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阅读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叶圣陶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激发思维,发掘学生灵性和潜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很多,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从小就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活泼开朗,争强好胜,敢于质疑,坚持己见,敢想敢说,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学生灵性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引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应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去发现、创新。例如,读完一段文章,可这样问学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儿,为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比较一下,这几种看法哪种更为合理?”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质的飞越。为学生习作中能出现有灵性的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要求学生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可是如果不交给学生读书方法,他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有的学生在读书时,眼睛只盯着读到的内容,不会一目十行,影響了读书的速度,还出现了读错,重复,读破句子的现象。怎么办?我告诉学生读书的时候眼睛要注意即将要读的内容,速度适中,努力做到“五不”,即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不回读,不读破。可是学生起初不能一下子做到不回读,不读错,我告诉他们读书的另一个要领就是“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这样才能读好,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初具朗读能力,丢字落字现象逐渐减少,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八中学33600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阅读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叶圣陶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激发思维,发掘学生灵性和潜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很多,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从小就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活泼开朗,争强好胜,敢于质疑,坚持己见,敢想敢说,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学生灵性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汉语文阅读的多解性,最能引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最能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应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去发现、创新。例如,读完一段文章,可这样问学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儿,为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比较一下,这几种看法哪种更为合理?”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质的飞越。为学生习作中能出现有灵性的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要求学生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可是如果不交给学生读书方法,他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有的学生在读书时,眼睛只盯着读到的内容,不会一目十行,影響了读书的速度,还出现了读错,重复,读破句子的现象。怎么办?我告诉学生读书的时候眼睛要注意即将要读的内容,速度适中,努力做到“五不”,即不添字,不落字,不读错,不回读,不读破。可是学生起初不能一下子做到不回读,不读错,我告诉他们读书的另一个要领就是“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这样才能读好,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初具朗读能力,丢字落字现象逐渐减少,朗读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八中学3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