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77-01
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常表现为,害怕失败,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情况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真正的想法。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正常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乏成功的机会;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更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教育,必须娃娃抓起,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应从小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为实现某种愿望而具备的坚韧性、持久性和克服困难、逾越困难的毅力和首创精神。我们的教育应为孩子们树立一面自信的旗帜。
1.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中,从小养成。孩子出生,要学会站立、独立行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过多次的摔跤之后,才能学会,之后,他们又在家长、教师的鼓励下,学习读书、写字,搬弄玩具、堆积积木、拍皮球、蹬高跳跃翻跟斗……等等;孩子在获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能”,并因此喜欢“我来”、“我会”、“我自己做”等等,这就是类自信心,同时也是将来有所作为的上进心的启始、萌芽,我们应加以保护、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成功、学习机会,让他们动手,同时予以指导,使之真正学会读书、操作,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方法、方式,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举一反三,积累经验,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如此,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的表现与要求,表示不放心,不给他们机会,处处担心他们“摔跤”,不让他们动手、操作与练习,或在孩子动手之时,嫌他们做得不清楚,不合自己的“口味”,于是便横加指责,进而进行不人道的体罚。如此这般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便受到严重的损伤和打击;因而也使得孩子感受不到成功。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从他们的穿衣、吃饭、洗脸、收拾玩具做起,逐步扩大“自己”动手、实践的范围,尽管孩子做得不一定令人满意,但孩子却从中得到机会,休验成功,感受成功,并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与感受中,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廴,调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及“我能”、“我会”等学習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不断、循环的实践中重复成功,增加知识,成长为富于创造革新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2.用肯定和赞赏来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做了一件十分不起眼的好事,我们的家长、教师都应有所表示;比如:孩子第一次用筷子吃饭,第一次上攀登架,第一次系鞋带,举手发言、回答课堂提问,第一次上图书馆借书,参加读书活动,第一次帮助同学、与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庞大的积木工程……等等,我们的家长、教师都要作出极积的反馈:例如,点头、微笑、亲切的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赞扬等有声无声的言语来支持、鼓励,他们的成长。因为,当孩子的进步或为他人做了好事而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赞美,这在他们情绪上就会产生快感,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上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极积的内心体验,又进一步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并由此产生再进步的极积的内心体验。孩子的自信水平越高,“干劲”越大,做起事来也就越来越勤快,越来越容易成功。这是一个互为因果循环过程。当我们期盼我们的孩子,形成某种形为习惯时,我们就用赞赏的语言,来肯定,来支持,来指导孩子重复这种形为,满足孩子的“成功体验”、“成功学习”,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孩子的受挫承受力;从而使得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得以巩固、发展。 3.用暗示与引导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暗示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在于家长、教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是用暗示的语言或行为来引导孩子,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教学目的。暗示告诉孩子:“你一定能”、“你一定会”、“你做得对”、“你做得非常的好”,这时,他们就会信心大加,就会努力去干好你所期望他们去做的事,来说明他的确“能”。记得有一次,教学生们仰卧起坐,可是有个叫小红的女孩子,怎么也不肯做。这天,我没有强迫她做。过几天,我又带他们去跳绳,我知道,跳绳是小红的拿手好“戏”,于是我就特意请她给同学做示范动作,同时请她讲跳绳要领。小红她很得意地告诉大家说:“……跳绳很简单,只要手脚能够相互配合,慢慢来就行了。”我表扬了她后又说:“其实,仰卧起坐也一样简单,只要人卷成一团,屁股一抬,人就上来了”。下课后不久,小红就主动找我说:“老师,我也会仰卧起坐了”。我高兴地抚着小红的头说:“好啊!那我们就一起回教室,你做几个给老师看看好吗?”在大家的掌声中,不红顺利地学会了仰卧起坐。 运用暗示与引导的方法,好处是在不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的“自身学法”,但用“暗示”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孩子的年纪越小,其参照物越要具体、形象。如:身边的人物动作、语言和故事中的典型的人物、事件等形象性的东西来做板样,予以仿效。这样,我们便容易收到预期的满意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发扬优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方法来培养、提高孩子自信心,上进心。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又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和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才”施教。既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又要防止他们被“胜利”冲昏了脑袋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因为自负的结果,可能导致虚狂、任性、目中无人等不良心态或病状心理的反映,变成另一个“儿童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要极力加以防范、根除产生这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之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的有用之才。
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韧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常表现为,害怕失败,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情况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真正的想法。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正常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乏成功的机会;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更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教育,必须娃娃抓起,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应从小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为实现某种愿望而具备的坚韧性、持久性和克服困难、逾越困难的毅力和首创精神。我们的教育应为孩子们树立一面自信的旗帜。
1.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中,从小养成。孩子出生,要学会站立、独立行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过多次的摔跤之后,才能学会,之后,他们又在家长、教师的鼓励下,学习读书、写字,搬弄玩具、堆积积木、拍皮球、蹬高跳跃翻跟斗……等等;孩子在获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能”,并因此喜欢“我来”、“我会”、“我自己做”等等,这就是类自信心,同时也是将来有所作为的上进心的启始、萌芽,我们应加以保护、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成功、学习机会,让他们动手,同时予以指导,使之真正学会读书、操作,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方法、方式,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举一反三,积累经验,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如此,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的表现与要求,表示不放心,不给他们机会,处处担心他们“摔跤”,不让他们动手、操作与练习,或在孩子动手之时,嫌他们做得不清楚,不合自己的“口味”,于是便横加指责,进而进行不人道的体罚。如此这般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便受到严重的损伤和打击;因而也使得孩子感受不到成功。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从他们的穿衣、吃饭、洗脸、收拾玩具做起,逐步扩大“自己”动手、实践的范围,尽管孩子做得不一定令人满意,但孩子却从中得到机会,休验成功,感受成功,并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与感受中,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廴,调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及“我能”、“我会”等学習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不断、循环的实践中重复成功,增加知识,成长为富于创造革新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2.用肯定和赞赏来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当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做了一件十分不起眼的好事,我们的家长、教师都应有所表示;比如:孩子第一次用筷子吃饭,第一次上攀登架,第一次系鞋带,举手发言、回答课堂提问,第一次上图书馆借书,参加读书活动,第一次帮助同学、与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庞大的积木工程……等等,我们的家长、教师都要作出极积的反馈:例如,点头、微笑、亲切的抚摸、拥抱、语言肯定和赞扬等有声无声的言语来支持、鼓励,他们的成长。因为,当孩子的进步或为他人做了好事而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赞美,这在他们情绪上就会产生快感,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精神上受到激励和鼓舞。这样极积的内心体验,又进一步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并由此产生再进步的极积的内心体验。孩子的自信水平越高,“干劲”越大,做起事来也就越来越勤快,越来越容易成功。这是一个互为因果循环过程。当我们期盼我们的孩子,形成某种形为习惯时,我们就用赞赏的语言,来肯定,来支持,来指导孩子重复这种形为,满足孩子的“成功体验”、“成功学习”,提高孩子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孩子的受挫承受力;从而使得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得以巩固、发展。 3.用暗示与引导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暗示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在于家长、教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是用暗示的语言或行为来引导孩子,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教学目的。暗示告诉孩子:“你一定能”、“你一定会”、“你做得对”、“你做得非常的好”,这时,他们就会信心大加,就会努力去干好你所期望他们去做的事,来说明他的确“能”。记得有一次,教学生们仰卧起坐,可是有个叫小红的女孩子,怎么也不肯做。这天,我没有强迫她做。过几天,我又带他们去跳绳,我知道,跳绳是小红的拿手好“戏”,于是我就特意请她给同学做示范动作,同时请她讲跳绳要领。小红她很得意地告诉大家说:“……跳绳很简单,只要手脚能够相互配合,慢慢来就行了。”我表扬了她后又说:“其实,仰卧起坐也一样简单,只要人卷成一团,屁股一抬,人就上来了”。下课后不久,小红就主动找我说:“老师,我也会仰卧起坐了”。我高兴地抚着小红的头说:“好啊!那我们就一起回教室,你做几个给老师看看好吗?”在大家的掌声中,不红顺利地学会了仰卧起坐。 运用暗示与引导的方法,好处是在不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的“自身学法”,但用“暗示”要注意孩子的年龄。孩子的年纪越小,其参照物越要具体、形象。如:身边的人物动作、语言和故事中的典型的人物、事件等形象性的东西来做板样,予以仿效。这样,我们便容易收到预期的满意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发扬优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的方法来培养、提高孩子自信心,上进心。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又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和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才”施教。既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又要防止他们被“胜利”冲昏了脑袋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因为自负的结果,可能导致虚狂、任性、目中无人等不良心态或病状心理的反映,变成另一个“儿童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要极力加以防范、根除产生这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之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