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有较强的目的性,跨越了文化的界限,适应不同的交际活动。功能翻译的范畴包括文章的作者和后来的翻译者,以及对文章起解释作用的译文,促进了文学翻译的多元化。功能翻译是在跨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活动,翻译工作的中心是翻译目的,调整好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范畴关系,有利于文学翻译批判多视角的形成,确保文学翻译批评处于一种动态的的可见范围内。文学翻译呈现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学翻译 批评 功能翻译
翻译批评及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始终由翻译用户、翻译活动发起人、翻译研究者等翻译行为主体实践着。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翻译批评是随着文学翻译产生而产生的。文学翻译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依据了,批评能够提高和净化文学翻译,由此可见文学翻译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我国文学评价现状过于死板,停留在基本层次的翻译评价,按照传统的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模式进行基础性的翻译评价。再者就是评价方式过于活跃,这种活跃是一种思想上的。这种过活的思想评价跨度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倾向。随着文学翻译的发展,不再停留在这两种评价现状上,但是从根本没有摆脱文学藩篱的束缚,仍然强调的是翻译者的技能和素质。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学翻译尚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批判范围仍然是翻译者和译文。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和安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文学翻译需要一种指导性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的获得除了要把握住原文和译文的转换,还要统筹协调外在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读者所养成的审美习惯,这些外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文学批判需要一定的标准,如果我们只强调直译和意译,就固于翻译的表面形式和客观内容,通过归纳的方式相互孤立,这种对立的二元立场对正确的批判形成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这种评价标准的起点是翻译主体。还包括目的语和出发语。翻译的核心是翻译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统筹协调原文作者、翻译者和现实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承认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
一、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领域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世界各国翻译家们所追随的主流翻译理论之一是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的德国,是针对文学翻译提出的一种主张,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等。《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的提出者是赖斯,提出的时间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文学作品不应停留在在原文层面上,要处理好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关翻译理论方面的最早思想产生在德国,后来文学翻译不断发展,他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功能翻译理论的学术思想的整体体现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并坚持了忠实性原则。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由来已久,而克里斯蒂娜·诺德除了对前人有所继承之外又有创新与发展,她所主张并发展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有二:功能和忠实。面对早期文学的翻译,译者只是按照单词对应意思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翻译,翻译作品只可用来阅读,真要是用在文学翻译,变丧失了内在的美感,没有体现原文作者的真实想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致使文学著传播举步维艰,影响了优异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无法实现有效的传播。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又面临两难的困境,功能翻译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功能翻译理论大胆的协调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规划要素,传统的要素翻译模式需要被打破,协调文化差异和翻译的关系。
二、尊重读者需求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被功能翻译理论所认可,翻译行为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翻译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翻译者只能以一种本国所接受的翻译方式将原文的意思重新表达出来,译文的质量有了保障,将原文作者的意思给真实的表现出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自身的提高也在相应的得到提高,充分尊重了广大的读者,让读者了解到原文的真实意思以及作者本人、作品风格、表现手法等。
三、翻译坚持忠诚原则
翻译工作的重心是尊重作者的原意,当然也需要考虑整篇文章。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需要坚持这种忠诚的原则,只是不属于对等论中的忠实,忠诚翻译是翻译目的的补充成分,避免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减少不必要的极端化行为的产生。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要坚持翻译目的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不要落下忠诚的原则,评价翻译的文章,找出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目前所处的基本动态信息,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功能翻译看重的是翻译目的,而翻译目的实现有需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存在。事实上所有的译文作品都没有经过读者的征询,因为这项工作从事起来很困难,只能从译者本身的角度出发。翻译目的论中强调翻译工作的主体是译者,出发点也是译者。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有不通过的翻译要求,翻译的最终目的取决译者,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是单单看重能否实现翻译目的,而是要重视文章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很好的协调了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否满足读者的需要,要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篇译文所表达的翻译目的。张迪的译文序言中并没有写自己的翻译目的,但是却称赞了一个人物哈代,称赞他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勇士”,在《苔丝》这部作品中,张迪说哈代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英国文学中女性美。张谷若曾经说过:“《苔丝》在刚出版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哈代的《苔丝》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影响较为深远,不仅如此,我国读者对《苔丝》这部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谷若在翻译《苔丝》这部作品时,是为了推广哈代的形象,让中国读者对哈代抱有深刻的印象及深刻的理解《苔丝》这部作品。不仅如此,哈代还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提到:“无产阶级的姑娘被资产阶级的男人所勾引”这样的老话题,有着不同一般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那么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张谷若必然要着力塑造哈代这一人物形象。吴迪的译本同样没有写译文序,但是在译本的后面却添加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诗化的小说.诗化的形象》,这篇文章对《苔丝》进行了评价。译文里吴迪对哈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文章也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并称赞哈代“世纪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苔丝还被吴迪誉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吴迪认为苔丝的形象其实就是一种诗化小说的形象,并坚定旗帜的表明苔丝身上有一种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封建礼教,抛开一些束缚,也是哈代叛逆女性形象的一种体现,是女性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迪的译本是让读者重新认识《苔丝》。既然双方都确定了译文的目的,那么我们继续来看张谷若所翻译的一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在这里,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会吸引我们,译文在表现句式上几乎和原文保持一致,但是在具体的字词使用上,中国化字词则比较普遍。译文字词能从另一侧面体现文章的章目。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比较:原文“The Maiden:phase the First;Maiden No More:phase the Second;The Rally:Phase the Third;The Consequence:phase the Fourth;The Woman Pays:phase the Fitth;The Convert:phase the Sixth; Fulfillment:phase the Seventh.”张谷若的翻译是这样的:第一期是《白璧无瑕》,第二期是《陷粘泥沼》第三期是《起鼓重整》,第四期是《兰因絮果》,第五期是《痴心女子》,第六期是《冤家路窄》第七期是《功成圆满》。吴迪的翻译是这样的:第一部是《妙龄少女》,第二部是《失身少女》,第三部是《振作精神》,第四部是《终身大事》,第五部是《女儿总是吃亏》,第六部是《皈依宗教者》第七部是《完结》;如果我们看张谷若的翻译,恐怕我们大多数认为他是在写爱情小说,似乎更能调动读者的口味。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要求,译文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与译文情景的一致性,以及现实的读者需求情况。这不能作为一部好的译文作品需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行为期望的衡量标准。张若谷的翻译很注意用词,上下采用了四字成语,单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在说失足少女被骗的事情,然而却没有将原文的意思更好的表达出来。不符合题目原文翻译要求。来分析第一、二、四六部,根据上下衔接的章节,似乎可以接受这种翻译,但是第三、五、七部则显得有些离谱。第三期的译文被翻译成立偃旗息鼓,偃旗息鼓的适用范围是军队,当然不排除可以适用到个人身上,但是这种适用多用来描述事业上失败后经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希望重整旗鼓再来一次,中文翻译往往多使用“东山再起”这样一个词语,这些词语不能用在形容失魂落魄的女子身上,未免显得有些词不达意。相比较之下吴迪翻译成“振奋精神”更为贴切。第五部The Woman Pays 所要表达的汉语意思是女人需要付出代价,联系原文中第五部分的内容:苔丝失去了贞洁,遭到Angle抛弃,因为自己所受到的侮辱,所以苔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若谷对第五部的内容翻译为“痴心女子”。不但没能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更容易误导读者,翻译成“女人总是吃亏”更符合文章的主旨思想。在第七部中对“功成圆满”的翻有点像佛教僧人得道圆满的那种感觉,显然偏离了原文的含义,加入了译者自己的思想,从客观上叙述了苔丝在和心爱的人度过了几天的快乐日子后,决然接受死亡的这样一个事实,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从“功德圆满”的字面意义上,我们很容易向佛教思想方面想,而事实上苔丝所信奉的却是基督教。单从这一点来看,张若谷的翻译不如吴迪的翻译。吴迪用“完结”二字不仅简洁,而且更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除了这些题目上的翻译外,张谷若的翻译多采用中国化的词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Our great relation will help,ee to marry a gentleman。”这句话是苔丝的弟弟对苔丝所说的一句话。张若谷将其翻译成:“咱们那个财主本家叫你嫁给一个体面人,要给你撵一门好亲。”“体面人”和“财主本家”这些都是中文中常用的典型表达方式,容易让读者认为哈代的就是这种风格,这完全不符合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而吴迪的翻译是这样的:“俺们那个了不起的本家将帮你嫁给一个高贵的绅士”这样的翻译就显得比较好。
四、结束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对翻译而言,无疑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翻译活动健康开展的监督与保障,翻译批评也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学翻译评价看重的不是翻译者是否具有高超的翻译水平,也不是翻译者采用了何种翻译技巧,看重的是翻译是否充分考虑原文作者和自己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减少这种差异,要尊重原文作者表达的真实意思和情感,这是正确衡量一部翻译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文学翻译批评发展有利于文学翻译的不断完善,在这方面,我国一直缺少这样的完善理论,文学翻译需要指导性的批评。文学翻译要协调好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文学批评的多角度、动态化。翻译功能的目的不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要重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批评的方式指导文学翻译,有助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对文学翻译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建.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宋小琴.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85):13.
[3]杨晓琳.诺德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文案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02): 33-36.
[4]吴志平.论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应用翻译[J].考试周刊, 2015,(14):22-23.
[5]刘云虹.在场与互动——试析许钧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与实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02):98-105.
【关键词】文学翻译 批评 功能翻译
翻译批评及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始终由翻译用户、翻译活动发起人、翻译研究者等翻译行为主体实践着。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翻译批评是随着文学翻译产生而产生的。文学翻译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依据了,批评能够提高和净化文学翻译,由此可见文学翻译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我国文学评价现状过于死板,停留在基本层次的翻译评价,按照传统的原文和译文对照的模式进行基础性的翻译评价。再者就是评价方式过于活跃,这种活跃是一种思想上的。这种过活的思想评价跨度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倾向。随着文学翻译的发展,不再停留在这两种评价现状上,但是从根本没有摆脱文学藩篱的束缚,仍然强调的是翻译者的技能和素质。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学翻译尚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批判范围仍然是翻译者和译文。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和安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国文学翻译需要一种指导性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的获得除了要把握住原文和译文的转换,还要统筹协调外在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读者所养成的审美习惯,这些外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文学批判需要一定的标准,如果我们只强调直译和意译,就固于翻译的表面形式和客观内容,通过归纳的方式相互孤立,这种对立的二元立场对正确的批判形成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这种评价标准的起点是翻译主体。还包括目的语和出发语。翻译的核心是翻译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统筹协调原文作者、翻译者和现实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承认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
一、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领域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世界各国翻译家们所追随的主流翻译理论之一是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的德国,是针对文学翻译提出的一种主张,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等。《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的提出者是赖斯,提出的时间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文学作品不应停留在在原文层面上,要处理好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关翻译理论方面的最早思想产生在德国,后来文学翻译不断发展,他的学生威密尔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功能翻译理论的学术思想的整体体现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并坚持了忠实性原则。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由来已久,而克里斯蒂娜·诺德除了对前人有所继承之外又有创新与发展,她所主张并发展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有二:功能和忠实。面对早期文学的翻译,译者只是按照单词对应意思的方式进行简单的翻译,翻译作品只可用来阅读,真要是用在文学翻译,变丧失了内在的美感,没有体现原文作者的真实想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致使文学著传播举步维艰,影响了优异的文学作品的传播,无法实现有效的传播。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又面临两难的困境,功能翻译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功能翻译理论大胆的协调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规划要素,传统的要素翻译模式需要被打破,协调文化差异和翻译的关系。
二、尊重读者需求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被功能翻译理论所认可,翻译行为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翻译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翻译目的。翻译者只能以一种本国所接受的翻译方式将原文的意思重新表达出来,译文的质量有了保障,将原文作者的意思给真实的表现出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自身的提高也在相应的得到提高,充分尊重了广大的读者,让读者了解到原文的真实意思以及作者本人、作品风格、表现手法等。
三、翻译坚持忠诚原则
翻译工作的重心是尊重作者的原意,当然也需要考虑整篇文章。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需要坚持这种忠诚的原则,只是不属于对等论中的忠实,忠诚翻译是翻译目的的补充成分,避免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减少不必要的极端化行为的产生。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要坚持翻译目的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不要落下忠诚的原则,评价翻译的文章,找出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目前所处的基本动态信息,进行有效的协调,统一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功能翻译看重的是翻译目的,而翻译目的实现有需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存在。事实上所有的译文作品都没有经过读者的征询,因为这项工作从事起来很困难,只能从译者本身的角度出发。翻译目的论中强调翻译工作的主体是译者,出发点也是译者。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有不通过的翻译要求,翻译的最终目的取决译者,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是单单看重能否实现翻译目的,而是要重视文章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很好的协调了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否满足读者的需要,要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篇译文所表达的翻译目的。张迪的译文序言中并没有写自己的翻译目的,但是却称赞了一个人物哈代,称赞他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勇士”,在《苔丝》这部作品中,张迪说哈代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英国文学中女性美。张谷若曾经说过:“《苔丝》在刚出版的时候并不受到欢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哈代的《苔丝》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影响较为深远,不仅如此,我国读者对《苔丝》这部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谷若在翻译《苔丝》这部作品时,是为了推广哈代的形象,让中国读者对哈代抱有深刻的印象及深刻的理解《苔丝》这部作品。不仅如此,哈代还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提到:“无产阶级的姑娘被资产阶级的男人所勾引”这样的老话题,有着不同一般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那么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张谷若必然要着力塑造哈代这一人物形象。吴迪的译本同样没有写译文序,但是在译本的后面却添加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诗化的小说.诗化的形象》,这篇文章对《苔丝》进行了评价。译文里吴迪对哈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文章也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并称赞哈代“世纪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苔丝还被吴迪誉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吴迪认为苔丝的形象其实就是一种诗化小说的形象,并坚定旗帜的表明苔丝身上有一种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封建礼教,抛开一些束缚,也是哈代叛逆女性形象的一种体现,是女性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迪的译本是让读者重新认识《苔丝》。既然双方都确定了译文的目的,那么我们继续来看张谷若所翻译的一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在这里,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会吸引我们,译文在表现句式上几乎和原文保持一致,但是在具体的字词使用上,中国化字词则比较普遍。译文字词能从另一侧面体现文章的章目。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比较:原文“The Maiden:phase the First;Maiden No More:phase the Second;The Rally:Phase the Third;The Consequence:phase the Fourth;The Woman Pays:phase the Fitth;The Convert:phase the Sixth; Fulfillment:phase the Seventh.”张谷若的翻译是这样的:第一期是《白璧无瑕》,第二期是《陷粘泥沼》第三期是《起鼓重整》,第四期是《兰因絮果》,第五期是《痴心女子》,第六期是《冤家路窄》第七期是《功成圆满》。吴迪的翻译是这样的:第一部是《妙龄少女》,第二部是《失身少女》,第三部是《振作精神》,第四部是《终身大事》,第五部是《女儿总是吃亏》,第六部是《皈依宗教者》第七部是《完结》;如果我们看张谷若的翻译,恐怕我们大多数认为他是在写爱情小说,似乎更能调动读者的口味。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要求,译文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与译文情景的一致性,以及现实的读者需求情况。这不能作为一部好的译文作品需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行为期望的衡量标准。张若谷的翻译很注意用词,上下采用了四字成语,单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在说失足少女被骗的事情,然而却没有将原文的意思更好的表达出来。不符合题目原文翻译要求。来分析第一、二、四六部,根据上下衔接的章节,似乎可以接受这种翻译,但是第三、五、七部则显得有些离谱。第三期的译文被翻译成立偃旗息鼓,偃旗息鼓的适用范围是军队,当然不排除可以适用到个人身上,但是这种适用多用来描述事业上失败后经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希望重整旗鼓再来一次,中文翻译往往多使用“东山再起”这样一个词语,这些词语不能用在形容失魂落魄的女子身上,未免显得有些词不达意。相比较之下吴迪翻译成“振奋精神”更为贴切。第五部The Woman Pays 所要表达的汉语意思是女人需要付出代价,联系原文中第五部分的内容:苔丝失去了贞洁,遭到Angle抛弃,因为自己所受到的侮辱,所以苔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若谷对第五部的内容翻译为“痴心女子”。不但没能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更容易误导读者,翻译成“女人总是吃亏”更符合文章的主旨思想。在第七部中对“功成圆满”的翻有点像佛教僧人得道圆满的那种感觉,显然偏离了原文的含义,加入了译者自己的思想,从客观上叙述了苔丝在和心爱的人度过了几天的快乐日子后,决然接受死亡的这样一个事实,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从“功德圆满”的字面意义上,我们很容易向佛教思想方面想,而事实上苔丝所信奉的却是基督教。单从这一点来看,张若谷的翻译不如吴迪的翻译。吴迪用“完结”二字不仅简洁,而且更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除了这些题目上的翻译外,张谷若的翻译多采用中国化的词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Our great relation will help,ee to marry a gentleman。”这句话是苔丝的弟弟对苔丝所说的一句话。张若谷将其翻译成:“咱们那个财主本家叫你嫁给一个体面人,要给你撵一门好亲。”“体面人”和“财主本家”这些都是中文中常用的典型表达方式,容易让读者认为哈代的就是这种风格,这完全不符合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而吴迪的翻译是这样的:“俺们那个了不起的本家将帮你嫁给一个高贵的绅士”这样的翻译就显得比较好。
四、结束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对翻译而言,无疑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翻译活动健康开展的监督与保障,翻译批评也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学翻译评价看重的不是翻译者是否具有高超的翻译水平,也不是翻译者采用了何种翻译技巧,看重的是翻译是否充分考虑原文作者和自己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减少这种差异,要尊重原文作者表达的真实意思和情感,这是正确衡量一部翻译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文学翻译批评发展有利于文学翻译的不断完善,在这方面,我国一直缺少这样的完善理论,文学翻译需要指导性的批评。文学翻译要协调好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文学批评的多角度、动态化。翻译功能的目的不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要重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批评的方式指导文学翻译,有助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对文学翻译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建.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宋小琴.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85):13.
[3]杨晓琳.诺德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文案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02): 33-36.
[4]吴志平.论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应用翻译[J].考试周刊, 2015,(14):22-23.
[5]刘云虹.在场与互动——试析许钧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与实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02):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