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且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大有裨益。幼儿园教师应当从生活与教学两方面,结合幼儿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关键词:节奏感;幼儿;生活;教学;培养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假如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
  节奏感的培养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1.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节奏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集体活动中,为达到统一的目的,幼儿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尊重同伴,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如:在演奏前,乐器拿出之后,凡没有轮到的幼儿必须控制乐器不发出声音。整个演奏过程中,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音色的力度,确保演奏效果。结束时,按指挥的手势放回大腿。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能够抵抗外界的诱惑,克服各种困难,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打击乐器学习是学前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的一般特点。幼儿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表现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为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更能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节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教育价值。
  2.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幼儿遵守常规
  节奏活动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活动。由于幼儿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拿起乐器就喜欢敲敲打打,所以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比舞蹈、唱歌等其他教学活动更难组织,它需要教师帮幼儿建立必要的常规意识,而节奏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幼儿遵守常规。
  幼儿对乐器就很感兴趣,拿起乐器就敲敲摇摇,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说教作用不大,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和认识,通过自身的感受,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活动“小号手之歌”,我为幼儿准备了很多乐器,幼儿一拿到乐器就乱成一团,你敲你的我摇我的,这时教师说什么也没用,我就把这种杂乱的声音录下来,再放给幼儿听。让幼儿自己感受,“这种声音好听吗”、“你觉得怎么样”“应该怎样做”幼儿听了后说:“很吵、很乱、应该管好自己的乐器”。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常规的重要性,管好自己。在学习打击乐器时,要遵守一定的常规。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椅子下面取出或放回;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开始演奏前,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的姿势;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等
  总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发展节奏感,还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发展节奏感,还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组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呢?我认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生活中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人们生活在世上,都无法脱离音乐,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到处都是音乐,人的呼吸一强一弱,说话的抑扬顿挫,雨滴、风声、四季的交换……都是一种节奏;音乐时时与我们同在,所以,对音乐节奏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多数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或者说是节奏的本能。但这种本能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培养和提高。否则就有可能自生自灭,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地为孩子们提供节奏活动的体验,来再现这丰富多彩的节奏。
  首先我先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节奏,让幼儿通过许许多多的途径去感受各种节奏。例如:让幼儿走路、跑步、跳跃、拍手、念儿歌来感受节奏,表现他们内心的节奏感觉,与他们拥抱、有规律的拍着他们,点头、听雨声、风声、笑声、哭声、铃声,表盘上针的走动、歌声等等,都显示出了节奏无处不在。让幼儿模仿这些声音、动作,使他们感受万事万物特有的节奏,感受节奏的韵律、特点。
  其次我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节奏感。我们在活动角中准备了一些带有响声的玩教具,装沙子、石头的饮料瓶、可以敲击的筷子和一些乐器,铃鼓、碰铃、小鼓、小锣、沙锤等。在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经常播放一些欢乐、活泼节奏感强的音乐,在教室里布置了小姑娘听音乐、小猫跳舞的画面,这些经常性的画面、玩教具和音乐的刺激,能丰富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2)在教学中培养幼儿音乐节奏
  1)用语言让幼儿动口说感知节奏
  最浅显的语言让幼儿动口说感知节奏。例如:用“你好”代表2/4“老师好”代表3/4拍,“老师您好”代表4/4拍,然后先让幼儿熟练地说“你好”“老师好”“小朋友好”感知节拍的不同。
  2)组织幼儿用语言来表现节奏
  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幼儿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幼儿节奏的表现。因此,在开始时,我选了一句歌词如:我是小鸡叽叽叽叽叽,我先让幼儿任意说,用不同的方式说,好多幼儿都是雷同,于是,我来做一个示范,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出节奏
  x x x x |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我 是 小狗 汪汪 汪 汪 汪 我 是 小 狗 汪 汪 汪 汪!
  孩子们也不约而同的跟着模仿,并露出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便变换节奏,我说幼儿来打,这样,老师和幼儿在你说我拍或我说你拍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那么怎样用小音符把这些节奏演示出来并让幼儿感知呢?在教学中,我用小动物作比喻。如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即一个动物表示一拍,用一个四分音符来表示,用手拍出它的节奏就是| x |,一个小动物表示半拍,用一个八分音符来表示,两个小动物加在一起是一拍,用两个八分音符来表示,那么它的节奏要快一点,即| xx |。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幼儿不仅认识了小音符,又学会了看节奏谱打节奏。每出示一张卡片,幼儿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节奏,并能用手拍出来。我还采用“抢椅子”的游戏,让幼儿自愿组合,(每张椅子最多坐两个人),组成几组不同的节奏,通过这种形式,还可认识休止符,即椅子上没人时,就用休止符来表示。这样,又形成了许多组新节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通过自己动手,自身参加,不仅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3)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 x x x | xx xx x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 x x x | xx xx x |x x x x | x xx xx |x x xx | xx x xx ||等等。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让幼儿比较分析那些儿歌和歌曲节奏与他们学过的那些节奏型相同。这样,不仅训练了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4)重视乐器的使用,加强节奏练习
  幼儿好动,手脚总闲不住,结合这一特点,经常让他们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打击乐器,让幼儿练习使用开始先让幼儿敲打着玩,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各种不同乐器能发出不同的音响,然后,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用鼓铣锤敲打的正中、侧面和边缘,其声音各不相同。待幼儿对乐器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就鼓励、引导幼儿用乐器为他们熟悉的歌曲打节奏,也可自由创编节奏。
  总之,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节奏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音乐节奏的培养,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为了更能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节奏培养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节奏感的培养价值,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推动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课改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之大趋势。因此,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影响之大,作用特殊,举足重轻。然而,到底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一直是难点,令人望而生畏。笔者认为,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关系。  1.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研究问题。  强调学生自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学校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显得更加迫切与必要。追求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下共同关注、探索的课题。在近几年初中信息技术科教学教改中,我从三方面进行探究:第一,课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重点是把学生喜欢网络游戏这种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上来;第二,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规律,采取“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模式;第三,运用发展
期刊
摘 要:中学历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精心设疑,创造情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实施电化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和一个生机勃勃、活泼有序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起来;大脑“动”;嘴巴“动”;全方位“动”  中学历
期刊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
期刊
摘 要:要做好学校的计划生育工作,就必须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学校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身行业特点,不断加强对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做好工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将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机结合,形成上下、纵横联动的生动工作格局,切实把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工作实践之中。  关键词:学校;计划生育;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健康普查;普及知识;沟通协调  计划生育是党基
期刊
在二十一世纪初,德雷斯德纳就提出:“绘画是富有创造个性的一种艺术。”幼儿教师应坚持对幼儿绘画与创造的的探索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灵去绘画,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为了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我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绘画兴趣、建立积极情感、积累感性经验、客观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转变观念是创造的前提  幼儿教师要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
期刊
摘 要: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刚入园的幼儿抓起。幼儿年龄小,对于各种卫生习惯没有准确的概念,也没有养成良好地卫生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幼儿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策略  孩子从小的卫生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孩子的健康卫生方面的教育,眼光要放得更远些,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帮
期刊
摘 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幼儿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音乐;幼儿;快乐;情感  “乐由情起”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也是擅长抒发情感的艺术,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骼”,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当孩子们
期刊
摘 要: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学外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从语言知识体系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看,高一和初三同属基础阶段,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不是新阶段的起点,而是基础阶段的继续。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知识衔接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英语科的高考成绩。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初中、高中英语教学的差异,并探索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搞好高中英语学习。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期刊
摘 要: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这个“学”是指以学为本。在生本教育中,小组是灵魂。要做好生本教育,领会生本教育的精神,就必须要搞好小组的建设。语文生本教育的理念的精髓是“在学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探讨,在探讨中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学者,搞好小组的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生本教育的前提和基本的条件。  关键词:先学后教  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这个“学”是指以学为本。在生本教育中,小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