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焕发理性思辨的光芒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nfa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悟”。教师要深度挖掘、合理提取教学材料,用好、用准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与探究,自发地质疑和思辨,自主地实践与反思,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转化;习题研究;经历与体验;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16-02
  转化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领会转化的过程和特点,体会转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课本中的一道习题特别有趣,对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内隐走向外显、模糊走向清晰、肤浅走向深刻、单一走向多元有重大的作用。
  【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1):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9/16。
  师:确定吗?
  生(坚定地):是的,确定。
  师:为什么是9/16?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只要把涂色部分绕其中一个顶点旋转,就正好和9个格一样大,所以是9/16。
  生2:如果把涂色部分取下来,摆正,就能和其中的9个格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是9/16。
  师:这两个办法可行吗?
  生(齐):可行。
  师:既然大家一致认为可行,我们就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正方形,先按照原图叠放,再用生1和生2的办法检验)
  师:结果怎样?
  生3:比9个格大了一点点。应该比9/16大。
  师:刚才大家非常确定地说是9/16,现在操作后发现不是9/16,问题出在哪呢?
  生4(反复比较后,恍然大悟,边说边演示):涂色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三角形的斜边,旋转后,斜边是大于直角边的,所以整个涂色部分会比9个格多一点。(其他学生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紛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不是9/16,那应该是多少呢?谁有更好的转化方法?先仔细观察图形,静静地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
  生5:可以将上面涂色部分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下面,把左面涂色部分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右面,这样涂色部分正好是10格,10/16约分后得5/8。
  生6:我是这样划分的。除中间的4大格外,旁边的涂色部分可以分成4个直角三角形,这4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占6格,加上中间的4格,也是10格,结果也是5/8。
  生7:我是受生6启发的,不过我是从空白部分入手。空白部分也是4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占6格,这样涂色部分就占10格,约分后也是5/8。
  师:真是了不起!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多转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涂色部分入手,也可以从空白部分入手。虽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化复杂为简单。
  【反思】
  一、感性浪漫——凭经验直观判断
  此习题具有良好的“伪装性”。乍一看,大正方形里装着一个小正方形,学生觉得太容易了,于是他们认为只要找准涂色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稍稍旋转一下即可,答案肯定是9/16。当教师追问时,学生也是很大声地给予肯定,丝毫没有怀疑。个别有想法的学生可能还没来得及细想,就已经被这“一边倒”的声浪带走了。这就是教学片段中的一幕。笔者曾经在多个班级做过相同的试验,结果如出一辙,学生基本上都认为答案是9/16。对于为什么是9/16,两个学生的推理也显得底气十足,貌似合情合理。
  此时,学生完全是凭着以往的学习经验感性地下了判断,思维的含金量非常小,加之图形用了“障眼法”,学生感觉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得意之情洋溢在每一张脸上。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对当前所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事物作出的第一反应,其本质是感性的、肤浅的,从众的成分很高,暂且叫作“感性浪漫”吧。
  二、理性骨感——借操作质疑反思
  怎样让学生意识到眼睛和大脑都欺骗了自己呢?直观的操作是最有效的载体。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阶段,他们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形象直观的帮助。因此,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去验证猜想,是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当学生从信封里取出图形进行操作时,一开始是信心满满的,但操作的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怎么回事?竟然比9格多了一点。”“我的也是,是不是没摆好?重来一次试试。”“真的不是9/16,哪里出问题了?”课堂里充满了疑惑的声音,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再坚持原先的答案。
  当浪漫的猜想遭遇残酷的现实,问题和困惑油然而生,质疑和反思引发他们重新审视手中的图形。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即将建立,学生开始自觉地反思问题出在哪。
  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在学生充分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后,捕捉有利时机顺势而导,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再观察—质疑—反思”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实现对原先认知的“回头看” ,这样,质疑反思的过程开始有了“理性骨感”的味道。
  三、重构升华——设讨论分析比对
  对原先认知的否定必然促使学生转换思路,带着全新的视角审视图形。经历了先前的思维历程,学生会更加关注图形的结构、大小正方形的关系,会更加谨慎地寻找合适的转化方法。在这种恰到好处的“愤”“悱”状态下,教师抛出问题“不是9/16,那应该是多少呢?谁有更好的转化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空间,学生想方设想,另辟蹊径,在数形结合思想的熏陶下深入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沙龙式的讨论中不断与他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分析比对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转化离不开推理,转化的过程往往是推理的过程。数学推理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在之前的转化学习中,学生曾多次采用割补法平移和旋转图形解决问题,这种尚处于活跃状态下的转化经验能指引学生及时调整转化的方向和方法。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观察视野的拓宽,灵感火花的闪现,建立在割补法基础上的平移、旋转等精彩纷呈的转化方法也就自然诞生了。“拨乱反正”的思维历程最终迎来“柳暗花明”,课堂的高潮由此产生,创新的精神由此孕育,推理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的品质得到培养,真是了不起的改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纵观教学片段中学生呈现的思维历程,先是感觉经验的参与,再到质疑反思,最后到理性思辨,学生的思维由最初的肤浅变为深刻,源于教师对适宜的教学材料的深度挖掘,对材料思维结构的认真研究和合理提取,并且找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辨能力的生长点。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摘取成功的果实时,他们的思维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能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能在这个拾级而上的进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让数学课堂真正走向高效与精彩,是每位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两次教学中,教师采取了让新知引入变得有趣、让深入探究变得丰富、让巩固练习变得综合、让课堂总结变得精致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打造了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高效;精彩;数学课堂;数对;确定位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为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我组织“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的活动,有效地达成了“自主建构”的学习目标。现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作简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关注合作要素,促进合作成功  教学片断:  师:看来,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
[摘 要]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一是创设形成情境,形成感性认识;二是抽象概念特征,初步理解概念;三是强化实践运用,巩固概念认知。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强调概念的引入,遵循现实性原则;其次强调概念的理解,遵循科学性原则;再次强调概念的强化,遵循应用性原则。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 三部曲 现实性 应用性 科学性 抽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教学中,应以感知生活中的角作为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在趣味操作中认识图形中的角,然后立足生活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并通过巧引妙启,促进学生理解与内化角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角;初步认识;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9-01  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学好“角
[摘 要]数学课堂应该将简洁作为最高追求,在简中求真,在简中启智。在“11~20各数的认识”的三次磨课中,教师逐步感悟到数学教学应该简化教的环节,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磨课;简洁;大道至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04-04  老子云:“大道至简。”这告诉
[摘 要]“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各版本教材都有的经典内容,许多教师都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一些经典的名师教学片段的赏析,找到如何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本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视角;数学本质;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05-02  
[摘 要]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能只追求形式,对表象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替换处理,而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规律出发,对个体表象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连体表象,并且充分利用个体与连体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分步呈现的方式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的注意力精确锁定目标问题。  [关键词]表象材料;数学价值;教学思考;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万以内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它在整个计算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20以内数的加、减法,尤其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为知识基础,而它又是后续小数加减法、多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除法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层出不穷,可从聚焦易错题本源入手,分析错因,从基础落实、强化对比、计算习惯等角度寻找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易错题搜集 错因聚焦 对策探究  
[摘 要]数学教学要充分落实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维特质。以“整万及整亿数”的教学为例,顺应学生的思维意识展开教学,不断完善、修正学生认知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顺应思维;儿童本位;真正发生;计数单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5-01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
[摘 要]对“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源头知识”的内在联系、“相关知识”的呈现沟通以及“本位知识”的动态发展三个方面对这一概念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概念;本质;经历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