成语和民谚俗语等语言文化进行了必要的统计。
同时,由于各传统文化因素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故上述统计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但总体误差不会太大。从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包含和涉及的传统文化因素丰富多彩,编者试图通过对类型各异的传统文化的选编,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实质。由于教材容量有限,编者对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古代诗词和散文给予了相应的关注,这些古代诗词和散文,均是经过历代筛选和沉淀下来的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典范性文章。这些选文,无论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还是篇幅上,都呈现出相应的梯度,基本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评价及建议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吸取了百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正反经验,博采了现行各版本教材编写的长处,将传统文化因素有机渗透并融合在教材的各个板块,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教材对传统文化的编写并非完美无缺,对此,我们要辩证理性地看待。
1.选编优点
(1)多元互补
从表2可以看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些丰富充实的内容,通常有两种编排方式:一是用独立文本直接呈现给学生;二是渗透在教材的各个角落,以补充和延伸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选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等五篇古诗文阅读材料,这几篇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通过阅读学习这些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教材在该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设置了“古诗苑漫步”的学习活动,力求通过“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三项活动,让学生领会我国古诗文在体裁和题材方面的丰厚博大,接受美的洗礼。这样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课内外联系的教学原则,能够较为顺利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整散相间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编排也具有这种整散相间的特点。如七年级上册“四季美景”“人间亲情”,七年级下册“历史人物”“家国情怀”,八年级上册“自然山水”“品格志趣”,八年级下册“民俗风情”等,都是集中编排传统文化内容的单元。其他像《天下家国》《有朋自远方来》《人无信不立》《以和为贵》等综合性学习,也是“整”的体现,而教材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后作业等板块,则零散地出现了诸如古诗词、历史事件、民俗礼仪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整散相间的编排模式,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教学增添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文化的编排方式灵活多样,有效避免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3)与时俱进
为了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编选者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适当的择选和创新。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在“交友之道”环节,教材不仅给出了一些古代诗文中与交友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历史人物、故事,而且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交友经历,谈谈对网络交友利与弊的看法和认识。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针对有些同学恶语伤人的不良行为,让学生思考怎样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与他人友好相处。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同册《藤野先生》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从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中获得的启示。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与时俱进的特点。
2.编选的不足与建议
(1)内容的公平性略显不合理,还需多元化选编
与现行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选编的力度,而这一力度主要偏向了古代诗词和古代散文,其他类型的如传统科技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涉及。虽然传统文学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科技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本身就蕴含了历史、哲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众多知识,它们的编选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了解民族信仰,培养学生深邃的思辨能力和精炼通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材在传统文化编选的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调整。我们不追求传统文化选编的绝对平均主义,但至少应在这两方面作适当倾斜,以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境界,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
(2)设计的梯度略显不科学,还需渐进性选编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在各册中的分布较为平均,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但也没有出现随年级增高而加大比重的趋势。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选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难度上来看,均须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梯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性上升的特征,这样的选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更高年级和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衔接过渡的准备。
3.编排的整体性略显不严谨,还需系统化选编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体例时指出:“部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的明显变化,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有的则按照文体组织单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仅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该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四季美景”,单元导语中指出:“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该单元入选的三篇现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主题,然而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无论是内容还是文体,均无法与前三篇文章构成联系。《观沧海》是诗人借在碣石山上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被贬而作的一首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绝,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深厚情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最后一首《天净沙·秋思》抒发的则是异乡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四首诗,在内容上与本单元的主题几乎没有关系,文体上的差异更是明显。这样的编排,无法使师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在教学时做到前后承接;更无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习惯和品德修养进行事半功倍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在体系化编排方面还需再斟酌,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记诵更加深刻和牢固。
总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选编的力度,并将其有机渗透到选文、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等诸多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们在肯定该套教材优點的同时,也应留意其不足,只有在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选编的数量、类别、层次、排序、选文、逻辑等方面进行慎重考虑和斟酌,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编辑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
一、传统文化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在正式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之前,有必要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构成。“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而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生存繁衍过程中,通过符号代代相传的方式,以求得自身完善、优化和发展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整合就是文化。据此,我们将传统文化界定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对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具有重大影响,且对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等有着规划和支配作用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它具有傳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指民国以前,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吸纳外来先进文化,而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传统文化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刘士林先生认为:“在使用‘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时,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它本身只能用来指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其运用时也意味着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必须以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作为基础和背景,甚至必须找到这一‘部分’与批评对象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必须将“文化意识”“文化观念”“文化精神”等转换为具体的指称。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将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汉语言文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工具,是保存和传递汉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方式。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字文化具体表现为成语、对联、民谚俗语、书法等。
二是传统文学文化。我国传统文学文化是古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真实再现,其涵盖面很广,如古诗词、散文、辞赋、小说、戏曲、神话、寓言、传说等,它们承载了古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是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常是文学创作的题材;另一方面,文学也是历史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四是传统民俗礼仪文化。民俗是民族在特定时代和区域中共同创造、享用、固定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纽带和价值观的体现。由于民俗和礼仪之间往往存在很多重复的成分,二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
五是传统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艺术可谓高标独立,不随流俗。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刻、园林、民间工艺等,以其丰富的类型样式和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来描摹社会的人文情态,反映国人的志趣追求,揭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六是传统科技文化。古代的科学是古人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学等。古代的技术一般被理解为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及用来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有关知识,它通常包括纺织、建筑、机械、冶金、车船、兵器、陶瓷、造纸、印刷等门类。
七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教材中涉及的伦理道德可大体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
八是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中,形成并得到民众认可的一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集合,它既包括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了的政治机构、组织和规则,也包括各种政治关系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投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对前者的“硬件”政治文化,还是对后者的“软件”政治文化,均有编选和涉及。
九是传统宗教文化。宗教是古人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是一种信仰认知及活动仪式体系,是古人认知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佛教和道教是占主导地位的两大宗教,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向中华传统文化的纵深迈进。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
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结构层面的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由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活动探究、口语交际等板块组成,为了直观地展示教材中传统文化要素的选编情况,我们首先根据该套教材显性的编排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从中可以看出,已出版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编的内容总数是122,约占教材总分量(212)的57.5%。阅读篇目是该套教材的主体,其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共有80篇,约占教材总篇目(104篇)的76.9%。其他板块中,蕴含传统文化因素最多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其覆盖率达到了100%;其次是“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共包含7个传统文化的因子,约占其总量(12篇)的58.3%;而占比最少的是写作板块,仅为4.5%。可见,“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性学习”是传统文化渗透和传承的主体板块。总体而言,传统文化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各册教材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虽然在各册所占比例有小幅度的升降,但总体趋势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 2.内容层面的分析
语文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对人选的每一类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均匀分配,而教材中的选文及其他板块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加理性地思考其选编的科学性,我们对该套教材每一个板块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2。
统计数据既包括独立的文本,也包括在教材其他板块出现、提及或涉及的一些文化因素。对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只统计了教材中编选的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绘画家的插图,如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插入的明朝董其昌的《山水图》(局部),《诗词五首》中入选的清代石涛的《悠然见南山》等。对于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不作统计分析,但由于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翻译人员必须将外文转换成符合本国人民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我们对其中出现的成语和民谚俗语等语言文化进行了必要的统计。
同时,由于各传统文化因素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故上述统计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但总体误差不会太大。从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教材中包含和涉及的传统文化因素丰富多彩,编者试图通过对类型各异的传统文化的选编,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实质。由于教材容量有限,编者对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古代诗词和散文给予了相应的关注,这些古代诗词和散文,均是经过历代筛选和沉淀下来的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典范性文章。这些选文,无论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还是篇幅上,都呈现出相应的梯度,基本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要素选编评价及建议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吸取了百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正反经验,博采了现行各版本教材编写的长处,将传统文化因素有机渗透并融合在教材的各个板块,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教材对传统文化的编写并非完美无缺,对此,我们要辩证理性地看待。
1.选编优点
(1)多元互补
从表2可以看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些丰富充实的内容,通常有两种编排方式:一是用独立文本直接呈现给学生;二是渗透在教材的各个角落,以补充和延伸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选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等五篇古诗文阅读材料,这几篇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通过阅读学习这些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教材在该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设置了“古诗苑漫步”的学习活动,力求通过“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三项活动,让学生领会我国古诗文在体裁和题材方面的丰厚博大,接受美的洗礼。这样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课内外联系的教学原则,能够较为顺利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整散相间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编排也具有这种整散相间的特点。如七年级上册“四季美景”“人间亲情”,七年级下册“历史人物”“家国情怀”,八年级上册“自然山水”“品格志趣”,八年级下册“民俗风情”等,都是集中编排传统文化内容的单元。其他像《天下家国》《有朋自远方来》《人无信不立》《以和为贵》等综合性学习,也是“整”的体现,而教材在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后作业等板块,则零散地出现了诸如古诗词、历史事件、民俗礼仪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种整散相间的编排模式,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教学增添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文化的编排方式灵活多样,有效避免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3)与时俱进
为了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编选者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了适当的择选和创新。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在“交友之道”环节,教材不仅给出了一些古代诗文中与交友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历史人物、故事,而且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交友经历,谈谈对网络交友利与弊的看法和认识。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针对有些同学恶语伤人的不良行为,让学生思考怎样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与他人友好相处。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同册《藤野先生》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从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中获得的启示。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与时俱进的特点。
2.编选的不足与建议
(1)内容的公平性略显不合理,还需多元化选编
与现行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选编的力度,而这一力度主要偏向了古代诗词和古代散文,其他类型的如传统科技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涉及。虽然传统文学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科技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本身就蕴含了历史、哲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等众多知识,它们的编选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了解民族信仰,培养学生深邃的思辨能力和精炼通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材在传统文化编选的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调整。我们不追求传统文化选编的绝对平均主义,但至少应在这两方面作适当倾斜,以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境界,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
(2)设计的梯度略显不科学,还需渐进性选编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在各册中的分布较为平均,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但也没有出现随年级增高而加大比重的趋势。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选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难度上来看,均须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梯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性上升的特征,这样的选编,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更高年级和学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衔接过渡的准备。
3.编排的整体性略显不严谨,还需系统化选编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体例时指出:“部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的明显变化,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有的则按照文体组织单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仅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该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四季美景”,单元导语中指出:“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该单元入选的三篇现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能很好地体现这一主题,然而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无论是内容还是文体,均无法与前三篇文章构成联系。《观沧海》是诗人借在碣石山上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被贬而作的一首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绝,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深厚情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最后一首《天净沙·秋思》抒发的则是异乡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四首诗,在内容上与本单元的主题几乎没有关系,文体上的差异更是明显。这样的编排,无法使师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在教学时做到前后承接;更无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习惯和品德修养进行事半功倍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在体系化编排方面还需再斟酌,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记诵更加深刻和牢固。
总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选编的力度,并将其有机渗透到选文、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等诸多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们在肯定该套教材优點的同时,也应留意其不足,只有在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选编的数量、类别、层次、排序、选文、逻辑等方面进行慎重考虑和斟酌,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编辑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