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可以使人认识抽象的真理,艺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科学和艺术有点像夫妻关系:他们貌似独立,却大有交集。而他们的交集点,正是人类创造奇迹的潜伏地。艺术的认识功能和科学的认识功能的结合,让公众通过科学传播作品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同时,也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正如福楼拜所言:“艺术和科学总在山顶重逢。”当他们珍视彼此,相互拔高的时候,就是wonder的开始。科普与艺术相融合,让科学增添美的享受。科学与艺术融合后的内容,是充满吸引力与生命力的,可以让观众享受从感知到认知再到觉知的的认识过程,充满体验的快乐。这令人不禁好奇,科普怎样成为一种美呢?如何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科普内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实际科普场馆中是如何运用的?美的科普究竟有多赏心悦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利用假期,我开启了自己的“研学旅行”——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观摩学习,亲身体验科学之美。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它优秀的布展设计为参观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观体验。走近上海自然博物馆,鹦鹉螺形状的建筑主体映入眼帘,这不仅是充满技术含量的建筑体,更是一件艺术品,外壁上满满的自然元素——中央的细胞墙代表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形式,东侧的活体墙象征着地球上的植被,北侧石墙则暗示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受河流腐蚀的峡谷岩壁。这不正是建筑艺术与科普融合的典范吗?这浓浓的科学之美将我深深吸引,我不禁加快脚步进入场馆,迫不及待去聆听"演化的乐章",欣赏"生命的画卷",阅读"文明的史诗"。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恢弘的宇宙科普场景离不开文字的搭配,文学艺术之美为宇宙探索的磅礴气势更添一笔,我的心境在这个“起源之谜”展区中变得澎湃,同时这段文字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比起直观的画面,文字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具有张力,更加深刻雋永。文字的加入凸显科普展品的深刻含义,文学艺术与科普的融合给观众带来更多一种维度的美的体验。
整个自然博物馆中最令人感到震撼、惊艳的是“生命长河”展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场馆的设计和场馆内部内容的摆设可以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光采光十足,整个参观过程中有一种通透感,心态极为放松,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建筑艺术与科普的融合。与传统橱窗陈列相比,展品的摆放方式更加现代,剥离了那层玻璃,让人更加贴近自然。海陆空、远古近现代的生物标本一同汇聚在一个空间里,就是一个盛大的跨时空动物聚会,标本的陈列不再像是停尸间一般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气、热热闹闹。沿S形坡度缓缓弯曲下行,我仿佛是这条生命演变长河中小小的一滴水珠,顺着自然的大潮流穿越古今慢慢流淌下去。这就是运用陈列设计的艺术给游览者带来的全新科普体验。
展区间穿插有1500组科学绘画,既是艺术品亦是科普展品,直观地用绘画艺术展现自然科学之美;“生命艺术”展区更是实实在在地将丰富的展品罗列成艺术品的感觉,更有用贝壳制作的艺术吊灯和蝴蝶标本拼成的画作,令人不禁为之赞叹;故事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重现当年的科学发现场景,使观众设身处地沿着当年的步骤探索科学的奥秘,“逃出白垩纪”等剧目再现了演化史上的大事件,生动;现代技术的运用也为观众带来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盛宴,这样的艺术光影世界营造出的展示氛围更是美妙绝伦,令人感到身临其境,我在观摩了“自然史诗”多媒体秀后,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一直以来以科普剧、科学秀等科学表演为专长。科普剧是科普与戏剧艺术的结合,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传递给了观众,能拉近观众与科学的距离,通过与科学零距离接触,也让观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接受了科学知识、感受了科学精神。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编成小快板、小儿歌,朗朗上口,我也不禁跟着科普剧演员一起念了出来,这让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利用液氮和热水“彭”的一声造出云来,这奇幻的现象让我震惊之余也令我不由得想对其背后的原理一探究竟,这不就正好达到了科普的目的吗——成功的激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了与小朋友的互动,再加上逗笑的表演,观众的参与性大大提升。这种将过程教育、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有机结合的科普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让科学传播内容由枯燥变生动,由平淡变精彩,直观性强、趣味性强,更具吸引力。
当然,在科普场馆中最基本的是融合了语言艺术的讲解工作,讲解语言能很好地反映一个科普场馆的软实力水平。如何把一个展品或展览讲解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能将一个科学原理用各种方式讲解清楚是讲解员最基本的技能。但是更进一步,讲解员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激发起大家的好奇心,传播了科学知识之后,还不忘升华主题结合时代主题让人有所思考,这不就是一种绝佳的话语艺术吗?在讲解结束后的提问时间里,各位听众纷纷提出自己千奇百怪的问题,讲解员也毫不畏惧,并不害怕被难倒,积极应对,旁征博引,给出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鼓励我们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科普工作者。
艺术与科普的融合并不是一句非常抽象概括的空话,它有如此多种的表现形式。关于艺术与科普的融合已进行了多种探索——在建筑主体中的探索、在展区中的探索、在展品中的探索、在科普剧和科技电影中的探索、在讲解工作中探索。采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示科学技术、进行科普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亲身体验过后才知道它有多美妙。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能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当前,科普教育的目标已经由科学知识单向传递转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进国民对科学特别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全面培养的全人教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能更好的完成科普目的,使索然无味的理论知识印刻到每位观众的脑海中,我相信对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探讨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它优秀的布展设计为参观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观体验。走近上海自然博物馆,鹦鹉螺形状的建筑主体映入眼帘,这不仅是充满技术含量的建筑体,更是一件艺术品,外壁上满满的自然元素——中央的细胞墙代表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形式,东侧的活体墙象征着地球上的植被,北侧石墙则暗示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受河流腐蚀的峡谷岩壁。这不正是建筑艺术与科普融合的典范吗?这浓浓的科学之美将我深深吸引,我不禁加快脚步进入场馆,迫不及待去聆听"演化的乐章",欣赏"生命的画卷",阅读"文明的史诗"。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恢弘的宇宙科普场景离不开文字的搭配,文学艺术之美为宇宙探索的磅礴气势更添一笔,我的心境在这个“起源之谜”展区中变得澎湃,同时这段文字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比起直观的画面,文字能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具有张力,更加深刻雋永。文字的加入凸显科普展品的深刻含义,文学艺术与科普的融合给观众带来更多一种维度的美的体验。
整个自然博物馆中最令人感到震撼、惊艳的是“生命长河”展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场馆的设计和场馆内部内容的摆设可以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光采光十足,整个参观过程中有一种通透感,心态极为放松,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建筑艺术与科普的融合。与传统橱窗陈列相比,展品的摆放方式更加现代,剥离了那层玻璃,让人更加贴近自然。海陆空、远古近现代的生物标本一同汇聚在一个空间里,就是一个盛大的跨时空动物聚会,标本的陈列不再像是停尸间一般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气、热热闹闹。沿S形坡度缓缓弯曲下行,我仿佛是这条生命演变长河中小小的一滴水珠,顺着自然的大潮流穿越古今慢慢流淌下去。这就是运用陈列设计的艺术给游览者带来的全新科普体验。
展区间穿插有1500组科学绘画,既是艺术品亦是科普展品,直观地用绘画艺术展现自然科学之美;“生命艺术”展区更是实实在在地将丰富的展品罗列成艺术品的感觉,更有用贝壳制作的艺术吊灯和蝴蝶标本拼成的画作,令人不禁为之赞叹;故事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重现当年的科学发现场景,使观众设身处地沿着当年的步骤探索科学的奥秘,“逃出白垩纪”等剧目再现了演化史上的大事件,生动;现代技术的运用也为观众带来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盛宴,这样的艺术光影世界营造出的展示氛围更是美妙绝伦,令人感到身临其境,我在观摩了“自然史诗”多媒体秀后,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一直以来以科普剧、科学秀等科学表演为专长。科普剧是科普与戏剧艺术的结合,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传递给了观众,能拉近观众与科学的距离,通过与科学零距离接触,也让观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接受了科学知识、感受了科学精神。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编成小快板、小儿歌,朗朗上口,我也不禁跟着科普剧演员一起念了出来,这让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利用液氮和热水“彭”的一声造出云来,这奇幻的现象让我震惊之余也令我不由得想对其背后的原理一探究竟,这不就正好达到了科普的目的吗——成功的激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其中还穿插了与小朋友的互动,再加上逗笑的表演,观众的参与性大大提升。这种将过程教育、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有机结合的科普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让科学传播内容由枯燥变生动,由平淡变精彩,直观性强、趣味性强,更具吸引力。
当然,在科普场馆中最基本的是融合了语言艺术的讲解工作,讲解语言能很好地反映一个科普场馆的软实力水平。如何把一个展品或展览讲解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能将一个科学原理用各种方式讲解清楚是讲解员最基本的技能。但是更进一步,讲解员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激发起大家的好奇心,传播了科学知识之后,还不忘升华主题结合时代主题让人有所思考,这不就是一种绝佳的话语艺术吗?在讲解结束后的提问时间里,各位听众纷纷提出自己千奇百怪的问题,讲解员也毫不畏惧,并不害怕被难倒,积极应对,旁征博引,给出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鼓励我们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科普工作者。
艺术与科普的融合并不是一句非常抽象概括的空话,它有如此多种的表现形式。关于艺术与科普的融合已进行了多种探索——在建筑主体中的探索、在展区中的探索、在展品中的探索、在科普剧和科技电影中的探索、在讲解工作中探索。采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示科学技术、进行科普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亲身体验过后才知道它有多美妙。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能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当前,科普教育的目标已经由科学知识单向传递转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进国民对科学特别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全面培养的全人教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能更好的完成科普目的,使索然无味的理论知识印刻到每位观众的脑海中,我相信对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探讨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