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的高中声乐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学生声音条件不同,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学生先天性嗓音基础、音乐素养、身体素质,甚至心理健康等因素进行高效性教学。为提高学生整体歌唱能力,把学生的声乐潜能发挥到极致,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几点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同仁探讨。
【关键词】少讲多练;量化训练;鉴赏力;善解疑难;激情带动
笔者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老中医》。追剧的同时,笔者也在沉思,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其实就是一个好中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学会“望闻问切”,先诊断他的音色优劣,发声方法是否正确,然后要开具对症药方。一个药方不够,还要另开调整药方,不断调理,直到病除。笔者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少讲多练,量化训练
赵括从来没有打过仗,却要带兵出征,结果是大败而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学游泳,只讲理论,不下水练习,终究难以学会。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声,只有在发声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及时总结,并加深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声乐教学目的是训练歌唱,而不是培养声乐理论家。就像中医看病,目的是治病救人,病人不需要学中医。但是有了感性认识,久而久之就耳濡目染了,才会有“久病成医”的说法。“少讲多练,先练再讲”这是笔者坚持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声乐练习,我们必须强调量化,前提是在正确的方法下量化,因为,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训练,都是在训练身体的条件反射,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甚至是意识不可控的,所以,用一定量的反复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者,要求越具体越好,量没有达到一点程度,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境界,要想体会这种境界,就必须做到正确的量化积累。就像看病,没有坚持服药,疗程未满,就达不到疗效。所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把每个单项练习进行量化分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质变,这也是笔者积累声乐教学经验的重要过程。
二、耳朵灵敏,会挑毛病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一个音乐教师最宝贵的就是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有一定的鉴赏力。要提高艺术水平,首先是提高鉴赏力。鉴赏力提高了,才能发现差距,找到上升空间。齐白石画的《虾》很值钱,可是送给目不识丁的老农,他是不会珍惜的,在老农眼里,花花绿绿的年历画,可能更有吸引力。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说明一个问题,鉴赏力决定了你的艺术高度。作为音乐教师,尤其需要有好的鉴赏力,教师要用耳朵“望闻问切”,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迅速确诊。如果没有好的鉴赏力做保障,势必会误诊,其后果是误人子弟。
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会同时发现一名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抓住这个学生的主要问题。声乐课上,笔者经常让学生互评,笔者发现每个学生讲的都对,可是能够真正抓住主要问题的学生不多。面对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必须抓住主要问题。因为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如果不抓住主要的问题去解决它,以点带面,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肯定难以提高。比如,当很多学生唱到窄母音时,就会下巴用力,造成喉咙未打开,气虚挤喉,这时,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需要加强气息练习,其结果是劳而无功。试想,门窗紧闭,导致空气不流通,需要做的难道不是打开门窗吗?
三、不挑学生,善解疑难
有人喜欢登上舞台表演,有人喜欢站在讲台上表演。在舞台上,你要对得起观众,倾情演出。在讲台上,你要对得起学生,倾囊相授,你没有权利去选择学生,更不能妄下定论去拒绝一个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尤其是基层音乐工作者,培养的对象主体并不是音乐家。所以,更不能自命清高去选择一些所谓的“好苗子”。教育界有句名言说得很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相信任何一个喜欢音乐的学生,只要教师因材施教、方法得当、苦心钻研、善解疑难,都能学有所成。笔者曾经教过所谓“缺天赋”的学生,两年半的专业训练后还是考上音乐专业大学。所以,很多教学经验,其实都来源于这些“缺天赋”的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就是这么得来的,就像医科大学的学生,走出学校大门之后,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才是造就名医的必由之路。
四、对症下药,学会分解
发现问题可能不难,但是发现问题以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是声乐教学必须研究的大课题。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则徒劳无功,还大大打击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喉音重是声乐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下巴紧张用力;第二类是后嘴咬字,唱假美声;第三类是唇包牙声音,走不出去;第四类是主观意识里不知道厅舍为箱的共振原理,过份强调体内共鸣,享受骨传导的振动,自我陶醉。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类别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并且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一个个簡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操练、体会、对比、矫正。我们可以用“i”母音竖开口的技术体会放松下巴和“气变力”原理;可以让学生露“上下六颗牙”释放走动声音;可以让学生体会话筒入麦、体外环境共振体会厅舍共振原理等方法,总之,一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找对关键点,然后采用一系列简单易学的操作,让学生在声音的变化中去感性地体会,进而理性的认知,最终解决问题。
五、心理引导,激情带动
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教学问题其实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其中包括学习目的性、学习心态、学习能动性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会授业,更要懂得从心理去激励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然是一个心理激励大师,这种激励不单独是语言上的,还必须是身体力行的榜样式激励。用教师自身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必将事半功倍。当教师自身缺少激情的时候,要学会迅速调整情绪,否则宁可不教,因为教师的激情带动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声乐教学的心理调适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对“意焦”运用。平常教师强调的地方,都是“意焦”聚集的地方,一般指哪各器官,哪个器官就紧张。例如,教师讲“喉头稳定”,其结果却是喉头紧张。教师讲“换声点”,于是就会有过不去的“点”。有些概念和提法用于学术研究很好,可是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最好不提为好。转移“意焦”,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以上是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浅见,尚未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究。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锲而不舍的“劳动,再劳动”,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王宝璋.唱法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少讲多练;量化训练;鉴赏力;善解疑难;激情带动
笔者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老中医》。追剧的同时,笔者也在沉思,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其实就是一个好中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学会“望闻问切”,先诊断他的音色优劣,发声方法是否正确,然后要开具对症药方。一个药方不够,还要另开调整药方,不断调理,直到病除。笔者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少讲多练,量化训练
赵括从来没有打过仗,却要带兵出征,结果是大败而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学游泳,只讲理论,不下水练习,终究难以学会。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声,只有在发声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及时总结,并加深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声乐教学目的是训练歌唱,而不是培养声乐理论家。就像中医看病,目的是治病救人,病人不需要学中医。但是有了感性认识,久而久之就耳濡目染了,才会有“久病成医”的说法。“少讲多练,先练再讲”这是笔者坚持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声乐练习,我们必须强调量化,前提是在正确的方法下量化,因为,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训练,都是在训练身体的条件反射,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甚至是意识不可控的,所以,用一定量的反复刺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者,要求越具体越好,量没有达到一点程度,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境界,要想体会这种境界,就必须做到正确的量化积累。就像看病,没有坚持服药,疗程未满,就达不到疗效。所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把每个单项练习进行量化分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质变,这也是笔者积累声乐教学经验的重要过程。
二、耳朵灵敏,会挑毛病
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一个音乐教师最宝贵的就是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有一定的鉴赏力。要提高艺术水平,首先是提高鉴赏力。鉴赏力提高了,才能发现差距,找到上升空间。齐白石画的《虾》很值钱,可是送给目不识丁的老农,他是不会珍惜的,在老农眼里,花花绿绿的年历画,可能更有吸引力。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说明一个问题,鉴赏力决定了你的艺术高度。作为音乐教师,尤其需要有好的鉴赏力,教师要用耳朵“望闻问切”,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迅速确诊。如果没有好的鉴赏力做保障,势必会误诊,其后果是误人子弟。
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会同时发现一名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抓住这个学生的主要问题。声乐课上,笔者经常让学生互评,笔者发现每个学生讲的都对,可是能够真正抓住主要问题的学生不多。面对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必须抓住主要问题。因为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如果不抓住主要的问题去解决它,以点带面,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肯定难以提高。比如,当很多学生唱到窄母音时,就会下巴用力,造成喉咙未打开,气虚挤喉,这时,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需要加强气息练习,其结果是劳而无功。试想,门窗紧闭,导致空气不流通,需要做的难道不是打开门窗吗?
三、不挑学生,善解疑难
有人喜欢登上舞台表演,有人喜欢站在讲台上表演。在舞台上,你要对得起观众,倾情演出。在讲台上,你要对得起学生,倾囊相授,你没有权利去选择学生,更不能妄下定论去拒绝一个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尤其是基层音乐工作者,培养的对象主体并不是音乐家。所以,更不能自命清高去选择一些所谓的“好苗子”。教育界有句名言说得很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相信任何一个喜欢音乐的学生,只要教师因材施教、方法得当、苦心钻研、善解疑难,都能学有所成。笔者曾经教过所谓“缺天赋”的学生,两年半的专业训练后还是考上音乐专业大学。所以,很多教学经验,其实都来源于这些“缺天赋”的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就是这么得来的,就像医科大学的学生,走出学校大门之后,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才是造就名医的必由之路。
四、对症下药,学会分解
发现问题可能不难,但是发现问题以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才是声乐教学必须研究的大课题。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则徒劳无功,还大大打击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喉音重是声乐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下巴紧张用力;第二类是后嘴咬字,唱假美声;第三类是唇包牙声音,走不出去;第四类是主观意识里不知道厅舍为箱的共振原理,过份强调体内共鸣,享受骨传导的振动,自我陶醉。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类别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并且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一个个簡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操练、体会、对比、矫正。我们可以用“i”母音竖开口的技术体会放松下巴和“气变力”原理;可以让学生露“上下六颗牙”释放走动声音;可以让学生体会话筒入麦、体外环境共振体会厅舍共振原理等方法,总之,一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找对关键点,然后采用一系列简单易学的操作,让学生在声音的变化中去感性地体会,进而理性的认知,最终解决问题。
五、心理引导,激情带动
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教学问题其实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其中包括学习目的性、学习心态、学习能动性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会授业,更要懂得从心理去激励学生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然是一个心理激励大师,这种激励不单独是语言上的,还必须是身体力行的榜样式激励。用教师自身的激情去带动学生,必将事半功倍。当教师自身缺少激情的时候,要学会迅速调整情绪,否则宁可不教,因为教师的激情带动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声乐教学的心理调适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对“意焦”运用。平常教师强调的地方,都是“意焦”聚集的地方,一般指哪各器官,哪个器官就紧张。例如,教师讲“喉头稳定”,其结果却是喉头紧张。教师讲“换声点”,于是就会有过不去的“点”。有些概念和提法用于学术研究很好,可是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最好不提为好。转移“意焦”,这是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以上是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浅见,尚未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究。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锲而不舍的“劳动,再劳动”,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王宝璋.唱法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