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梯度·厚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对论述文写作的关注,高中生的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重视。写作是个人生命体验的书写,也是一种责任,表现为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洞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质疑、批判到融通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在写作中直面现实作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绝非易事。当下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论述文或化身为举例文,例子一站到底;论述文或化身为文艺腔的鸡汤文,辞藻堆砌,重感性轻理性,疏于逻辑思辨。很多学生的论述文写作只在一个平面简单的滑行,不具备论述文写作的基本范式,不知道如何展开自己的思维。下面我将结合作文教学中的案例做一些相关的思考。
   一、搭建支架重力度
   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的作文训练却相对原始,停留在强化审题、读读范文的层面。在王荣生教授的《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二是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介绍作文的评分标准,展示好的作文。这两个阶段分别主要解决“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该怎么写,老师通常缺少估计,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需要老师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沿着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爬,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充满逻辑力量的思辨语言是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支架。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同样论述文的语言有自己的规范和样式,掌握基本的语言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出观点时尝试从材料中导引,注意表达个人的态度和倾向,句式上采用在我看来(我认为);在承认对立一方的合理性时,可以用的确、诚然、也许有人会说等;在揭示其存在的弊端时,加入一些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相反地等。使用这样一些句式可以让学生在论述时跳出以往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自圆其说”的论证模式,培养思辨性的思维习惯。在论述时兼顾双方,尽量把双方的优劣都考虑到。如学生在写作文物是应该开放式地共享还是封闭式保护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的思考。
   在我看来,历史的美丽需众人欣赏,文化的芳香也应弥漫人间。……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有些单位用保护二字为自己开脱。诚然,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考古者,保护文物永远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仅仅保护文物就够了吗?我看未必。试想,若是将所有的文物都以保护的名义,封进仓库,那么还会有多少人了解这些瑰宝?这样作为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又该从哪里找寻自己的文化根基呢?……因此,文物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重见天日”,文物应从尘封的历史中回到人们的视线。
  ——《让文化散发芬芳》
   在这一语段中学生用了诚然、但是等词,将文物到底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说得更为全面,运用了具有思辨力量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句式,走出单向度的思维,考虑反面意见,以退为进,从而让论述的语言富有波澜,摇曳生姿。
   思维导图,如鱼骨图等也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有力支架。议论文写作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概念和知识,也不在于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名人名言,而在于给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辨的图式,这才能让学生作文摆脱单一、局限的毛病,借助鱼骨图这种可视化的逻辑分析的工具,实现低起点小坡度的跨越。在分析时考虑内在、外在的原因,主观、客观的原因,历史、社会、现实等原因,让思维不断地向更深漫溯。如学生在分析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争议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
   思辨语言指向外在的语言形式,思维导图指向内在的逻辑和思考,两大抓手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瓶颈,从而将写作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出生命的舞者,思想的旗手。
   二、层层推进重梯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就像欣赏山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时时处处都有风景。论述文的文体特点体现了论证时需要不断地推进和深入,体现思维的梯度和深度。什么是思维梯度的掘进?在笔者看来,就是思维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从写作的普遍性来讲,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不断挖掘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指明产生精神实质的原因,最后回归到当下,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对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时既可以有横向的各个角度的分析,也可以是纵向的历史的分析,从而让思考纵深。在写作中体现作为主体的我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形成“思维流”。“思维流”即在文章创作中呈现出思维本身的流动状态。思维由何处出发,到何处结束,其间历经一番迂回曲折。简而言之,就是阐述、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在向往瞻仰文化与美、没收隔绝文化与美这道渊堑中,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锻炼熔造了这样一把不近人情的锁。诚然,保护文物以避免造成损失是相关单位最冠冕堂皇的说辞借口。但是,展出的风险并不等于不展出的风险,而这恰恰反映了相關单位对承办展出活动、开放文化历史遗迹及最重要的监管能力、维稳能力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对于文物展出、遗迹开放游览等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莫去锁文化春色》
  这段出自学生的文字揭示了如何保护文物问题上的思考和分析,既有表面原因又有深层原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的思考。
   层层推进重梯度还体现在教师的写作教学上。论述文写作教学还需序列化,针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展开。比如针对审题,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比如针对论证,解决例不会选、引而不证、过程偏离等等问题。思想不可教,也很难教,但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思维方式、态度和习惯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熏陶和浸润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创作的热情和激情。
   三、人文关怀重厚度
   论述文写作因为强化理性思辨,常常给人以冷冰严肃的感觉。但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不仅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力量、层层深入的能力,更需要体现的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公民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说理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1]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有言,写作远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问题,而是气之所形——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法、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在这个资讯发达、自由开放的时代,每个人对人对事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论坛上的帖子看起来热情洋溢,实则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抱怨,或辱骂,或人身攻击,绝不是我们倡导的论述文写作。有温度、有情怀的论述文写作不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而是一种乐于质疑、精于思考、勇于表达的态度,不人云亦云,有礼有节有据地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想这也是陆谷孙先生的言中之义。
   比如在思考娱乐圈男明星形象“娘炮”成风现象,既要看到这是一种宽容的社会审美标准的体现,也要看到健康阳刚的体魄并配以充足的内在美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的男性气质;比如思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我们既要看到歌与诗同源,他的获奖是文化多元背景下诺奖与时代的接轨,也要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鲍勃·迪伦的获奖是否稀释了诺奖的含金量,对严肃文学的侮辱。
   就像王尚文先生在《作文:日记的延伸》中提到,高中阶段是公民自由写作,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实践,高中生对写作中的“必然”应当已经有所感悟,可以进入“自由”状态,高中要突出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期许,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一定会继续前进,不断完善。基于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于课标对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要求,基于说理风度的要求,教师会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学习和展现有温度的说理,从而获得教养和实现自我启蒙。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其他文献
自从以通俗的历史讲说与著述为基本形态的通俗史学兴起以来,争议如潮,众说纷纭。如何看待通俗史学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话题”,而相关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通俗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心存疑虑;其二,对通俗史学兴盛的“后果”深感担忧;其三,对一些职业史家“介入”通俗史学困惑不解。这些问题都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对通俗史学内容“真实性”的疑虑,是有关历史记述“真”与“伪”的判定问题。长久以来,判
《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软精装上下册130.00元,精装上下册148.00元。  好几年前,在湖北程巢父先生一篇文章中,看到他起意笺证陈寅恪先生的诗集,南大卞孝萱先生向他泼凉水说“笺证陈诗之难,难于上青天”,程先生并不服气。时间过去数年,程先生的笺证还没看到,倒是广州胡文辉先生捧出厚厚两大册《陈寅恪诗笺释》,是为惊喜。  卞先生的意思是如李白杜甫的诗,前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旷世巨制的研究和撰写是李约瑟和许多中国学者和科学家合作的结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五卷的写作中,就有王铃、鲁桂珍、何丙郁、钱存训等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王铃最早协助李约瑟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开创了李约瑟和中国学者成功合作的范例。但在中国,即使在王铃的家乡也有许多人很少或根本不知道他。王铃长期身居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南通,不久遽然病逝。因为工作关系,我和王铃
曾哲决定写一部奥运建筑的书,我就知道他写的一定是一本不一般的书,虽说是与奥运有关,但肯定不会是那些搭奥运之便利的、介绍性的、宣传性的书。这样的书不需要曾哲去写,曾哲也不屑于写。尽管我已有了这样的期待,但当我拿到他的这本书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本,我一时读不懂它,就像我一时读不懂那个造型奇怪的“鸟巢”一样。这或许证明了一点,曾哲真正读懂了北京奥运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他以文字为材料为我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是一批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好书。第一批著作共十一册,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越南》《南非》《以色列国》等。此后还将陆续出版多册。  《丛书》各册的作者或主编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教、科学艺术、风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多年研究的专家。他们有些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例如《美国》的主
庆历三年(1043)四月,宋仁宗以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八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均相当于副宰相。宋仁宗超擢范仲淹、韩琦、富弼荣登“两府”之后,“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数令条奏当世务”。九月,又再赐手诏督促曰:“今琦暂往陕西,仲淹、弼宜与宰臣章得象尽心国事,毋或有所顾避。其当世急务有可建明者,悉为朕陈之。”然后,“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疏于前。仲淹、弼
长久以来,中国法学界普遍认为,是政治干预造成了法哲学研究的一蹶不振,中国法学的发展应该从政治中解脱出来,法哲学必须以对政治的批判为对象。然而,这种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主义,只是无根由的谴责,而没有一种对于政治的理性的批判。这是出于一种对政治的恐惧症,是刚刚过去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心理反映。由于缺乏对于政治的理解,法学中的这种“超越”就仅仅具有一种破坏的特征。研究者们常常将一些法学思想史上的关键性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被弱化的境地,个中原因很多,诸如教学的功利思想作祟,语文教师自身审美能力的欠缺、审美意识淡薄等。而缺少科学的教学审美路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审美路径,应扣住“一体四美”,顺势而为。“体”即诗歌体式,具体指诗歌体裁分类中的古体诗(包含歌、行、乐府民歌等)、近体诗(包含绝句、律诗)、词、曲。“四美”即诗歌蕴含的音韵美、意境美、情蕴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学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是对“学”的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只知道盲目的学,不知道消化理解就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盲目的进食,看到好的就吃,根本就不能很好地消化,更谈不上吸收营养。因此,不仅要认真读书,还要认真思考。   一是发现性思考。在读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所有的事
媒体上不断见到农民工暴力追讨欠薪的事件,手头正好有个现成的例子。四川南充农民蒲正兴在西安打工,包工头欠他三千元工资迟迟不发,他在屡屡讨薪被拒绝甚至遭到殴打的情况下,于2006年12月8日用小刀刺伤包工头,并手持利斧在一座立交桥上劫持包工头女友,引起围观。民警闻讯赶到现场,对蒲进行劝说,但蒲情绪激动,不予配合,于是一位派出所副所长“果断出手夺斧,将歹徒制服,成功解救人质”。结果蒲正兴“被警方以绑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