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教师专业属性探讨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在学科和教育的融合中,Shulman等人从教师知识角度发展了PCK和PCKg理论解析教师专业,我国学者朱旭东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属性.在解释教师专业属性上,他们的理论既具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这为我们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属性提供了新的借鉴——“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融合是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教授专业”属性.学科教学知识是化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教授专业是学习专业和学科专业在交互作用中共同支撑托起的整体,“教什么”和“如何教
【机 构】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教师专业属性探讨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在学科和教育的融合中,Shulman等人从教师知识角度发展了PCK和PCKg理论解析教师专业,我国学者朱旭东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属性.在解释教师专业属性上,他们的理论既具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这为我们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属性提供了新的借鉴——“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融合是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教授专业”属性.学科教学知识是化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教授专业是学习专业和学科专业在交互作用中共同支撑托起的整体,“教什么”和“如何教”在这两种理论中最终实现了本然一体,才是教师的专业属性.
其他文献
新高考背景下以提升自主选择能力为目标的高中生学业选择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学业选择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均暴露出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简称SCCT)是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框架,该理论采诸多经典生涯理论之长,构建起以基于学习经验的心理认知因素为关键概念,以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为生涯行为发生条件的融合性框架.关于SCCT理论的研究逐步区分“决策效能”与“学科效能”的概念,并与人格理论结合进一步探索学生的选择过程,为学业选择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理论在我国高中
20世纪之后,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观先后形成并凸显了三种样态:受西方传统经验主义哲学观影响的道德示范型质量观、受近现代技术决定论影响的技术理性型质量观和受现当代主体能动实践观影响的反思实践型质量观.在教育传统和社会变革之间,这三种样态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观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师角色、知识基础、教育教学方式、教师教育治理等重要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彼此融合和互为承继的关系.在我国,小学职前教师培养培训应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养成,凸显师范生个体的主体性伦理情怀.同时,师范院校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民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论宣扬和政府当局的全面推动下,乡村建设运动蔚然兴起.乡村师范学校被赋予培养乡村师资、普及乡村教育、实现乡村自治和改造乡村社会的责任,陶行知兴办的晓庄师范成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乡村师范、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存在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乡村师范为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了革命温床和生力军,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智慧教育立足于技术变革,正逐渐让技术从教育服务工具转变成具有一定能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主体.面对这一变化,教育需要坚持和发展自身的品格性格,形成具有独特逻辑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认知,即教育智慧.从客观来看,智慧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技术革新在教育领域的现实应用.从主观来看,教育智慧表现为主体意识觉醒下、主流价值引导下、实践生成检验下的智慧.之所以要推动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有机结合,源于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智慧的契合性与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加剧了各国人才的竞争.基于“科层制”公立基础教育体制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不足,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的“准市场化”变革.但这场变革却没能完全实现家长的择校愿望,也没能完全促成学校教育的创新与质量提升,却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新的不公平.矫正基础教育的“准市场化”,政府需要把财政资金的划拨范围限定为公立学校,各类学校选拔生源,给家长提供更加周全的择校条件,从而优化原初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摸索阶段、探求阶段、前行阶段、失序阶段、稳进阶段、挺进阶段、勇进阶段等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百年历程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深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党的教育路线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学习、融汇世界先进经验、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范型;依从教育规律、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公平和质量并行,普惠前提下追求高质量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渐进发展方略;通过制定相关幼儿教育法规促进和保障发展是
师生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与技术更迭引发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构建面临着新的现实挑战:教学空间过度曝光诱发师生隐私侵权,师生角色失位导致主体间教育功能弱化,师生信息素养错位引发认知偏差,师生情感互动缺失招致关系淡漠.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构建应关注四个方面:完善教学空间隐私风险监测与问责体系,构建以育人为本的师生角色偏差调节机制,关注指向认知改善的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创设落位情感浸润的师生智适应对话场域.
近年来,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媒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更新变化.“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改革,是在调查研究传媒行业市场需求和反思传统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OBE教育理念,即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培养学生后期编辑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自主竞争创新能力的课程建设体系.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适应传媒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对传媒人才的培养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
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受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初中教师教育反思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且乡村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在性别、教龄、职称和学历方面存在差异.提升乡村初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加强乡村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方案,提升乡村初中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