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课堂提问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启动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课堂中教师提问如何做到高效具有现实的意义。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2)不注意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一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2.1捕捉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说勤奋》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勤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连长扛麻袋抢险被钉子扎这一细节,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连长的动作神态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连长的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之处?语言有什么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连长的动作语言变化,是因为他对人民负责的感人事迹所震憾。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他的高贵品质。
2.2讲究提问的形式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教师的提问要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要注意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
(1)激励式提问。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探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创新式提问。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积极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创新欲望。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才会流畅,才会有创新的见解出现。
2.3控制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的作答,而短暂的思维时间,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2)不注意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一我可能说错了,赶快打住。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2.1捕捉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说勤奋》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勤奋”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连长扛麻袋抢险被钉子扎这一细节,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连长的动作神态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连长的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之处?语言有什么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连长的动作语言变化,是因为他对人民负责的感人事迹所震憾。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他的高贵品质。
2.2讲究提问的形式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教师的提问要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要注意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
(1)激励式提问。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探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创新式提问。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积极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创新欲望。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才会流畅,才会有创新的见解出现。
2.3控制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的作答,而短暂的思维时间,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