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89-02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习惯、知识以及学习的经验,因此初中阶段古诗词学习的难度有所提升。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对于古诗词的大意进行了解,也需要对于古代的特殊语言用法,以及古诗词中的韵律习惯具有认知。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动向,使得文本与学习感受之间的交互更为紧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较多,需要按照不同的教学次序,逐一进行破解。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则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不断优化创新教学过程,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生硬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學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采用朗读讲解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中,加强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教条化、程序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单调的教学过程,使得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难以全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际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为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思考。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仍旧有许多老师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主体单一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正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偏差,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更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课堂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显现,导致学生长期处于一个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而正是由于教学主体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而学生缺乏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际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把古诗词的作品题材教学忽略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结合中考试卷中常出现的题型来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保障学生在考试时不失分。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相违背,不仅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要求,也使得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缺乏人文色彩和精神熏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特色丧失。再加上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变成了翻译课,难以有效地向课外延伸,而相应的文化内涵难以充分在展现出来,难以带领学生加强古诗词品读和赏析。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加强作者的时代背景,诗词的含义,表现手法等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而这种概念化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价值。
  二、加强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其中包含了我们祖先最灵动,最精辟的诗句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不学诗,无以言”,中华诗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学几千年流传后的积淀,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情感充沛,能够给人以无尽的思量和启迪。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古诗词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借助丰富美丽的诗歌语言,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而通过加强古诗词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许多历史文化,通过加强古诗词的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咏诵经典的过程中,借助优美的文字和语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领悟诗词语句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操。
  三、加强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应用朗读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古诗词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诗词在形式内容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通过对于古诗词的朗诵,学生能够体会到传统诗词的特殊性。在古诗词的朗诵中,学生不仅能够对于押韵等形式进行体会与了解,也能够在朗诵时感受到古诗词内容的抑扬顿挫,这是由于古诗词的写作讲究平仄。在诗歌格律的体验与感受中,应用杜甫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是较为适宜的选择。这是由于杜甫的诗歌的写作正值盛唐,这个时代中诗词的格律等相关的限制与形式已经形成,同时作者个人对此较为重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普及。
  因此,在初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于古诗词中的格律进行简要的介绍,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过程,对于古诗词的特殊音韵美达成认识与体验。朗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也能够对于古诗词的大意达成理解,因此,在诗词的朗诵中具有一定的情感释放与情感抒发的效果。可以在学生朗诵的同时,应用与古诗词内容情感较为接近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充沛,提升朗读的体验。   例如,在朗诵部编版语文中所选择的古诗词,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应用德沃夏克的《征服天堂1492》作为背景音乐,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豪迈的气势。此外,一些古诗词有现当代的歌唱版本,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歌唱的版本,使得学生能够在学唱中完成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需要使得学生认识到,古诗词在古代是作为一种歌词的形式进行流传的,教师可以应用“旗亭画壁”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可唱性进行认识。此外,为了使得学生对于古代的诗词的演唱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流传下来的古诗词内容进行欣赏。由于课本中选择的内容较为有限,教师可以向课外拓展。例如,宋代姜夔所作的《鬲溪梅令》,就有相应的乐谱流传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聆听。
  (二)关注对于古诗词背景的学习,引起学生研究兴趣
  在初中阶段课本选择的古诗词中,都具有明确的时代以及作者,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对于诗词的情感达成理解,教师一般都会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进行讲解。然而,在教学中,这并不属于重点的部分。因此,存在着一部分的教师,对于古诗词学习中诗词背景的研究重视程度不足。需要对于这种问题进行重视,应用诗词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于诗词时代、作者背景的了解中,达到与诗词内容更为密切的共情。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诗经》做出的重要的评价,其中“兴观群怨”,就是基于共情感受上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需要为未来的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探究课程中的新内容。
  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对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进行讲解,可以应用纪录片的形式或者课堂结合课堂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对于词人的生平进行了解。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其职业的身份与其他词人不同,具有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精神,然而在青年时期,辛弃疾曾经作为将军,从已经被外族占领的地区,投奔南宋王朝,并且具有卓著的战绩。然而,受到当时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辛弃疾的政治理想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其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具有现实依据的,因此情感更为真挚,场景的描写更为真实。教师可以应用同时代,范成大的相应作品作为佐证,使得学生能够对于辛弃疾的生平以及宋代社会历史变迁具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于其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于作者生平的认知,也能够以词作者作为一个横截面,对于当时的社会达成更为详细的认识。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的人生体验感得到拓展,在感受辛弃疾作品时融入自我的情感感受与思考。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也将会保持这种学习的习惯,通过对于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深化自我的感受,与文本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三)引导学生对于古诗词树立系统性的认知
  初中阶段课本中古诗词的选择较为广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形成一个立体的、系统化的认知。由于课本中古诗词的选择,打乱了时代的顺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古诗词的文本进行整理,应用不同时代作为排序,向学生发放相应的整理文本电子资料。在这样的学习观察中,学生能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达成系统性的认识与理解,与孤立的作品认知相比,应用整体化的策略,学生能够达成一个认识的系统,提升认识的深度。教师需要应用一些古代文学史中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古诗词发展的总结。由于学生的知识量以及认知的能力较为有限,需要关注大体的脉络,不可过于研究细节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品位。而基于审美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营造审美氛围,发挥审美氛围的熏陶作用,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以积极的审美情绪投入古诗词学习中,从而受到审美教育与熏陶。古诗词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原古诗词,于绘声绘色中巧设氛围,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朗读、想象、绘画等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与氛围中感受古诗词之美,激发学生探寻古诗词之美的愿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例如,在诗歌的发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先秦时期到唐朝,我国的诗歌发展成熟,其形式的变化大体上在于诗歌一联之内的字数不斷的增加,由初期的诗经三言诗、四言诗等发展成为固定的五言诗与七言诗。七言诗这一形式,在东汉末年乃至于魏晋时期才出现。此外,在诗歌成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类型,分为明确的唐型诗以及宋型诗等。
  结束语
  古诗词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部分,教师需要从就教学的形式以及内容上,对于教学进行整体的思考。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古诗,不仅喜欢古诗的外在形式,也能喜欢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趣,唯有如此,才能让古诗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科,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在本文,笔者将结合初中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简要分享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维能力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由于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却忽略了教导学生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在生物这一学科中,需要学生进行试验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但是老师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往往仅传授了遗传规律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假说-演绎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假说-演绎法是什么,以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 邏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还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最好,所得也很有限。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期刊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更重要的是在传承民族精神意义上,它是历史上其他典籍无法取代的。我们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一定要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然而诗歌在初中教学中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走
期刊
【摘要】学生散漫的阅读既是费时低效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教师或家长并非一股脑儿塞给孩子们一大堆书,在于大量读就有效果;而在于会读、乐读、深读的巧妙引领,在于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的落地生根,在于生命大厦的底座建设,在于以后人生的未雨绸缪。教师或家长应该以方法迁移为突破,引领学生会读;以精神滋养为落点,引领学生乐读;以迁移阅读为拓展,引领学生深读。教师或家长应该俯下身子,关注阅读细节,注重阅读方法,建构阅
期刊
【摘要】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在这个人力资本竞争追逐的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加快,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以及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越来越注重一个人核心素养与人文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与人文价值观的重视度,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全面的综合性人才。本文基于核心素养与人文价值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逐渐发展下,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是笔者就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来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语言仍然处于不重视的现状,课堂教学的幽默语言应用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幽默语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从而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幽默语言 问
期刊
【摘要】识字是获取知识信息的前提,是儿童认识社会、感知世界的必备能力,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快地学会阅读与写作,为进一步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奠定认知基础。针对目前低年级小学生识字积极性较低,识字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优化识字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兴趣特征和学习能力构建更科学的识字教学课堂,以促使他们快速且精准地掌握识字技巧,由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职业竞争压力剧增,对工作人员身体素质的考验也越发明显。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助力中职学生在社会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加强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是目前急需重视的工作。不同职业适应的体育运动也有所不同,如何将体育课程与职业需求相对应,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职业需求 中职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要】初中生学习语文时缺乏强烈的动机,导致部分学生学业落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工具性应用”教学策略。“工具性应用”是以语文学习内容为基本工具来参与生活的一种学习方法。“工具性应用”教学策略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应用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文在解释“工具性应用”提出原因后,探讨了初中语文“工具性应用”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工具性应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