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重知识轻志趣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弟子们所讨论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基础知识,所传授、所解答的也不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人生中的一些大智慧、大道理。然而,细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几乎都是就知识论知识,就问题讲问题,很少把问题拓展开来,很少延伸到人生、社会的更高层次。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单一、直接、机械,因此显得枯燥、乏味,效果一般。
  一
  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定的高度、深度和一定的张力、活力、魅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知识教授,这是应试教育的流毒在作怪。把知识传授转化成能力传授,转化成智慧传授,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本位”时代,新的课程观与新的教育理念必然引发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主体让位于学生主体或“双主体”,灌输方式让位于自主探究方式或师生互动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把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引领,结果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缺少生存的基本能力,难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纵横驰骋。学生头脑里只有死知识,没有大的智慧,没有活的思维。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向更深处挖掘,不要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浅层次的知识传授不会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我们一定要向孔子学习,把传授知识变成传授智慧,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到更有用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基础性、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强调开放性、人文性、志趣性。语文课在传授一般语文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充满乐趣地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使其人生充满快乐,让快乐伴随终身。
  二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突破,仅仅停留在传授一般基本知识上,那么课堂就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缺少生命,缺少活力,也就缺少智慧。要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传授变成探讨,把灌输、接受变成启发、引导,把死的变成活的,需要教师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然而,教师的眼光往往成为教育的短板,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换脑筋,换思路,开阔视野,要有教育的智慧。一个脑筋死板的教师,是很难教出头脑灵活的学生的;一个思路时常堵塞的教师,是很难教出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一个视野狭窄的教师,是很难教出有远大眼光的学生的。
  眼光、思路决定了我們的教育质量,决定了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我们的课堂必须调整思维,必须转换方式,必须向孔子学习,把学生教育成充满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头脑中有知识的人。我们的教育一直重技法、重技术,缺少对大智慧的关照。因此,我们一定要拉长教育的链条,拓展教育的外延,让课堂教学闪烁智慧的光芒。
  三
  课堂要想高效,就必须有突破,有创新,就必须放弃末节,拥抱智慧。高效课堂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新的认识。我们的课堂要想高效,就要把传授知识变成传授能力,把传授一般知识变成传授人生的生存智慧。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重知识轻智慧,这样,我们永远也培养不出来有深厚功底的人,有良好素养的人,有远大理想的人,有大智慧的人。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反思上世纪民国时期的教育,现代课堂缺少的太多了。关于教育问题,我们一直没有把它拿到战略高度来思考、审视,常常就教育论教育,就课堂论课堂,所以一直没有大突破。钱学森之问,一直没人敢回答,一直找不到答案,成为困扰我们发展的障碍,这究竟是为什么?责任就在于教师,在于我们的现代课堂。
  现代课堂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闪烁着智慧的灵光,都成为大写的人。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创造性发展的价值”“鼓励创造”被列为语文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同时还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应该成为新课程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中积极主动地实践了“创造”这一新的学科价值观,展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领域之中。语文课如果能按照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操作,去实践,就一定能把语文的妙趣体现出来,就一定能实现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学也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科幻大片《终结者》系列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阿诺德施瓦辛格掏出霰弹枪朝液体机器人射击,巨响过后,身体和脑袋被打穿了数个大窟窿的液体机器人又慢慢恢复了原形。真是打不死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和实施以来,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已在全国展开。那么在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导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了广大英语教师研讨的主要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任务型教学理论特别倡导选用生动的、与生活相关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校逐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迅猛。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目前,学生对心理辅导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数量少且以兼职居多,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宣布,由该机构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了液态烃,该物质可用来制造煤油。首先,研究人员在太阳能反应器中将金属氧化物分解为金属离子和
新华报道,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干细胞促进骨骼组织再生,这一成果有望用于骨折、骨髓创伤等骨科疾病的治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4日发表公报说,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骨骼、软骨、韧带等各个相关组织的细胞,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模拟体内环境将这种干细胞分离出来,但要引导这些干细胞正确地分化成相关细胞并生成相应组织则十分困难,并需借助昂贵的工程仪器和材料。
如果您认为世界上最精妙细微的部件是手表中细小的齿轮和组件的话,您就OUT了。日前,由以色列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制造出一个直径只有70纳米(一纳米即十亿分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发的新方法可以使用细菌,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大量的纳米纤维素,而纳米纤维素则可以用于制造包括盔甲和智能手机显示屏等各种产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荷兰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物质基础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合作,制造出一种由堆积银和氮化硅纳米层构成的新材料,能赋予可见光近乎无限的波长。
聚合物材料通常都是热绝缘体,但美国研究人员通过电聚合过程使聚合物纤维排成整齐阵列,形成一种新型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倍。新材料能够在高达200℃的温度
个性,是由于受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的制约而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人。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全面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