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原本是为陪同学找工作来的浙江,没想到命运是如此奇妙,让我意外地与二中结缘,留在这里。于是,我接受了这份冥冥中的指引,远离家乡盐城,奔向五百公里外的宁波,在市中心月湖景区美丽的竹洲岛上,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也开始了我新的人生起点。
难忘的第一节课
2016年3月,还没有毕业的我便应需要来到二中代课。第一堂课,便感受到二中学子的友善,走进教室时竟有掌声相赠。还记得这节课讲的是农业布局,我知道学生们远离乡村,对农业布局的体验不够,因此特意用了宁波奉化的特产——水蜜桃种植来作为导入。我问:如果要在宁波选择一块土地来种植水蜜桃,哪里最合适呢?学生立马给出建议说是奉化。我追问:在奉化种植水蜜桃有哪些优势条件呢?接下来学生的反应就更加活躍了,结合大家的回答和阅读资料的补充,学生归纳出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运输、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于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便迎刃而解。
然而,也是在第一节课,在指导老师的提点下,我找到了自身在讲课中存在的弱点:语速偏快,表达不流畅;为了获取存在感,不停地提问。因此,正式入职前的这半年里,我着重做的就是不断地矫正自己这两个弱点。
知难而上,挑战新知
2017年8月,我刚正式入职便迎来了学校的智慧课堂改革浪潮。学校给高一每一位任课老师和学生免费发放了一台平板电脑,科大讯飞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做了使用培训,教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智慧平台。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平板电脑及智慧课堂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都是小菜一碟,难的是如何将智慧教育手段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相结合。在指导老师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先后上了几节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地理公开课,主题包括“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自己也慢慢发现了自己讲课中在材料呈现、知识点小结等方面的优点。比如,在讲解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我结合自己野外考察的经历,利用google earth应用软件,向学生同屏展现了平原与山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学生被3D影像深深吸引,印象颇为深刻。又如,在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通过创设情境,我请学生用平板电脑演示如何利用电子地图到达想去的地方,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平板电脑批注功能体验遥感影像的解译过程等。学校还新配备了3D打印室,我和新来的信息技术老师正打算设计一门学科交叉的选修课,叫“地理模型3D打印”。这门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想在帮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同时,还能运用新技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做成模型,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对学生先走近,再管理
除了教学工作,入职的第一年我担任了高一一个班的班主任。作为新手,我常常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与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之间周旋得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智慧教育平台给日常的班级管理提高了效率。比如,在班干部竞改选、期末评优的时候,利用平台的班级投票互动功能进行民主测评,学生能实时在大屏幕上看到投票结果,保证了公平性;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利用平台里的电子白板功能,学生可以进行类似“你画我猜”的游戏,考验团队合作的默契;在有班级通知的时候,可以把电子稿直接公布在师生互动平台上,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查看,还能发表评论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面对面谈话时总显得十分拘谨,难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90后的我深知,与这类学生交流最自然的方式可能就是网络聊天,因此我选择了利用平台里的师生互动功能和他们聊天。这样一来,用表情包向我吐露心声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收到的关于班级管理建议的留言也变多了。
当然,新技术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自制力稍差的学生会在平板上频频“搞事情”,这是我在班级管理上最头疼的一件事。有个男学生叫小王,他脑袋聪明,但性格内向。在班级里,他与别人交流不多,作业也常常不按规定上交,因此人气较低,自信心不足。平板一发下来以后,他便常常在课上或课间寻找平板应用软件里的一些漏洞,寻找连接外网的入口。这样,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就慢慢“崇拜”上他,常常从他那里获知渠道,在不恰当的时间看视频、聊天,甚至打游戏。得知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加强教育的同时,我总在第一时间联系技术支持,告诉他们具体的漏洞,请他们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更新软件版本。同时,得知他爱打篮球后,我就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篮球赛。篮球赛上他发挥地不错,也重新得到了班级学生的认可。
教学生涯的第一年,新鲜劲儿还没过。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丢掉这样的新鲜感,始终保有最初的热情。为此,我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地理知识;多读些书、多观察思考,带领学生用地理思维体验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如此,因为热爱,相信一路上还会有许多意外而美丽的相遇。
董湘坤
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地理教师,从教一年。199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教学专业硕士。曾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参加过2013年南师大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联合举办的野外考察活动,主持过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个,在省级期刊《地理教学》发表论文一篇。
难忘的第一节课
2016年3月,还没有毕业的我便应需要来到二中代课。第一堂课,便感受到二中学子的友善,走进教室时竟有掌声相赠。还记得这节课讲的是农业布局,我知道学生们远离乡村,对农业布局的体验不够,因此特意用了宁波奉化的特产——水蜜桃种植来作为导入。我问:如果要在宁波选择一块土地来种植水蜜桃,哪里最合适呢?学生立马给出建议说是奉化。我追问:在奉化种植水蜜桃有哪些优势条件呢?接下来学生的反应就更加活躍了,结合大家的回答和阅读资料的补充,学生归纳出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运输、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于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便迎刃而解。
然而,也是在第一节课,在指导老师的提点下,我找到了自身在讲课中存在的弱点:语速偏快,表达不流畅;为了获取存在感,不停地提问。因此,正式入职前的这半年里,我着重做的就是不断地矫正自己这两个弱点。
知难而上,挑战新知
2017年8月,我刚正式入职便迎来了学校的智慧课堂改革浪潮。学校给高一每一位任课老师和学生免费发放了一台平板电脑,科大讯飞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做了使用培训,教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智慧平台。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平板电脑及智慧课堂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都是小菜一碟,难的是如何将智慧教育手段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相结合。在指导老师和同事的指导下,我先后上了几节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地理公开课,主题包括“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自己也慢慢发现了自己讲课中在材料呈现、知识点小结等方面的优点。比如,在讲解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我结合自己野外考察的经历,利用google earth应用软件,向学生同屏展现了平原与山区的交通运输布局。学生被3D影像深深吸引,印象颇为深刻。又如,在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通过创设情境,我请学生用平板电脑演示如何利用电子地图到达想去的地方,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平板电脑批注功能体验遥感影像的解译过程等。学校还新配备了3D打印室,我和新来的信息技术老师正打算设计一门学科交叉的选修课,叫“地理模型3D打印”。这门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想在帮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同时,还能运用新技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做成模型,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对学生先走近,再管理
除了教学工作,入职的第一年我担任了高一一个班的班主任。作为新手,我常常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与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之间周旋得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智慧教育平台给日常的班级管理提高了效率。比如,在班干部竞改选、期末评优的时候,利用平台的班级投票互动功能进行民主测评,学生能实时在大屏幕上看到投票结果,保证了公平性;在开主题班会的时候,利用平台里的电子白板功能,学生可以进行类似“你画我猜”的游戏,考验团队合作的默契;在有班级通知的时候,可以把电子稿直接公布在师生互动平台上,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查看,还能发表评论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面对面谈话时总显得十分拘谨,难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90后的我深知,与这类学生交流最自然的方式可能就是网络聊天,因此我选择了利用平台里的师生互动功能和他们聊天。这样一来,用表情包向我吐露心声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收到的关于班级管理建议的留言也变多了。
当然,新技术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自制力稍差的学生会在平板上频频“搞事情”,这是我在班级管理上最头疼的一件事。有个男学生叫小王,他脑袋聪明,但性格内向。在班级里,他与别人交流不多,作业也常常不按规定上交,因此人气较低,自信心不足。平板一发下来以后,他便常常在课上或课间寻找平板应用软件里的一些漏洞,寻找连接外网的入口。这样,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就慢慢“崇拜”上他,常常从他那里获知渠道,在不恰当的时间看视频、聊天,甚至打游戏。得知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加强教育的同时,我总在第一时间联系技术支持,告诉他们具体的漏洞,请他们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更新软件版本。同时,得知他爱打篮球后,我就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篮球赛。篮球赛上他发挥地不错,也重新得到了班级学生的认可。
教学生涯的第一年,新鲜劲儿还没过。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丢掉这样的新鲜感,始终保有最初的热情。为此,我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地理知识;多读些书、多观察思考,带领学生用地理思维体验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如此,因为热爱,相信一路上还会有许多意外而美丽的相遇。
董湘坤
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地理教师,从教一年。199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教学专业硕士。曾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参加过2013年南师大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联合举办的野外考察活动,主持过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一个,在省级期刊《地理教学》发表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