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加快。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25亿元,同比增长15.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3,519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5,495亿元,同比增长15.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814亿元,增长18.0%;其他行业零售额736亿元,增长5.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第二季度明显地加速上升,住宿和餐饮业尤为显著。
中国上半年固定资产增速高达44.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17.9个百分点,逼近去年同期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
虽然宏观经济面临可能的“通胀”威胁,但未来十余年,中国终端消费品市场仍将处于长景气周期,零售行业作为消费品的最终总通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强势环节,这使得零售行业既能分享景气周期带来的收入增长,同时,还将汇聚产业链的主要利润。
第一部分
商业行业总体运行状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
中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与上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加快。(见图表1、2)
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6%、25.0%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3.2%,肉禽蛋类增长3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9%,日用品类增长24.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7%,家具类增长4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0%,化妆品类增长25.9%,金银珠宝类增长37.5%,通讯器材类增长10.9%,汽车类增长3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8%。
三、批发零售业增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低增速
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95亿元,同比增长15.2%,呈逐渐加速增长趋势。(见图表5、6)
上半年,批发零售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上升,尤其是4、5月份,虽然6月份比5月份相比出现下降,但仅下降了0.9个百分点,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5.2个百分点。(见图表7、8)
四、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上半年,我国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5814亿元,增长18.0%,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且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表9、10)
与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比,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上半年增速高达44.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17.9个百分点,逼近去年同期水平。(见图表11、12)
五、城、乡居民收支增长较快
中国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2110.6元,现金支出2064元。(见图表13)
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
中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见图表14、15)
七、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
2007年1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反映消费者对近期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三项指数全面下降,4月以来持续上升,至6月已高于年初水平。(见图表16、17)
(一)农村消费品零售增速继续领先城市
随着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见好。上半年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1279.4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9个月高于城市,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高,达24.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山区和东、西两翼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上半年,粤东4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13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各大区域之首。粤北山区5市和粤西3市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95亿元和482.07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7.2%,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9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1.76亿元,增长15.5%。
(三)批发零售业成交活跃
上半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323.39亿元,同比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3.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保持快速增长,累计实现零售额1477.82亿元,增长19.9%,增幅高于批发零售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四)住宿餐饮业持续较快增长
各种展会的相继开展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动广东省住宿餐饮市场持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3.4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批发零售业高0.8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5.2%。
(五)各主要大类商品销售畅旺
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统计,25个大类商品中,销售呈现增长的有21类。受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粮油类、肉禽蛋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59.2%和30.0%。零售额增长较快的商品类别有:化妆品类增长92.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6%,汽车类增长28.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8.0%,金银珠宝类增长26.5%。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销售平稳,同比分别增长17.8%、18.7%和9.2%。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增长9.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5%,日用品类增长16.1%。
三、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
2007年上半年,山东省消费市场延续2006年良好走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实现零售总额4004.3亿元,增长17.0%,在全国各省市中,总量低于广东1140.6亿元,居第二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74.5亿元,增长17.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3.8亿元,增长19.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一)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优势显现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全省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1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989.0亿元,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近几年的长足发展,为县级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上半年实现零售额444.5亿元,增长17.4%,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1.4%,成为区域市场中增势最为强劲的领域。
(二)住宿和餐饮业的快速成长令人瞩目
一方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住宿和餐饮业的市场需求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住宿和餐饮企业自身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特色的产业格局;外因和内因共同促成住宿和餐饮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表现更为突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3.8亿元,增长19.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6百分点,拉动全省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增幅稳居各行业榜首。
(三)半岛城市群引领
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省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其带动力逐步延伸到多方经济领域,对全省消费的拉动与日俱增。今年上半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36.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0.9%,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个百分点,对总额变动的贡献率为60.8%。其中:济南524.2亿元,增长16.9%,占全省比重为13.1%;青岛567.1亿元,增长17.0%,占全省比重为14.2%;烟台384.3亿元,增长17.0%,占全省比重为9.6%;潍坊320.0亿元,增长16.9%,占全省比重为8.0%。
(四)消费热点纷呈,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强劲增长
上半年,山东全省家具类实现零售额25.0亿元,增长50.7%;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8.8亿元,增长40.2%;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6.5亿元,增长39.9%;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37.1亿元,增长32.0%。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大幅攀升。受全省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山东省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出现大幅攀升,上半年总量为185.4亿元,增幅达36.2%,为近几年同期最高。能源类商品持续走高。高需求、高价格促使能源类商品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山东省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68.2亿元,增长33.9%;煤炭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79.8%。
四、浙江消费平稳增长,市场热点发生明显变化
上半年,浙江省消费市场延续去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不断扩大,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6.2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2%,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
(一)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1.城市市场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全省城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加之城乡交通的极大改善,使城市周边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十分方便,而且城里店多、商品丰富、选择余地大,特别是在购买大宗、贵重商品,乡村居民更青睐选择城市商场来实现其消费。这些因素使城市消费品市场的范围逐渐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上半年,全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72.4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市场零售额占全省的66.3%,继续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
2.农村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能力也有所增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得到了稳步发展。上半年,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03.8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3.住宿餐饮业增速进一步加快。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浙江省旅游市场持续繁荣,有力地促进住宿餐饮业的发展。上半年,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2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比全省零售总额增幅高0.3个百分点,比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增幅高0.2个百分点。
(二)消费热点的变化情况
1.吃、穿、用商品增长加快。受去年下半年粮、油、肉、禽为主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以来,浙江省以猪肉、禽蛋为主的食品类价格继续保持攀升的运行态势,导致食品类商品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涨幅。上半年,食品类商品增幅高达22.5%,其中,粮油类增长42.1%,肉禽蛋类增长38.4%,创下近年来涨幅新高。受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回升影响,穿、用类商品也保持较高涨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5%,日用品类增长25.9%。
2.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受新房装修、升级换代等影响,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稳中有升,家具、装潢材料类配套商品热销。上半年,家具类商品增长4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增长28.4%。
3.汽车销售增长势头减缓。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今年股市、楼市等资本市场趋旺,居民购置汽车的意愿有所减缓,汽车销售增长与前几年相比回落明显,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7.6%。
4.通讯器材类商品增幅不断下降。2000年以来,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一度呈现高速发展势头,随着市场拥有量的逐步饱和,加上国产化程度提高导致销售价格不断下降,上半年通讯器材类商品仅增长4.1%。
五、1~6月安徽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4亿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4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6月份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亿元,同比增长17.8%。6月份和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创近十年同期新高。市场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城乡市场趋于协调发展
1~6月份全省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3.5亿元,同比增长17%;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5亿元,同比增长15%。
(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住宿餐饮业增速进一步加快
1~6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亿元,同比增长23.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3亿元,同比增长19.5%。
(三)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大类商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6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中,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金银珠宝、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汽车、家具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等类商品继续畅销。
(四)地区间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
1~6月份,除亳州外,其余各市累计增速均在15%以上。
(五)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据监测,今年以来安徽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平稳,但商品价格上涨明显,猪肉、鸡蛋等副食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6月份,安徽省粮食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3.1%,食用油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6.2%,猪肉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97.1%,白条鸡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8.1%,鸡蛋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53.4%,蔬菜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25%,水产品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17.2%,水果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2.5%,食糖平均零售价同比下跌7.7%,食盐平均零售价同比下跌3.8%。
第三部分
关于“通胀”的看法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根据统计,7月食品、衣服、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等一篮子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5.6%,大大高于6月份的4.4%,创10年来新高。面对如此高的CPI指数,目前在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判断。
一、政府:物价结构性上涨
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第二季度11.9%的GDP增长率以及6月份高达4.4%的CPI增幅,两者均创下了最近3年来的最高纪录。但此次各部委还是普遍倾向于“淡化”通胀风险,将CPI冲高归咎于“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6月19日作出了“结构性上涨”的定性。他称,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7月1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表示,“猪肉价格波动不是由猪肉的供求引起的。”他给出了新的解释:“世界市场石油的价格已经突破了每桶75美元,达到了历史新高。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世界范围内其他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的能源、运输、原料、饲料都有所影响,引起连锁波动。”
针对CPI不断上涨背景下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撰文指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当前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上半年11.5%的增速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过去四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研究文章称,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文章还进一步指出,此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以及生物燃料用粮的增加,并不是在世界农业和粮食加工本身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上涨,因此不会造成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国家发改委在7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将上半年经济形势定性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相关形势分析课题组也提醒,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也秉持同样的看法: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虽有过热趋势,但并无明显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撰文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文章指出,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尽管投资、消费比较活跃,出口增长很快,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但供给方面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增长潜力更大。文章认为,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二、央行:提出“防止价格全面上涨”预警
央行8月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达了与此前对物价上涨的乐观判断不同的看法。“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央行在报告中发出了近年来最具冲击力的预警——“防止价格全面上涨”,也首次将本次物价上涨明确定性为“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不是猪肉供应不足单单可以解释的,通胀风险趋于上升。央行此次显著加强了对当前经济过热趋势的定性力度,强调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与经济界认为猪肉价格年底可能出现回落的观点迥然不同的是,央行明确表态,“肉价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价格”。
对于此前让政府有关部门乐观的一个依据,央行也有不同观点。政府有关部门称,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月至6月我国核心CPI仅增长了0.9%。而央行报告指出,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中国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从历史数据看,粮食价格波动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较快变动可能包含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息,简单将其剔除,不利于准确把握通货膨胀的走势和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并表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三、学界热议
(一)正方:压力不大
7月9日,经济学家樊纲在上海表示,现阶段我国的通胀压力还不大。此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和以往不同。原因在于,此次通胀中没有投资高涨和消费高涨,所以,“按照至今为止的观察,看不到通胀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应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较正常,尤其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多年保持不变,适当上涨一些应属正常情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牛犁则表示,美国认为CPI增幅超过2%即是通货膨胀,日本的这一指标是1.5%,上述标准针对的是美国、日本这类成熟的经济体,而我国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的标准相对也应放得比较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目前代表生产物价的PPI与代表消费物价的CPI出现背离趋势,物价上涨的传导并不明显,因而只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徐连仲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会扩大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他表示,目前工业消费品由于产能过剩,价格“不可能涨起来”,因而也就不会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性通胀。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目前CPI数值比较高,但更多的是一种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而非源于全社会的资源短缺,所以不必太过惊慌。“目前来看,随着夏粮的收获,粮食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肉禽蛋的价格应该也不至于一直涨下去。”他分析说,目前除商品房外,即使涨幅最大的肉禽蛋,也并未出现供不应求、全力抢购的现象,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通货膨胀。此外,张汉亚还指出,“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促使资源、人力价格的提高,所以在目前的GDP增长速度下,CPI年增长5%~10%的指数应该是正常的,这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张立群认为,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可能。首先是因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改善了,现在经济增长更多是由消费来支持的,消费需求比投资稳定性要高很多。其次,现在社会的供给也是比较好的。形成供给的一些要素条件,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这些条件都是非常好的;而企业对市场投资需求的反应比过去快得多。在供给基础非常好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价格上涨的基础。从需求结构和供给基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既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认为,总的来说,上半年经济达到百分之十一点几的增长确实有些高了,但还在正常范围。目前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反映了供给方的技术进步、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需求方则反映了消费。因此当前经济增长并没有过热。具体来说,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回落,因此投资并不过热。而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大多数企业都抢在7月1日之前出口,因此这个增长也只是临时性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奥运等多种因素刺激下,今年中国经济的确存在升温现象,而且存在继续攀高的可能;但不能把CPI上涨当成经济过热的一个指标,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高通胀。他认为,通胀是个综合性的指数,只有物价出现持续、快速的上涨,比如持续1年,且每个月的涨幅均超过上月,才能确定出现通胀。CPI在几个月内增长较快,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通胀。
(二)反方:CPI涨幅将居高不下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唐震斌称,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表示,目前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消费需求增长、货币环境宽松、通胀预期形成、要素价格重估四大因素,明年以后将出现趋势性上升,并推动CPI上行。“预计到明年春节前,CPI涨幅还将保持居高不下的局面。”他指出,目前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出现“轮动”趋势,未来可能通过进一步传导推动CPI上涨,从而诱发潜在的通胀危机。
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数据表明中国确实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苗头由点及面蔓延,从偶然因素导致的个别食品价格发展到全部食品,进而扩张到整体的商品价格。这一轮的物价上涨势头之猛更强过2004年的那一轮。预计未来四个月CPI将持续走高,最终增幅突破6%。
天相投顾首席分析师石磊认为,由于恶劣天气影响以及生猪供给的周期性因素,未来几个月肉禽类等产品价格增幅难以出现大幅回落,因此未来通胀可能还会保持高位。
四、海外投行分歧明显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称,受货币快速扩张和消费需求旺盛的推动,中国短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可能突破5%,中国的通胀形势已经进入“危险区域”,如果果断的货币调控措施被进一步延迟,消费价格指数和资产价格上涨可能进一步加速。在这份报告中,梁红还反驳了一些认为中国核心通胀不高、不存在严重通胀风险,因而无须实施严厉货币调控的观点。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而政府对通胀的判断以及措施落后于形势。他估计CPI涨幅会在明年年中达到6.5%,如果气候不作美或石油、材料进一步涨价,甚至可能冲上8%。食品涨价是拉升CPI的最大动力,过去一年的CPI增长有70%来自食品。这个趋势不仅会继续,而且会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报告称,调高今年CPI预测为4.0%~4.5%,并认为通胀水平落在这一区间的概率为50%,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的概率各为25%。调高预测主要考虑到近期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但哈继铭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未来几年不会失控。
花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3%的通胀目标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超趋势”增长,未来三四年经济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CPI目标不应该仍限制在3%以内。以今年为例,上半年GDP增速为11.5%,则CPI上涨4.5%~5%是可以接受的。
雷曼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虽然各项指标都比较高,但中国经济没有“过热”,只能说要防止“过热”。今年上半年GDP增长比较高,主要是贸易顺差造成的。经济是否“过热”,可以从比较历史上的几次“过热”中看出来。以前几次“过热”的共同特征在于,需求拉动导致供给不足,从而造成生产资料、消费品——如交通运输、电、煤、钢材等价格上涨。而今年经济增长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瓶颈问题。不过,虽然目前说“过热”还为时过早,但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这种高增长,最终还是有可能碰到瓶颈问题的,从而出现“过热”,因此现在要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他并不认同过于悲观的看法——已步入通胀区间,但也不认同乐观的看法——中国只是简单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在他看来,中国已“无限接近”通胀,但目前的经济数据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第四部分
零售业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
一、消费旺盛带动零售业长期处于景气周期
未来十余年,我国终端消费品市场仍处于长景气周期,零售行业作为消费品的最终总通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强势环节,这使得零售行业既能分享景气周期带来的收入增长,同时,还将汇聚产业链的主要利润。在消费旺盛的大背景下,百货零售业以其良好的成长性会不断发生业绩上的惊喜。 百货零售行业经过不断淘汰、并购及扩张,优势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速和行业集中度呈逐年提高趋势:零售前10强的销售额在2002至2005年的平均增速分别达40.10%,销售增速随零售企业规模层级的上升而提高,这也说明规模居前的零售企业销售规模增长最快;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平均盈利指标呈改善趋势。不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相比,百货零售行业的盈利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也说明通过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行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行业业态的演进带来了商品销售渠道的专业化分工,而在消费升级大环境下,迎合消费者追求“品质、品牌和个性化”消费的百货零售行业,将获得超常规发展和超额利润。根据目前所处的消费升级各阶段特征和行业的增长特性,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内,主要零售行业的销售增速先后为:家电连锁、百货和超市,同时,以金饰品零售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百货业的销售增长有望“阶段性”领先于超市业
百货零售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大而全”的品种经营向“专而精”的品牌经营转变,“百货就是卖品牌”,百货店逐渐向追求品牌、引导时尚的方向发展。经营商品品种的调整到位,使得百货业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百货业出现阶段性高增长势头的原因主要在于:百货店根据消费群体购买力的不断提升,动态地进行品牌调整和品牌升级,因而内生性增长较高。而相对来说,超市经营主要为快速消费品,品牌升级进而带动单品价格上升效应有限,因而单店内生性增长有限,优势超市企业主要依靠网点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来获得总收入的较高增长。
百货业的高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升级的中前期,而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达到相对稳定的时期后,百货店的内生增长将逐渐减弱。而局限于优质商圈和门店的稀缺性,百货企业的扩张性较弱。因此,届时百货企业一般将出现收入和盈利不稳定的局面,这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百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由于预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未来3~5年内仍将处于快速提升的过程,因此,百货业在这一时期仍将是黄金发展期。
(二)家电连锁行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
随着城镇居民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升级换代,以及农村居民正进入家电消费的升级阶段,家电零售存在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家电零售在向连锁零售渠道集中的同时,也已开始向少数家电连锁巨头集中。随着各主要家电连锁企业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速扩张速度,资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将使家电零售市场进一步向前几大连锁企业集中,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外加百思买,家电连锁业,将进入寡头竞争时期。
(三)金饰品零售业持续高景气
以金饰品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业从2003年以来开始步入了高增长通道。2006年,受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婚庆的激增进一步繁荣了金饰品零售市场。2007年虽然婚庆因素影响有所减弱,但消费升级这一主导的长期利好因素仍将使得金饰品零售业保持高景气度。具有品牌优势和渠道规模优势的金饰品零售企业在收入和利润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二、国内零售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增长最快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商务部预计,今后外资将继续加快进入我国零售业的速度。事实上,发展速度只是中外零售企业差距的直接体现,竞争力的差距才是双方最核心的问题所在。
(一)竞争力差距
通常来讲,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将人、财、物等资源动态组合并加以运用和管理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上升为企业文化,主要体现为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
快速扩张能力。目前,家乐福在中国拥有98家大卖场,包括好又多101家店铺在内,沃尔玛拥有184家店铺。2006年,家乐福新开33家店,沃尔玛新开15家店,麦德龙新开6家。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11家外资零售商新开店铺数量超过100家,也超过了上年同期水平。相比,百联集团、大中电器去年店铺增长率仅为2%,深圳铜锣湾则为-36%。
营销技术能力。2006年连锁百强中,18家以国外品牌经营零售企业店铺数量增幅只有20%,不及100强平均水平,但销售规模幅增却达27%,高于100强平均水平。其中11家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外资企业共经营567家大型超市,比2005年增加102家门店。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成本控制能力。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则达到了24%,差1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财务运作能力。从内部融资能力来看,中国零售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值为1.5亿元,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均值的0.7%;利润率平均值为1.2%,较外国零售企业的3.7%低了2.5个百分点。资金周转率方面,中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流动比率的均值中国零售企业为0.93,外国零售企业1.01。中外零售企业品牌价值能力的差距更是不言自明。
此外,在人才的争夺中,中国零售企业也明显处于劣势,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优厚的待遇、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企业氛围已率先赢得求职者的青睐,这反过来将加重中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业态定位不准是主要原因所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抛开资金实力的差别,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在于国内零售企业心态比较浮躁、业态定位不准等。零售企业心态浮躁可以从普玛的倒闭、家世界卖身、铜锣湾的失败等诸多案例中找到佐证,前二者急于扩张做大、抢占网点,结果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后者还未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就急于到二三线城市输出管理、做“高级二房东”,结果导致管理能力与开店速度的脱节。凭借连锁经营做大是零售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一个城市成功的店铺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城市。例如,尽管二三线城市运营固定成本低30%,但是店内每平米销售效率也低45%。因此,在这些市场盈利比较难。假如零售商在第一线城市还无法盈利,将同样的方法照搬到其他城市也一定无法成功。不能成功的因素还包括企业对业态定位的错误选择。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量的零售商不是依然处在亏损状态,就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他们虽然知道消费者为什么购物和购买什么,但是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购物的方式,造成销售业态同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很多门店亏损的原因是选址错误、规模过大、库存过高、供应链臃肿,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归咎于选择了错误的门店业态,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切实需求。”麦肯锡大中华区包装品和零售咨询业务副董事谢长安表示。国内一家位于回民聚集地的超市由于出售的全是清真食品,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04年,该超市宣布要在近20个省市至少开设50家超市。随后,这家超市开出的第二家超市由于不在回民聚集地,造成了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脱节,后来不得不改为便利店业态。
此外,在购物环境特别是服务上与外资尚有差距的国内零售企业必然会流失许多本来忠诚度就不高的消费者。记者发现,许多内资超市中,在员工用餐时间,消费者要想使用服务台边的微波炉,就必须与员工一起排队;而沃尔玛中的微波炉永远都是为顾客准备的。或许,发展现代零售业并非大家想得那样简单,也非“连锁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所能概括的。
中国上半年固定资产增速高达44.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17.9个百分点,逼近去年同期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
虽然宏观经济面临可能的“通胀”威胁,但未来十余年,中国终端消费品市场仍将处于长景气周期,零售行业作为消费品的最终总通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强势环节,这使得零售行业既能分享景气周期带来的收入增长,同时,还将汇聚产业链的主要利润。
第一部分
商业行业总体运行状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
中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与上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加快。(见图表1、2)
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6%、25.0%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3.2%,肉禽蛋类增长3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9%,日用品类增长24.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7%,家具类增长4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1.0%,化妆品类增长25.9%,金银珠宝类增长37.5%,通讯器材类增长10.9%,汽车类增长3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8%。
三、批发零售业增长平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低增速
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95亿元,同比增长15.2%,呈逐渐加速增长趋势。(见图表5、6)
上半年,批发零售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上升,尤其是4、5月份,虽然6月份比5月份相比出现下降,但仅下降了0.9个百分点,仍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5.2个百分点。(见图表7、8)
四、住宿和餐饮业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上半年,我国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5814亿元,增长18.0%,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且呈缓慢上升趋势。(见图表9、10)
与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比,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上半年增速高达44.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17.9个百分点,逼近去年同期水平。(见图表11、12)
五、城、乡居民收支增长较快
中国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2110.6元,现金支出2064元。(见图表13)
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
中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见图表14、15)
七、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
2007年1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代表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反映消费者对近期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三项指数全面下降,4月以来持续上升,至6月已高于年初水平。(见图表16、17)
(一)农村消费品零售增速继续领先城市
随着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见好。上半年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1279.4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9个月高于城市,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高,达24.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二)山区和东、西两翼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上半年,粤东4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13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各大区域之首。粤北山区5市和粤西3市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95亿元和482.07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7.2%,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9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1.76亿元,增长15.5%。
(三)批发零售业成交活跃
上半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323.39亿元,同比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3.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保持快速增长,累计实现零售额1477.82亿元,增长19.9%,增幅高于批发零售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四)住宿餐饮业持续较快增长
各种展会的相继开展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动广东省住宿餐饮市场持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3.4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批发零售业高0.8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5.2%。
(五)各主要大类商品销售畅旺
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类值统计,25个大类商品中,销售呈现增长的有21类。受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粮油类、肉禽蛋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59.2%和30.0%。零售额增长较快的商品类别有:化妆品类增长92.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6%,汽车类增长28.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8.0%,金银珠宝类增长26.5%。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销售平稳,同比分别增长17.8%、18.7%和9.2%。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增长9.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5%,日用品类增长16.1%。
三、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
2007年上半年,山东省消费市场延续2006年良好走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和增幅再创新高。实现零售总额4004.3亿元,增长17.0%,在全国各省市中,总量低于广东1140.6亿元,居第二位;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374.5亿元,增长17.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3.8亿元,增长19.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一)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优势显现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全省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1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989.0亿元,增长14.6%,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近几年的长足发展,为县级消费市场注入活力,上半年实现零售额444.5亿元,增长17.4%,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1.4%,成为区域市场中增势最为强劲的领域。
(二)住宿和餐饮业的快速成长令人瞩目
一方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住宿和餐饮业的市场需求逐步加大;另一方面,住宿和餐饮企业自身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特色的产业格局;外因和内因共同促成住宿和餐饮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表现更为突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3.8亿元,增长19.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6百分点,拉动全省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增幅稳居各行业榜首。
(三)半岛城市群引领
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省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其带动力逐步延伸到多方经济领域,对全省消费的拉动与日俱增。今年上半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36.8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0.9%,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个百分点,对总额变动的贡献率为60.8%。其中:济南524.2亿元,增长16.9%,占全省比重为13.1%;青岛567.1亿元,增长17.0%,占全省比重为14.2%;烟台384.3亿元,增长17.0%,占全省比重为9.6%;潍坊320.0亿元,增长16.9%,占全省比重为8.0%。
(四)消费热点纷呈,与消费升级相关商品强劲增长
上半年,山东全省家具类实现零售额25.0亿元,增长50.7%;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8.8亿元,增长40.2%;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6.5亿元,增长39.9%;汽车类实现零售额237.1亿元,增长32.0%。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大幅攀升。受全省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山东省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出现大幅攀升,上半年总量为185.4亿元,增幅达36.2%,为近几年同期最高。能源类商品持续走高。高需求、高价格促使能源类商品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山东省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68.2亿元,增长33.9%;煤炭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79.8%。
四、浙江消费平稳增长,市场热点发生明显变化
上半年,浙江省消费市场延续去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不断扩大,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6.2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2%,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
(一)消费市场基本情况
1.城市市场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为全省城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加之城乡交通的极大改善,使城市周边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十分方便,而且城里店多、商品丰富、选择余地大,特别是在购买大宗、贵重商品,乡村居民更青睐选择城市商场来实现其消费。这些因素使城市消费品市场的范围逐渐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上半年,全省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72.4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市场零售额占全省的66.3%,继续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
2.农村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能力也有所增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得到了稳步发展。上半年,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03.8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3.住宿餐饮业增速进一步加快。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浙江省旅游市场持续繁荣,有力地促进住宿餐饮业的发展。上半年,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2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比全省零售总额增幅高0.3个百分点,比批发和零售业零售总额增幅高0.2个百分点。
(二)消费热点的变化情况
1.吃、穿、用商品增长加快。受去年下半年粮、油、肉、禽为主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今年以来,浙江省以猪肉、禽蛋为主的食品类价格继续保持攀升的运行态势,导致食品类商品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涨幅。上半年,食品类商品增幅高达22.5%,其中,粮油类增长42.1%,肉禽蛋类增长38.4%,创下近年来涨幅新高。受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回升影响,穿、用类商品也保持较高涨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5%,日用品类增长25.9%。
2.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受新房装修、升级换代等影响,与住房相关的消费稳中有升,家具、装潢材料类配套商品热销。上半年,家具类商品增长4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增长28.4%。
3.汽车销售增长势头减缓。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今年股市、楼市等资本市场趋旺,居民购置汽车的意愿有所减缓,汽车销售增长与前几年相比回落明显,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7.6%。
4.通讯器材类商品增幅不断下降。2000年以来,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一度呈现高速发展势头,随着市场拥有量的逐步饱和,加上国产化程度提高导致销售价格不断下降,上半年通讯器材类商品仅增长4.1%。
五、1~6月安徽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4亿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9.4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6月份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3亿元,同比增长17.8%。6月份和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创近十年同期新高。市场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城乡市场趋于协调发展
1~6月份全省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3.5亿元,同比增长17%;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5亿元,同比增长15%。
(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住宿餐饮业增速进一步加快
1~6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亿元,同比增长23.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3亿元,同比增长19.5%。
(三)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大类商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6月,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类值中,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金银珠宝、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汽车、家具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等类商品继续畅销。
(四)地区间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
1~6月份,除亳州外,其余各市累计增速均在15%以上。
(五)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据监测,今年以来安徽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平稳,但商品价格上涨明显,猪肉、鸡蛋等副食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6月份,安徽省粮食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3.1%,食用油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6.2%,猪肉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97.1%,白条鸡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18.1%,鸡蛋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53.4%,蔬菜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25%,水产品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17.2%,水果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2.5%,食糖平均零售价同比下跌7.7%,食盐平均零售价同比下跌3.8%。
第三部分
关于“通胀”的看法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根据统计,7月食品、衣服、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等一篮子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5.6%,大大高于6月份的4.4%,创10年来新高。面对如此高的CPI指数,目前在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判断。
一、政府:物价结构性上涨
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第二季度11.9%的GDP增长率以及6月份高达4.4%的CPI增幅,两者均创下了最近3年来的最高纪录。但此次各部委还是普遍倾向于“淡化”通胀风险,将CPI冲高归咎于“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6月19日作出了“结构性上涨”的定性。他称,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7月1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表示,“猪肉价格波动不是由猪肉的供求引起的。”他给出了新的解释:“世界市场石油的价格已经突破了每桶75美元,达到了历史新高。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世界范围内其他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的能源、运输、原料、饲料都有所影响,引起连锁波动。”
针对CPI不断上涨背景下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撰文指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当前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上半年11.5%的增速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过去四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研究文章称,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文章还进一步指出,此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减产以及生物燃料用粮的增加,并不是在世界农业和粮食加工本身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下上涨,因此不会造成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国家发改委在7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将上半年经济形势定性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相关形势分析课题组也提醒,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再次呈现增长“偏快”的趋势,宏观经济运行再次面临由“偏快”向“全面过热”转化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也秉持同样的看法: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虽有过热趋势,但并无明显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撰文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文章指出,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尽管投资、消费比较活跃,出口增长很快,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但供给方面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增长潜力更大。文章认为,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二、央行:提出“防止价格全面上涨”预警
央行8月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达了与此前对物价上涨的乐观判断不同的看法。“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染问题。”央行在报告中发出了近年来最具冲击力的预警——“防止价格全面上涨”,也首次将本次物价上涨明确定性为“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不是猪肉供应不足单单可以解释的,通胀风险趋于上升。央行此次显著加强了对当前经济过热趋势的定性力度,强调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与经济界认为猪肉价格年底可能出现回落的观点迥然不同的是,央行明确表态,“肉价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价格”。
对于此前让政府有关部门乐观的一个依据,央行也有不同观点。政府有关部门称,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月至6月我国核心CPI仅增长了0.9%。而央行报告指出,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中国CPI中的权重约为三分之一,从历史数据看,粮食价格波动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较快变动可能包含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息,简单将其剔除,不利于准确把握通货膨胀的走势和控制通货膨胀。央行并表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三、学界热议
(一)正方:压力不大
7月9日,经济学家樊纲在上海表示,现阶段我国的通胀压力还不大。此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和以往不同。原因在于,此次通胀中没有投资高涨和消费高涨,所以,“按照至今为止的观察,看不到通胀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应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较正常,尤其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多年保持不变,适当上涨一些应属正常情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牛犁则表示,美国认为CPI增幅超过2%即是通货膨胀,日本的这一指标是1.5%,上述标准针对的是美国、日本这类成熟的经济体,而我国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的标准相对也应放得比较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目前代表生产物价的PPI与代表消费物价的CPI出现背离趋势,物价上涨的传导并不明显,因而只是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徐连仲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会扩大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他表示,目前工业消费品由于产能过剩,价格“不可能涨起来”,因而也就不会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性通胀。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目前CPI数值比较高,但更多的是一种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而非源于全社会的资源短缺,所以不必太过惊慌。“目前来看,随着夏粮的收获,粮食价格将逐步趋于稳定,肉禽蛋的价格应该也不至于一直涨下去。”他分析说,目前除商品房外,即使涨幅最大的肉禽蛋,也并未出现供不应求、全力抢购的现象,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通货膨胀。此外,张汉亚还指出,“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促使资源、人力价格的提高,所以在目前的GDP增长速度下,CPI年增长5%~10%的指数应该是正常的,这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张立群认为,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可能。首先是因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改善了,现在经济增长更多是由消费来支持的,消费需求比投资稳定性要高很多。其次,现在社会的供给也是比较好的。形成供给的一些要素条件,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这些条件都是非常好的;而企业对市场投资需求的反应比过去快得多。在供给基础非常好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价格上涨的基础。从需求结构和供给基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既不存在过热也不存在通胀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认为,总的来说,上半年经济达到百分之十一点几的增长确实有些高了,但还在正常范围。目前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反映了供给方的技术进步、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而需求方则反映了消费。因此当前经济增长并没有过热。具体来说,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回落,因此投资并不过热。而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主要是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大多数企业都抢在7月1日之前出口,因此这个增长也只是临时性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奥运等多种因素刺激下,今年中国经济的确存在升温现象,而且存在继续攀高的可能;但不能把CPI上涨当成经济过热的一个指标,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高通胀。他认为,通胀是个综合性的指数,只有物价出现持续、快速的上涨,比如持续1年,且每个月的涨幅均超过上月,才能确定出现通胀。CPI在几个月内增长较快,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通胀。
(二)反方:CPI涨幅将居高不下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唐震斌称,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表示,目前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涨幅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消费需求增长、货币环境宽松、通胀预期形成、要素价格重估四大因素,明年以后将出现趋势性上升,并推动CPI上行。“预计到明年春节前,CPI涨幅还将保持居高不下的局面。”他指出,目前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出现“轮动”趋势,未来可能通过进一步传导推动CPI上涨,从而诱发潜在的通胀危机。
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数据表明中国确实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的上涨苗头由点及面蔓延,从偶然因素导致的个别食品价格发展到全部食品,进而扩张到整体的商品价格。这一轮的物价上涨势头之猛更强过2004年的那一轮。预计未来四个月CPI将持续走高,最终增幅突破6%。
天相投顾首席分析师石磊认为,由于恶劣天气影响以及生猪供给的周期性因素,未来几个月肉禽类等产品价格增幅难以出现大幅回落,因此未来通胀可能还会保持高位。
四、海外投行分歧明显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称,受货币快速扩张和消费需求旺盛的推动,中国短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可能突破5%,中国的通胀形势已经进入“危险区域”,如果果断的货币调控措施被进一步延迟,消费价格指数和资产价格上涨可能进一步加速。在这份报告中,梁红还反驳了一些认为中国核心通胀不高、不存在严重通胀风险,因而无须实施严厉货币调控的观点。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失控,而政府对通胀的判断以及措施落后于形势。他估计CPI涨幅会在明年年中达到6.5%,如果气候不作美或石油、材料进一步涨价,甚至可能冲上8%。食品涨价是拉升CPI的最大动力,过去一年的CPI增长有70%来自食品。这个趋势不仅会继续,而且会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报告称,调高今年CPI预测为4.0%~4.5%,并认为通胀水平落在这一区间的概率为50%,高于或低于这一区间的概率各为25%。调高预测主要考虑到近期气候的异常变化和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但哈继铭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未来几年不会失控。
花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3%的通胀目标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超趋势”增长,未来三四年经济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CPI目标不应该仍限制在3%以内。以今年为例,上半年GDP增速为11.5%,则CPI上涨4.5%~5%是可以接受的。
雷曼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虽然各项指标都比较高,但中国经济没有“过热”,只能说要防止“过热”。今年上半年GDP增长比较高,主要是贸易顺差造成的。经济是否“过热”,可以从比较历史上的几次“过热”中看出来。以前几次“过热”的共同特征在于,需求拉动导致供给不足,从而造成生产资料、消费品——如交通运输、电、煤、钢材等价格上涨。而今年经济增长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瓶颈问题。不过,虽然目前说“过热”还为时过早,但如果经济继续保持这种高增长,最终还是有可能碰到瓶颈问题的,从而出现“过热”,因此现在要警惕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他并不认同过于悲观的看法——已步入通胀区间,但也不认同乐观的看法——中国只是简单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在他看来,中国已“无限接近”通胀,但目前的经济数据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第四部分
零售业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
一、消费旺盛带动零售业长期处于景气周期
未来十余年,我国终端消费品市场仍处于长景气周期,零售行业作为消费品的最终总通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强势环节,这使得零售行业既能分享景气周期带来的收入增长,同时,还将汇聚产业链的主要利润。在消费旺盛的大背景下,百货零售业以其良好的成长性会不断发生业绩上的惊喜。 百货零售行业经过不断淘汰、并购及扩张,优势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速和行业集中度呈逐年提高趋势:零售前10强的销售额在2002至2005年的平均增速分别达40.10%,销售增速随零售企业规模层级的上升而提高,这也说明规模居前的零售企业销售规模增长最快;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平均盈利指标呈改善趋势。不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相比,百货零售行业的盈利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也说明通过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行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行业业态的演进带来了商品销售渠道的专业化分工,而在消费升级大环境下,迎合消费者追求“品质、品牌和个性化”消费的百货零售行业,将获得超常规发展和超额利润。根据目前所处的消费升级各阶段特征和行业的增长特性,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内,主要零售行业的销售增速先后为:家电连锁、百货和超市,同时,以金饰品零售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百货业的销售增长有望“阶段性”领先于超市业
百货零售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大而全”的品种经营向“专而精”的品牌经营转变,“百货就是卖品牌”,百货店逐渐向追求品牌、引导时尚的方向发展。经营商品品种的调整到位,使得百货业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百货业出现阶段性高增长势头的原因主要在于:百货店根据消费群体购买力的不断提升,动态地进行品牌调整和品牌升级,因而内生性增长较高。而相对来说,超市经营主要为快速消费品,品牌升级进而带动单品价格上升效应有限,因而单店内生性增长有限,优势超市企业主要依靠网点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来获得总收入的较高增长。
百货业的高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升级的中前期,而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达到相对稳定的时期后,百货店的内生增长将逐渐减弱。而局限于优质商圈和门店的稀缺性,百货企业的扩张性较弱。因此,届时百货企业一般将出现收入和盈利不稳定的局面,这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百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由于预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未来3~5年内仍将处于快速提升的过程,因此,百货业在这一时期仍将是黄金发展期。
(二)家电连锁行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
随着城镇居民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升级换代,以及农村居民正进入家电消费的升级阶段,家电零售存在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家电零售在向连锁零售渠道集中的同时,也已开始向少数家电连锁巨头集中。随着各主要家电连锁企业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速扩张速度,资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将使家电零售市场进一步向前几大连锁企业集中,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外加百思买,家电连锁业,将进入寡头竞争时期。
(三)金饰品零售业持续高景气
以金饰品为代表的奢侈品零售业从2003年以来开始步入了高增长通道。2006年,受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婚庆的激增进一步繁荣了金饰品零售市场。2007年虽然婚庆因素影响有所减弱,但消费升级这一主导的长期利好因素仍将使得金饰品零售业保持高景气度。具有品牌优势和渠道规模优势的金饰品零售企业在收入和利润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二、国内零售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增长最快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商务部预计,今后外资将继续加快进入我国零售业的速度。事实上,发展速度只是中外零售企业差距的直接体现,竞争力的差距才是双方最核心的问题所在。
(一)竞争力差距
通常来讲,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将人、财、物等资源动态组合并加以运用和管理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上升为企业文化,主要体现为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
快速扩张能力。目前,家乐福在中国拥有98家大卖场,包括好又多101家店铺在内,沃尔玛拥有184家店铺。2006年,家乐福新开33家店,沃尔玛新开15家店,麦德龙新开6家。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11家外资零售商新开店铺数量超过100家,也超过了上年同期水平。相比,百联集团、大中电器去年店铺增长率仅为2%,深圳铜锣湾则为-36%。
营销技术能力。2006年连锁百强中,18家以国外品牌经营零售企业店铺数量增幅只有20%,不及100强平均水平,但销售规模幅增却达27%,高于100强平均水平。其中11家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外资企业共经营567家大型超市,比2005年增加102家门店。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成本控制能力。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则达到了24%,差1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财务运作能力。从内部融资能力来看,中国零售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值为1.5亿元,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均值的0.7%;利润率平均值为1.2%,较外国零售企业的3.7%低了2.5个百分点。资金周转率方面,中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流动比率的均值中国零售企业为0.93,外国零售企业1.01。中外零售企业品牌价值能力的差距更是不言自明。
此外,在人才的争夺中,中国零售企业也明显处于劣势,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优厚的待遇、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企业氛围已率先赢得求职者的青睐,这反过来将加重中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业态定位不准是主要原因所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抛开资金实力的差别,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在于国内零售企业心态比较浮躁、业态定位不准等。零售企业心态浮躁可以从普玛的倒闭、家世界卖身、铜锣湾的失败等诸多案例中找到佐证,前二者急于扩张做大、抢占网点,结果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后者还未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就急于到二三线城市输出管理、做“高级二房东”,结果导致管理能力与开店速度的脱节。凭借连锁经营做大是零售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一个城市成功的店铺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城市。例如,尽管二三线城市运营固定成本低30%,但是店内每平米销售效率也低45%。因此,在这些市场盈利比较难。假如零售商在第一线城市还无法盈利,将同样的方法照搬到其他城市也一定无法成功。不能成功的因素还包括企业对业态定位的错误选择。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大量的零售商不是依然处在亏损状态,就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他们虽然知道消费者为什么购物和购买什么,但是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购物的方式,造成销售业态同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
“很多门店亏损的原因是选址错误、规模过大、库存过高、供应链臃肿,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归咎于选择了错误的门店业态,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切实需求。”麦肯锡大中华区包装品和零售咨询业务副董事谢长安表示。国内一家位于回民聚集地的超市由于出售的全是清真食品,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04年,该超市宣布要在近20个省市至少开设50家超市。随后,这家超市开出的第二家超市由于不在回民聚集地,造成了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脱节,后来不得不改为便利店业态。
此外,在购物环境特别是服务上与外资尚有差距的国内零售企业必然会流失许多本来忠诚度就不高的消费者。记者发现,许多内资超市中,在员工用餐时间,消费者要想使用服务台边的微波炉,就必须与员工一起排队;而沃尔玛中的微波炉永远都是为顾客准备的。或许,发展现代零售业并非大家想得那样简单,也非“连锁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所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