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对论述文写作的关注,高中生的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重视。写作是个人生命体验的书写,也是一种责任,表现为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洞察;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质疑、批判到融通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在写作中直面现实作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绝非易事。当下学生论述文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论述文或化身为举例文,例子一站到底;论述文或化身为文艺腔的鸡汤文,辞藻堆砌,重感性轻理性,疏于逻辑思辨。很多学生的论述文写作只在一个平面简单的滑行,不具备论述文写作的基本范式,不知道如何展开自己的思维。下面我将结合作文教学中的案例做一些相关的思考。
一、搭建支架重力度
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的作文训练却相对原始,停留在强化审题、读读范文的层面。在王荣生教授的《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二是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介绍作文的评分标准,展示好的作文。这两个阶段分别主要解决“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该怎么写,老师通常缺少估计,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需要老师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沿着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爬,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充满逻辑力量的思辨语言是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支架。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同样论述文的语言有自己的规范和样式,掌握基本的语言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出观点时尝试从材料中导引,注意表达个人的态度和倾向,句式上采用在我看来(我认为);在承认对立一方的合理性时,可以用的确、诚然、也许有人会说等;在揭示其存在的弊端时,加入一些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相反地等。使用这样一些句式可以让学生在论述时跳出以往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自圆其说”的论证模式,培养思辨性的思维习惯。在论述时兼顾双方,尽量把双方的优劣都考虑到。如学生在写作文物是应该开放式地共享还是封闭式保护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的思考。
在我看来,历史的美丽需众人欣赏,文化的芳香也应弥漫人间。……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有些单位用保护二字为自己开脱。诚然,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考古者,保护文物永远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仅仅保护文物就够了吗?我看未必。试想,若是将所有的文物都以保护的名义,封进仓库,那么还会有多少人了解这些瑰宝?这样作为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又该从哪里找寻自己的文化根基呢?……因此,文物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重见天日”,文物应从尘封的历史中回到人们的视线。
——《让文化散发芬芳》
在这一语段中学生用了诚然、但是等词,将文物到底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说得更为全面,运用了具有思辨力量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句式,走出单向度的思维,考虑反面意见,以退为进,从而让论述的语言富有波澜,摇曳生姿。
思维导图,如鱼骨图等也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有力支架。议论文写作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概念和知识,也不在于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名人名言,而在于给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辨的图式,这才能让学生作文摆脱单一、局限的毛病,借助鱼骨图这种可视化的逻辑分析的工具,实现低起点小坡度的跨越。在分析时考虑内在、外在的原因,主观、客观的原因,历史、社会、现实等原因,让思维不断地向更深漫溯。如学生在分析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争议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
思辨语言指向外在的语言形式,思维导图指向内在的逻辑和思考,两大抓手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瓶颈,从而将写作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出生命的舞者,思想的旗手。
二、层层推进重梯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就像欣赏山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时时处处都有风景。论述文的文体特点体现了论证时需要不断地推进和深入,体现思维的梯度和深度。什么是思维梯度的掘进?在笔者看来,就是思维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从写作的普遍性来讲,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不断挖掘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指明产生精神实质的原因,最后回归到当下,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对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时既可以有横向的各个角度的分析,也可以是纵向的历史的分析,从而让思考纵深。在写作中体现作为主体的我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形成“思维流”。“思维流”即在文章创作中呈现出思维本身的流动状态。思维由何处出发,到何处结束,其间历经一番迂回曲折。简而言之,就是阐述、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在向往瞻仰文化与美、没收隔绝文化与美这道渊堑中,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锻炼熔造了这样一把不近人情的锁。诚然,保护文物以避免造成损失是相关单位最冠冕堂皇的说辞借口。但是,展出的风险并不等于不展出的风险,而这恰恰反映了相關单位对承办展出活动、开放文化历史遗迹及最重要的监管能力、维稳能力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对于文物展出、遗迹开放游览等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莫去锁文化春色》
这段出自学生的文字揭示了如何保护文物问题上的思考和分析,既有表面原因又有深层原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的思考。
层层推进重梯度还体现在教师的写作教学上。论述文写作教学还需序列化,针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展开。比如针对审题,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比如针对论证,解决例不会选、引而不证、过程偏离等等问题。思想不可教,也很难教,但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思维方式、态度和习惯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熏陶和浸润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创作的热情和激情。
三、人文关怀重厚度
论述文写作因为强化理性思辨,常常给人以冷冰严肃的感觉。但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不仅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力量、层层深入的能力,更需要体现的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公民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说理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1]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有言,写作远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问题,而是气之所形——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法、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在这个资讯发达、自由开放的时代,每个人对人对事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论坛上的帖子看起来热情洋溢,实则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抱怨,或辱骂,或人身攻击,绝不是我们倡导的论述文写作。有温度、有情怀的论述文写作不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而是一种乐于质疑、精于思考、勇于表达的态度,不人云亦云,有礼有节有据地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想这也是陆谷孙先生的言中之义。
比如在思考娱乐圈男明星形象“娘炮”成风现象,既要看到这是一种宽容的社会审美标准的体现,也要看到健康阳刚的体魄并配以充足的内在美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的男性气质;比如思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我们既要看到歌与诗同源,他的获奖是文化多元背景下诺奖与时代的接轨,也要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鲍勃·迪伦的获奖是否稀释了诺奖的含金量,对严肃文学的侮辱。
就像王尚文先生在《作文:日记的延伸》中提到,高中阶段是公民自由写作,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实践,高中生对写作中的“必然”应当已经有所感悟,可以进入“自由”状态,高中要突出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期许,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一定会继续前进,不断完善。基于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于课标对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要求,基于说理风度的要求,教师会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学习和展现有温度的说理,从而获得教养和实现自我启蒙。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一、搭建支架重力度
作文占据了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的作文训练却相对原始,停留在强化审题、读读范文的层面。在王荣生教授的《我国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二是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介绍作文的评分标准,展示好的作文。这两个阶段分别主要解决“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该怎么写,老师通常缺少估计,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需要老师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沿着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爬,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充满逻辑力量的思辨语言是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支架。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同样论述文的语言有自己的规范和样式,掌握基本的语言形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出观点时尝试从材料中导引,注意表达个人的态度和倾向,句式上采用在我看来(我认为);在承认对立一方的合理性时,可以用的确、诚然、也许有人会说等;在揭示其存在的弊端时,加入一些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相反地等。使用这样一些句式可以让学生在论述时跳出以往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自圆其说”的论证模式,培养思辨性的思维习惯。在论述时兼顾双方,尽量把双方的优劣都考虑到。如学生在写作文物是应该开放式地共享还是封闭式保护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的思考。
在我看来,历史的美丽需众人欣赏,文化的芳香也应弥漫人间。……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有些单位用保护二字为自己开脱。诚然,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考古者,保护文物永远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仅仅保护文物就够了吗?我看未必。试想,若是将所有的文物都以保护的名义,封进仓库,那么还会有多少人了解这些瑰宝?这样作为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又该从哪里找寻自己的文化根基呢?……因此,文物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重见天日”,文物应从尘封的历史中回到人们的视线。
——《让文化散发芬芳》
在这一语段中学生用了诚然、但是等词,将文物到底该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说得更为全面,运用了具有思辨力量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句式,走出单向度的思维,考虑反面意见,以退为进,从而让论述的语言富有波澜,摇曳生姿。
思维导图,如鱼骨图等也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有力支架。议论文写作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概念和知识,也不在于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名人名言,而在于给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辨的图式,这才能让学生作文摆脱单一、局限的毛病,借助鱼骨图这种可视化的逻辑分析的工具,实现低起点小坡度的跨越。在分析时考虑内在、外在的原因,主观、客观的原因,历史、社会、现实等原因,让思维不断地向更深漫溯。如学生在分析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争议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
思辨语言指向外在的语言形式,思维导图指向内在的逻辑和思考,两大抓手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瓶颈,从而将写作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出生命的舞者,思想的旗手。
二、层层推进重梯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就像欣赏山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时时处处都有风景。论述文的文体特点体现了论证时需要不断地推进和深入,体现思维的梯度和深度。什么是思维梯度的掘进?在笔者看来,就是思维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从写作的普遍性来讲,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不断挖掘现象背后的精神实质,指明产生精神实质的原因,最后回归到当下,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对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时既可以有横向的各个角度的分析,也可以是纵向的历史的分析,从而让思考纵深。在写作中体现作为主体的我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形成“思维流”。“思维流”即在文章创作中呈现出思维本身的流动状态。思维由何处出发,到何处结束,其间历经一番迂回曲折。简而言之,就是阐述、推理和论证的过程。
在向往瞻仰文化与美、没收隔绝文化与美这道渊堑中,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锻炼熔造了这样一把不近人情的锁。诚然,保护文物以避免造成损失是相关单位最冠冕堂皇的说辞借口。但是,展出的风险并不等于不展出的风险,而这恰恰反映了相關单位对承办展出活动、开放文化历史遗迹及最重要的监管能力、维稳能力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对于文物展出、遗迹开放游览等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莫去锁文化春色》
这段出自学生的文字揭示了如何保护文物问题上的思考和分析,既有表面原因又有深层原因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的思考。
层层推进重梯度还体现在教师的写作教学上。论述文写作教学还需序列化,针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展开。比如针对审题,对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比如针对论证,解决例不会选、引而不证、过程偏离等等问题。思想不可教,也很难教,但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思维方式、态度和习惯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熏陶和浸润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创作的热情和激情。
三、人文关怀重厚度
论述文写作因为强化理性思辨,常常给人以冷冰严肃的感觉。但是一篇优秀的论述文不仅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力量、层层深入的能力,更需要体现的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公民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说理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1]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有言,写作远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问题,而是气之所形——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法、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在这个资讯发达、自由开放的时代,每个人对人对事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论坛上的帖子看起来热情洋溢,实则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抱怨,或辱骂,或人身攻击,绝不是我们倡导的论述文写作。有温度、有情怀的论述文写作不是批判一切、怀疑一切,而是一种乐于质疑、精于思考、勇于表达的态度,不人云亦云,有礼有节有据地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想这也是陆谷孙先生的言中之义。
比如在思考娱乐圈男明星形象“娘炮”成风现象,既要看到这是一种宽容的社会审美标准的体现,也要看到健康阳刚的体魄并配以充足的内在美才是真正富有魅力的男性气质;比如思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我们既要看到歌与诗同源,他的获奖是文化多元背景下诺奖与时代的接轨,也要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鲍勃·迪伦的获奖是否稀释了诺奖的含金量,对严肃文学的侮辱。
就像王尚文先生在《作文:日记的延伸》中提到,高中阶段是公民自由写作,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写作实践,高中生对写作中的“必然”应当已经有所感悟,可以进入“自由”状态,高中要突出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期许,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一定会继续前进,不断完善。基于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于课标对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要求,基于说理风度的要求,教师会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学习和展现有温度的说理,从而获得教养和实现自我启蒙。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