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作者就像优秀的乒乓球选手一样。乒乓球选手经常练球,但他们也花时间研究别人发球和接球;优秀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们自己写作,但他们花在阅读他人作品上的时间甚至更多,他们观察别的作家如何将字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意义。写作成绩最好的学生,不是那些每天写作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平时就把阅读当作消遣,家中有许多读物,并常写随笔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学生还没有学会像样的阅读,就不顾一切地教他们写作文,结果一定是毫无收获的。写作和说话都是一种模仿的经验,耳朵听到和眼睛看到的文字,会变成我们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如果学生没有经常读一些好的作品,是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呢?
一、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
“多读故事,能够帮助孩子实现从言语语言(非正式)到书面语言(正式)的转换,为他日后大量阅读打下基础。”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在低年级进行了以故事促阅读的探索。在每天中午10分钟“故事会”时间,就连平时有些调皮的学生也像变了个人似的,神情那样专注安静。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我引导他们自己读故事;有时,我会和学生进行“接力”同读一本书。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致。只要在教室的时间,我都会见缝插针地与学生聊一聊图书。我把每周的其中一节习作课改为读书交流课。通常,我会谈一些在自己家中受欢迎的书,比如:“我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你们要听听这本书说了些什么吗?”有时,我会问:“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最近有谁读了什么好书?”在交流课上,大家有的为故事配上了插图,有的展示读书小报,有的朗读心得,有的表演情节……师生自由畅谈,分享阅读的快乐。日积月累,学生的大脑源源不断接收故事书中的文字,像蓄水一般储存起来,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蓄水池”就开始溢出“水”来,将昕得懂的词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的词语。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入选高年级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他们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对于词语积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无私奉献”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乐于助人、救死扶伤、拾金不昧、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忘恩负义、卖国求荣……”。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词语。对于句子的积累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分句式积累,不同的旬式有不同的类别;另一方面分修辞积累,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划分不同的类别。在句式的积累中,对于部分句子做批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感悟文章的美,在阅读中受到美词佳句的熏陶。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而不脱离生活。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训练:
(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写。如教学《荔枝》,抓住“筋脉突兀”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母亲的手,体会母亲的辛勤和无私的爱。教学《林海》,抓住“兴国安邦”这个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未来的宏伟目标和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兴国安邦。
(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写一段话。课文中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好像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我引导学生仿写:“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秋天的风真柔啊,柔得让你感觉好像用手在抚摸;秋天的风真香啊,香得让你感觉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
(3)创设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我们别无去处,让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4)联系课文让学生补写。在教学中,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或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教学《荔枝》让学生补写文末未说完的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再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文的同时也进行写作地训练,课文内容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尽管写作与阅读息息相关,但是,我主张小学阶段的阅读,应该只是播种,不要急于收获。语文素养靠积累。水到自然成,到了一定程度,孩子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便会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
“多读故事,能够帮助孩子实现从言语语言(非正式)到书面语言(正式)的转换,为他日后大量阅读打下基础。”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在低年级进行了以故事促阅读的探索。在每天中午10分钟“故事会”时间,就连平时有些调皮的学生也像变了个人似的,神情那样专注安静。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我引导他们自己读故事;有时,我会和学生进行“接力”同读一本书。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致。只要在教室的时间,我都会见缝插针地与学生聊一聊图书。我把每周的其中一节习作课改为读书交流课。通常,我会谈一些在自己家中受欢迎的书,比如:“我读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你们要听听这本书说了些什么吗?”有时,我会问:“你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最近有谁读了什么好书?”在交流课上,大家有的为故事配上了插图,有的展示读书小报,有的朗读心得,有的表演情节……师生自由畅谈,分享阅读的快乐。日积月累,学生的大脑源源不断接收故事书中的文字,像蓄水一般储存起来,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蓄水池”就开始溢出“水”来,将昕得懂的词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的词语。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入选高年级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他们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对于词语积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无私奉献”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乐于助人、救死扶伤、拾金不昧、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忘恩负义、卖国求荣……”。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词语。对于句子的积累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分句式积累,不同的旬式有不同的类别;另一方面分修辞积累,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划分不同的类别。在句式的积累中,对于部分句子做批注,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感悟文章的美,在阅读中受到美词佳句的熏陶。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而不脱离生活。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训练:
(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写。如教学《荔枝》,抓住“筋脉突兀”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母亲的手,体会母亲的辛勤和无私的爱。教学《林海》,抓住“兴国安邦”这个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未来的宏伟目标和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兴国安邦。
(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写一段话。课文中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好像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我引导学生仿写:“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秋天的风真柔啊,柔得让你感觉好像用手在抚摸;秋天的风真香啊,香得让你感觉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
(3)创设语境进行改写。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创设情境想象地球被破坏,我们别无去处,让学生写一写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环境。(4)联系课文让学生补写。在教学中,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或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教学《荔枝》让学生补写文末未说完的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再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文的同时也进行写作地训练,课文内容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
尽管写作与阅读息息相关,但是,我主张小学阶段的阅读,应该只是播种,不要急于收获。语文素养靠积累。水到自然成,到了一定程度,孩子的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便会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