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纲要》的精神,借助体育教育资源的支持和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充分调动有利因素,为公共体育教学能够加强育人实效性问题的解决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育人 实效性
一、引言
高校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简称公体)不仅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公体教学虽然历经数年的经验积累,配合整体教育规划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日见提升的现状,高校教育培养如何迎合社会需求,有效利用学科资源的优势,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势必引起体育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简称《新纲要》)颁发实施以来,许多高校都遵照新的纲要精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公体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调整,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筛选和新的定位。
为配合高校评估,实施一系列教改措施,公体教学管理采取了定期、不定期的听评课手段来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近年来走访了解并参与几轮观摩教学评价后,公体教学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在体现育人目标方面还有待思考;目前公体教学融入育人的理念清晰可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环境条件,丰富教材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情感投入,以上诸多有利因素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为实现育人目标构建起了平台。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教学模式陈旧、缺少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混乱、缺乏层次联系,专业语言匮乏、缺少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学习激情,评价应用简单、缺少情感交流,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如何配合整体教育实现育人实效性的问题解决,也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如何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更何谈教学育人的实质体现。因此作为问题提出,深入探讨,弥补不足,以寻求解决办法。
二、公共体育课程应担负起教学育人的功能
《新纲要》确立了公体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地位。公体教学要开创多元教育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及制定要与教学改革建设形成同步,不仅要延续“三基教学”目的的贯通性,而且要助于学生“三维健康观”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公体教学要担负起育人的功能,把课程教学拓展到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层面上来,克服以往体育课单纯实施教学任务的弊端,努力弥补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协调发展的空缺,要让公体教学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公体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制定适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增设适合于部分学生有所相长发挥和有余力发展的能力标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并努力提高运动技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确保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比赛的成功与挫折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与生活的乐观态度。课程教学目标直接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挂钩,强调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彻底修正以往体育教学本位化和教条化的思路,使育人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多种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公体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走向成熟,健康步入社会的重要过程。《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和民主开发的课程观,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并贯穿始终。”这一理念明确教学育人的目标要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不仅是全新的尝试,而且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对教学与育人实效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对组织教法的重新认识,明确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新纲要》体现了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管理权利下放的精神,主张“一纲多样、校本结合”的原则。《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地方区域提供了宽松选择空间。因此,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要围绕上述的基本精神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适用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内容要把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等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选择教材教法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和解析,努力实现教学技术转向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组织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班级建制,根据兴趣、爱好和志向建立新的班级组合。体育教学要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多边互动,担负起对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导向,促进体育教学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公共体育教学加强育人实效性的解决途径
1.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纲要》提出体育教育要努力促进学生“三维健康观”的形成。这一理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属于不够清晰的德育教育范畴,并不能构成体育课本身的直接资源。如今作为新的课程资源融入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中,为体育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不仅健全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因此,开发并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对于强化课程功能和改变教学方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新课程资源可有效挖掘教师的知识积累,激发教师的智慧、热情和创新意识,使更多领域范畴的知识与见解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既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又让师生的情感生活经验直接走进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可变性达到超越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新课程资源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博学、谦和、诚恳、认真的教学工作态度,能触动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将被动接受转化为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让双边关系在尊重、鼓励与支持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以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研究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
公体是学校教育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覆盖了在校学生的全部。资料统计,本科学院公体教学占据了四个学年度八个学期中课程比例安排的一半,学时累计144学时,可谓体现了《新纲要》提出的“在校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精神,为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1)教材与技能的可行性结合。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课时的阶段设计要与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建立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的体育熏陶,但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后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及个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体育教学同步发展和要求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分班选修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主动深入地开展对教材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过程(粗略掌握、巩固提高、运用自如)三个阶段的综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教学进程、步骤、方法的衔接,尤其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了解,客观看待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并为此作出理智的判断,从而逐步自觉地矫正体育学习的态度。
(2)教学内容要与传承体育文化意识相结合。体育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学习的直接体验过程,而教学内容则可以间接地涉及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对该项运动技术发展与演变,以及对竞赛规则的不断变更过程的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解释,关键是能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目的的完整概念。因此,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技术、技能,更需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共同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体育学习过程。
(3)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与其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学主体功能和谐发展基于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是构成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无私的情感和精力奉献,来体现体育文化素养,宏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修养,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感化学生的认知变化,以耐心关爱和诚恳交流来洞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能力表现,并及时寻找缩短差异和提升能力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师生间对体育文化生活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增进彼此间的依赖与信任,提升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3.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纲要》倡导体育教学评价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淡化甑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身心品质变化的观察并作出客观判断和评价,离不开对整体教学过程环节和细节的关注。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源于教师身先士卒的长期引导。首先要看到学生对上课概念的重视,包括时间、地点、服饰准备和考勤统计的印象;其次要看到学生是否有着浓厚兴趣和参与投入的成分;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仪表、风貌、状态,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一面镜子,以便为体育教学育人的实效性提供鲜明的比照。
(2)对努力程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观查。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体验及经验积累的不同程度(包括原先能力和现有能力表现);其次要对学生身体健康条件和能力状况在短时间内加以区分(包括同样内容的测试结果);最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时刻都在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变化,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
(3)对进步幅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首先要结合学生起步参与学习的基础差异表现作出区分(如:有无运动技能经验的区分);其次要参照同步参与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作出区别(如:无技能经验得到收获和有技能经验未能得到进步);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责任和义务(如:对讲解示范、组织教法、时间次数组数的安排与调整和对质量的要求)。以避免部分学生已付出了努力,但因为教师忽略了“差异”而被泯灭在非客观的数据指标当中。
(4)对综合表现评价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差异,强调质性与量性的综合性结合,努力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体现评价的民主化。”教师要使体育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摒弃以往终结性评价重心倾向于学生的现状表现,把形成过程与应用能力摈弃在评价视野之外,克服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负效应现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教学的评价,提高和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把发扬民主、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人性化理念融入评价体系中,把教学评价视为能够促进教学双方相互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把学生德、能、勤、绩的综合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赢得教学主体的共识和认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评价的态度。
五、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承担着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覆盖面达100%。借助体育教学的宽泛空间,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把育人实效性问题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纲要》精神的启发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性质与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变化,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姿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对体育教学目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的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思考和对组织教法的创新开发,借助多种资源的渗透不断完善评价思路,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集思广益,让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桂风.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利新.体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育人 实效性
一、引言
高校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简称公体)不仅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公体教学虽然历经数年的经验积累,配合整体教育规划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日见提升的现状,高校教育培养如何迎合社会需求,有效利用学科资源的优势,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势必引起体育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自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简称《新纲要》)颁发实施以来,许多高校都遵照新的纲要精神,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对公体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调整,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筛选和新的定位。
为配合高校评估,实施一系列教改措施,公体教学管理采取了定期、不定期的听评课手段来监督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近年来走访了解并参与几轮观摩教学评价后,公体教学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在体现育人目标方面还有待思考;目前公体教学融入育人的理念清晰可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环境条件,丰富教材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情感投入,以上诸多有利因素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为实现育人目标构建起了平台。然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教学模式陈旧、缺少创新意识,教学过程混乱、缺乏层次联系,专业语言匮乏、缺少文化内涵,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学习激情,评价应用简单、缺少情感交流,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如何配合整体教育实现育人实效性的问题解决,也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如何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更何谈教学育人的实质体现。因此作为问题提出,深入探讨,弥补不足,以寻求解决办法。
二、公共体育课程应担负起教学育人的功能
《新纲要》确立了公体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地位。公体教学要开创多元教育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课程规划及制定要与教学改革建设形成同步,不仅要延续“三基教学”目的的贯通性,而且要助于学生“三维健康观”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公体教学要担负起育人的功能,把课程教学拓展到文化知识、运动技能、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层面上来,克服以往体育课单纯实施教学任务的弊端,努力弥补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协调发展的空缺,要让公体教学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公体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的框架结构,制定适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增设适合于部分学生有所相长发挥和有余力发展的能力标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术,并努力提高运动技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确保健康成长,通过体育比赛的成功与挫折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与生活的乐观态度。课程教学目标直接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挂钩,强调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彻底修正以往体育教学本位化和教条化的思路,使育人目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学生可持续发展多种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公体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走向成熟,健康步入社会的重要过程。《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和民主开发的课程观,体育教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并贯穿始终。”这一理念明确教学育人的目标要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不仅是全新的尝试,而且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对教学与育人实效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对组织教法的重新认识,明确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
《新纲要》体现了国家实施课程改革管理权利下放的精神,主张“一纲多样、校本结合”的原则。《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地方区域提供了宽松选择空间。因此,制定与实施教学目标要围绕上述的基本精神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适用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内容要把生理、心理、营养保健等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选择教材教法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和解析,努力实现教学技术转向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学组织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班级建制,根据兴趣、爱好和志向建立新的班级组合。体育教学要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多边互动,担负起对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导向,促进体育教学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公共体育教学加强育人实效性的解决途径
1.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纲要》提出体育教育要努力促进学生“三维健康观”的形成。这一理念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属于不够清晰的德育教育范畴,并不能构成体育课本身的直接资源。如今作为新的课程资源融入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中,为体育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不仅健全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因此,开发并合理运用新课程资源,对于强化课程功能和改变教学方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方面,新课程资源可有效挖掘教师的知识积累,激发教师的智慧、热情和创新意识,使更多领域范畴的知识与见解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既帮助学生拓宽认知领域,又让师生的情感生活经验直接走进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可变性达到超越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新课程资源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博学、谦和、诚恳、认真的教学工作态度,能触动学生学习心态的转变,将被动接受转化为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让双边关系在尊重、鼓励与支持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以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研究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
公体是学校教育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覆盖了在校学生的全部。资料统计,本科学院公体教学占据了四个学年度八个学期中课程比例安排的一半,学时累计144学时,可谓体现了《新纲要》提出的“在校学生要学会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精神,为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功能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
(1)教材与技能的可行性结合。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课时的阶段设计要与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建立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中学、高中三个阶段的体育熏陶,但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后对体育的认知态度及个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体育教学同步发展和要求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分班选修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主动深入地开展对教材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过程(粗略掌握、巩固提高、运用自如)三个阶段的综合性研究,这不仅能够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展开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教学进程、步骤、方法的衔接,尤其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了解,客观看待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并为此作出理智的判断,从而逐步自觉地矫正体育学习的态度。
(2)教学内容要与传承体育文化意识相结合。体育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学习的直接体验过程,而教学内容则可以间接地涉及体育文化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会涉及对该项运动技术发展与演变,以及对竞赛规则的不断变更过程的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解释,关键是能够引发学生自己思考,从而建立起体育学习目的的完整概念。因此,教学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技术、技能,更需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以共同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体育学习过程。
(3)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与其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学主体功能和谐发展基于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是构成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无私的情感和精力奉献,来体现体育文化素养,宏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修养,以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感化学生的认知变化,以耐心关爱和诚恳交流来洞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能力表现,并及时寻找缩短差异和提升能力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师生间对体育文化生活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增进彼此间的依赖与信任,提升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3.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新纲要》倡导体育教学评价要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淡化甑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身心品质变化的观察并作出客观判断和评价,离不开对整体教学过程环节和细节的关注。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源于教师身先士卒的长期引导。首先要看到学生对上课概念的重视,包括时间、地点、服饰准备和考勤统计的印象;其次要看到学生是否有着浓厚兴趣和参与投入的成分;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仪表、风貌、状态,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一面镜子,以便为体育教学育人的实效性提供鲜明的比照。
(2)对努力程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观查。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体验及经验积累的不同程度(包括原先能力和现有能力表现);其次要对学生身体健康条件和能力状况在短时间内加以区分(包括同样内容的测试结果);最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时刻都在关注着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变化,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和区别对待。
(3)对进步幅度的评价源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首先要结合学生起步参与学习的基础差异表现作出区分(如:有无运动技能经验的区分);其次要参照同步参与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作出区别(如:无技能经验得到收获和有技能经验未能得到进步);最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履行了责任和义务(如:对讲解示范、组织教法、时间次数组数的安排与调整和对质量的要求)。以避免部分学生已付出了努力,但因为教师忽略了“差异”而被泯灭在非客观的数据指标当中。
(4)对综合表现评价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新纲要》明确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差异,强调质性与量性的综合性结合,努力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体现评价的民主化。”教师要使体育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摒弃以往终结性评价重心倾向于学生的现状表现,把形成过程与应用能力摈弃在评价视野之外,克服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负效应现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教学的评价,提高和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把发扬民主、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人性化理念融入评价体系中,把教学评价视为能够促进教学双方相互促进、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把学生德、能、勤、绩的综合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并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赢得教学主体的共识和认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评价的态度。
五、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承担着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覆盖面达100%。借助体育教学的宽泛空间,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把育人实效性问题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纲要》精神的启发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性质与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变化,明确公共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姿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积极开展对体育教学目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的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思考和对组织教法的创新开发,借助多种资源的渗透不断完善评价思路,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集思广益,让公体教学在高校教育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桂风.现代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利新.体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