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职高教学实践中,经实践发现,“激励式阶梯教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切合职高生实际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本人在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理
任何一名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 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如下“两条原理”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1. 内部动力原理
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 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
“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名学生达到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基本作法
1. 确定分组,定好起跑线
“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目的是使每名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区分每名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双基考查成绩结合自身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 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阶梯,使A组学生“吃得饱”. 例如,“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阶梯为:①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②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③定义的拓展,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 就新授课而言,第一、二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需25至30分钟. 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 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需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名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教师可在课堂练习中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 分阶梯评估
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从而有一种成功感,快乐感. 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展题40分. 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展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 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升级的依据.
4.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 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 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 这种定期升级的教育活动,一般一期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 调级后,老师制定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我们相信,通过“激励式阶梯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理
任何一名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 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如下“两条原理”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1. 内部动力原理
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 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
“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名学生达到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二、“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基本作法
1. 确定分组,定好起跑线
“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目的是使每名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区分每名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双基考查成绩结合自身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 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阶梯,使A组学生“吃得饱”. 例如,“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阶梯为:①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②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③定义的拓展,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 就新授课而言,第一、二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需25至30分钟. 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 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需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名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教师可在课堂练习中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 分阶梯评估
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从而有一种成功感,快乐感. 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展题40分. 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展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 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升级的依据.
4.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 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 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应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 这种定期升级的教育活动,一般一期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 调级后,老师制定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我们相信,通过“激励式阶梯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