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本人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81-02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別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如在教学《领略建筑风采》一节时,教师提出“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与我国建筑的风格相同与不同之处”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在书中找答案。然后带学生到现场观看学校的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建筑风格与学校相邻的且有点欧式建筑风格的私人住宅,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异同点。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这种课效率高,结果明显。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條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三)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一个平时不善言谈,表情木讷,成绩不好的男孩子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终于吐露心声;原来他父母离异,继母待他非常严厉,他认为继母是故意苛刻他,老是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深。老师和同学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交谈,并与其家长沟通,知道继母并非刁难他,而是视他为亲生,要培养他成才,只是方法欠妥,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从这以后,他和父母关系逐渐融洽,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参加《知荣辱、树新风》征文大赛,还获得了区级一等奖。
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并不是一门纯粹德育教育的课。在这门学科中到处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及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丰富而且极富童趣。既有突出品德教育课程,例如:《我的家人》、《我的伙伴》;又有突出科学探究的课程,例如:《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又有表现集体生活的内容,例如:《新朋友新伙伴》等等。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仅是“道德人”,更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科学人”。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开放”这一特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这种广博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由于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许多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都很少使用。受教学条件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无人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较为有效的。
(一)明理激情导行法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方法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讨论辨析法
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游戏表演法
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法,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81-02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別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如在教学《领略建筑风采》一节时,教师提出“欧式风格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与我国建筑的风格相同与不同之处”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家长,有的在书中找答案。然后带学生到现场观看学校的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建筑风格与学校相邻的且有点欧式建筑风格的私人住宅,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异同点。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这种课效率高,结果明显。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條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三)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一个平时不善言谈,表情木讷,成绩不好的男孩子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终于吐露心声;原来他父母离异,继母待他非常严厉,他认为继母是故意苛刻他,老是与父母顶撞,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深。老师和同学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交谈,并与其家长沟通,知道继母并非刁难他,而是视他为亲生,要培养他成才,只是方法欠妥,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从这以后,他和父母关系逐渐融洽,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参加《知荣辱、树新风》征文大赛,还获得了区级一等奖。
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并不是一门纯粹德育教育的课。在这门学科中到处弥漫着其他学科的气息。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及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丰富而且极富童趣。既有突出品德教育课程,例如:《我的家人》、《我的伙伴》;又有突出科学探究的课程,例如:《我换牙了》、《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又有表现集体生活的内容,例如:《新朋友新伙伴》等等。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爱动脑、有创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课程的培育下,学生不仅仅是“道德人”,更是一个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科学人”。同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开放”这一特性。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这种广博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由于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许多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都很少使用。受教学条件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无人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较为有效的。
(一)明理激情导行法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方法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讨论辨析法
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游戏表演法
这种方法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方法,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