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意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解读这一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有效思维是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说、写过程中所表达的创造力,而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进行控制的心理施予具有主动性,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加以引导。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以击实响锤的办法引导我们的学生呢?笔者以为,善于解读文本是关键,作为教者要有解读文本的硬功夫。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一是解读文本时,哪怕是一个字我们总不宜忽视;二是解读文本时看上去不显眼的一个字,都给人以悟神之启迪。确实是这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就在他的专著《曹津源文选》中对中学语文教材篇目的相关词语进行了探索,他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字可谓称得上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不但形容词具有修饰功能,具有修辞艺术,就是实词中的代词,虚词中的副词亦有超常的艺术功能。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中,可以一句激起千层浪,也可以一词激起千层浪,甚至可以一标点激起千层浪。这里的句句、词词、字字、点点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响锤。如果我们再去加以重敲击实,定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能够从朴实、有用的品词析句,潜心涵咏入手去读透文本。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是纯粹写鱼儿的情味吗?学生觉得:不光是写的鱼儿,还会写些什么呢?这激起了学生探求思维的欲望。课后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组,议论开来,还真有了结果:那嬉戏的身影不正是柳宗元离开烦恼官场后独居清幽之地心情快乐的真实写照吗?
二、接通比较,使学生乐于思考
接通比较艺术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得到的启示。一位特级教师教学《猫》时,让学生把它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猫》进行比较,发现初中课文的《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让笔者感到接通比较艺术确实可以起到使学生乐于思考的效果。学生能够接通比较的东西很多。同题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像前文所说的《猫》节选的文本内容与全文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是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辅佐两朝的功臣。《出师表》指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其目的在于使蜀汉政法严明,根基巩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争取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从《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出师表》的价值以及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可以将《出师表》与部分诗词接通。如接通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出师表》不但有政治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同时,还可以接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由诗圣怀念崇敬诸葛孔明,可见从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恨领略到其辅佐两朝的赤忱。再之,还可以把《出师表》与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接通,学生会深深感到诸葛孔明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多以格律诗、词抒发中国人民为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情怀。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联系《蝶恋花·答李谷一》、《七律·长征》等不朽名篇,让学生能够尽情感受毛泽东词作的恢宏气势。
三、关注生成资源,使学生乐于思考
课堂是否营造利于学生乐于思考的氛围,对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乐于思考、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因为有效互动后可以再生出诸多的生成性资源,而这生成性的资源可以让学生再去进行思维,进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让我们来看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当中的一段话:“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一篇篇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每个学生而言,他们的觉解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觉解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差别,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觉解利用起来,就像把不结果实或者说不结优良果实的果树的干利用起来,为其嫁接优良果树的枝一样,定能生出理想的枝条,结出优良的果子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诸多的觉解,甚至诸多的不同觉解,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例如我们在教学诗歌时,经常要让我们的学生去为诗歌补白。在为诗歌补白时,我们也会经常性地看到学生补白中出现的诸多生成性资源。虽然在让学生进行补白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开启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让学生抓住诗人的情感主线等,但学生经常会因为诗人情感上的跳跃而不能准确把握。但这不要紧,无论是学生感受到的诗人思绪的自由飞腾,还是认识到的诗人灵魂的恬淡栖息,都可能生成更为精彩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221327)
一、妙用响锤,使学生乐于思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说、写过程中所表达的创造力,而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进行控制的心理施予具有主动性,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加以引导。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以击实响锤的办法引导我们的学生呢?笔者以为,善于解读文本是关键,作为教者要有解读文本的硬功夫。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的这句话启示我们:一是解读文本时,哪怕是一个字我们总不宜忽视;二是解读文本时看上去不显眼的一个字,都给人以悟神之启迪。确实是这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就在他的专著《曹津源文选》中对中学语文教材篇目的相关词语进行了探索,他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字可谓称得上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不但形容词具有修饰功能,具有修辞艺术,就是实词中的代词,虚词中的副词亦有超常的艺术功能。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中,可以一句激起千层浪,也可以一词激起千层浪,甚至可以一标点激起千层浪。这里的句句、词词、字字、点点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响锤。如果我们再去加以重敲击实,定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能够从朴实、有用的品词析句,潜心涵咏入手去读透文本。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是纯粹写鱼儿的情味吗?学生觉得:不光是写的鱼儿,还会写些什么呢?这激起了学生探求思维的欲望。课后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组,议论开来,还真有了结果:那嬉戏的身影不正是柳宗元离开烦恼官场后独居清幽之地心情快乐的真实写照吗?
二、接通比较,使学生乐于思考
接通比较艺术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得到的启示。一位特级教师教学《猫》时,让学生把它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猫》进行比较,发现初中课文的《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让笔者感到接通比较艺术确实可以起到使学生乐于思考的效果。学生能够接通比较的东西很多。同题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像前文所说的《猫》节选的文本内容与全文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是三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辅佐两朝的功臣。《出师表》指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其目的在于使蜀汉政法严明,根基巩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争取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从《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出师表》的价值以及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可以将《出师表》与部分诗词接通。如接通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出师表》不但有政治价值,还具有文学价值。同时,还可以接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由诗圣怀念崇敬诸葛孔明,可见从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恨领略到其辅佐两朝的赤忱。再之,还可以把《出师表》与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接通,学生会深深感到诸葛孔明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多以格律诗、词抒发中国人民为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情怀。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联系《蝶恋花·答李谷一》、《七律·长征》等不朽名篇,让学生能够尽情感受毛泽东词作的恢宏气势。
三、关注生成资源,使学生乐于思考
课堂是否营造利于学生乐于思考的氛围,对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乐于思考、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因为有效互动后可以再生出诸多的生成性资源,而这生成性的资源可以让学生再去进行思维,进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让我们来看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当中的一段话:“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一篇篇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每个学生而言,他们的觉解也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觉解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差别,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觉解利用起来,就像把不结果实或者说不结优良果实的果树的干利用起来,为其嫁接优良果树的枝一样,定能生出理想的枝条,结出优良的果子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诸多的觉解,甚至诸多的不同觉解,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例如我们在教学诗歌时,经常要让我们的学生去为诗歌补白。在为诗歌补白时,我们也会经常性地看到学生补白中出现的诸多生成性资源。虽然在让学生进行补白时,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开启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让学生抓住诗人的情感主线等,但学生经常会因为诗人情感上的跳跃而不能准确把握。但这不要紧,无论是学生感受到的诗人思绪的自由飞腾,还是认识到的诗人灵魂的恬淡栖息,都可能生成更为精彩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22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