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欲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0110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以为,表达欲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像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有的是讲话的平台和机会,早已讲够了、讲腻了,哪里还有什么“表达欲”?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妈才有强烈的表达欲,所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一句话、一件事,总是翻来覆去,唠唠叨叨个不停;还有那些忍气吞声的下人、投诉无门的庶人,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心里有满腹的冤屈和苦闷,总想找个地方诉说。
  俄国有一位大文学家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马车夫,平时没有说话的机会,也没有人给他说话的机会,他和他的马儿一样,只能供人驱使,谁有工夫听他唠唠叨叨?天长日久,憋了一肚子话的他无处“表达”,只能向他的马儿倾诉。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表达话语的时机、场合和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比如遍布城乡之间的娱乐场所、聊天室、话吧,就是专门供人“表达”的地方。还有上网聊天、博客等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表达欲望。
  走上官场以后,参加的各种会议多了,听到的各类讲话多了,方才发现,原来这些为官者们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尽管他们占有得天独厚的表达平台和相当充分的表达机会。但是他们还嫌不足,表达的欲望不仅没有丝毫节制,反而与日俱增!所谓“文山会海”就是这么形成的。一个小时的会,开成二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补充一点”或“强调几句”,结果变成几点、几十句、几百句;吃饭时间早己过了,主讲者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而且愈讲愈来劲,愈讲愈兴奋。我常感不解和纳闷:他们哪来那么多的话呢?他们每天没完没了地讲个不休,为什么就不感到疲惫和厌烦呢?
  再看看、听听这些“表达欲”,究竟“表达”些什么?大抵上又是大话、空话、套话、废话,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而又水分太多,又臭又长,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没有新鲜活泼的生动语言,更没有什么新意深意,所以讲起来很难吸引人、打动人,而听的人又不能不听,不敢不听,只好睁着两只眼睛硬着头皮听下去。如果领导在台上“表达”,那个听者在台下“打盹”,对领导的“表达”不屑一顾,那又面临被“解职”的危险。
  试析为官者的“表达欲”,想来成因有三:一是炫耀。把功夫花在嘴皮上,把“表达”当作“本领”,以为“会说”就是“水平”,“能说”就是“能干”。实质上是“耍贫嘴”、“侃大山”,老百姓并不欣赏这一套。二是取宠。事情未干先“表达”,大喊大叫,虚张声势;做出一点成绩就大力“表达”,甚至把三分成绩“表达”成七分、十分。言不由衷,哗众取宠。三是伪装。以“表达”虚拟自己,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以博得上下信任和好感。殊不知,伪装是不能长久的,会说的不如会干的。
  一般说来,普普通通人、平平凡凡人的表达欲,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无伤大雅;或是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肚里有话、心里有气,总要找个地方宣泄。而为官者的“表达欲”则不同,他们拥有相当大的表达权利和空间,他们可以天天说、年年说、大会说、小会说,说了就要管用,说了就要负责。说好了,与事有补,与民有益;说糟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老百姓是要跟着受苦受累、遭灾遭殃的。所以,奉劝一切患有“表达欲”的为官者,要少一点“表达欲”,多一点“埋头苦干欲”。即使需要“表達”、必须“表达”的,也要少说废话,简明扼要,入人耳心,力求实效。
其他文献
汪曾祺先生以小说、散文名于世,写诗,于他只能算偶一为之。新时期到来后,他于花甲之年重出文坛,以《受戒》、《大淖记事》等经典之作迅速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并很快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的独具异禀的地位,但单独发表诗歌的情况屈指可数,其诗作所产生的影响似也不及他的小说、散文那样深入人心。正因如此,1993年9月,我在与江苏文艺出版社商定编辑出版《汪曾祺文集》时,金实秋就曾颇有远见地建议在
期刊
八个弟弟相继辍学,照顾高位截肢的哥哥。为了报答弟弟,哥哥汲取百家武术之长。创编了上乘武功。  弟弟学会了哥哥创编的武功,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金奖。 这事看似神话,却真实发生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截肢创编武术    1946年5月13日,韩志超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武术世家,其父是通臂劈挂大师韩俊元。  韩志超为长子,他在兄弟9人中武艺最精,14岁时考入沧州评剧团。做了一名武生演员。1963
期刊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本刊编委、新锐青年文学评论家张宗刚博士担任该中心主任,中心主要成员包括马永波、黄梵、江雪、张叔宁等。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多年来一直秉持“艺以赋质,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目前。该校拥有一批重要的诗歌创作和研究人员,如著名评论家、诗人张宗刚博士,著名诗人、翻译
期刊
人总是不想死的。  死是可怕而恐怖的。死,这是一个永远黑暗的深渊。死,这是一个毫无知觉冰冷的世界。人死了还能剩下什么?人死如灯灭,一切归于零。不过,也有例外。也有人视死如归,没有痛苦,没有留恋。没有遗憾。面对死亡会放声歌唱,面对死亡会威武不屈,面对死亡会冷眼蔑视,面对死亡会平静坦然。也有人活得生不能死不能,生不如死。举步艰难,半死不活,一念之下,寻了短见,命归黄泉。还有人英雄一世,雄才天下,人类精
期刊
在中华民族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情诗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即以爱情诗《关雎》作为首篇,彰显编选者对于爱情诗的重视。《诗经》“大序”云:“发乎情,民之性也。”“情”,作为“人性”的重要内涵,体现着人的心灵变化,联系着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自古而今,爱情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诗则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真实反映。试看《诗经·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
期刊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著名江苏籍作家汪曾祺于北京逝世,仿佛只是前几天的事,其实已距今十二年矣。为了写关于他的一本书,重读了他十二年前临去世前那半年的作品,我越读分外神伤,愈看感触尤深。1997年1月至5月的一百多天里,汪曾祺以七十七岁的体弱多病之躯,竟然还为我们留下了四五篇小说,十余篇散文,十余首诗联和数十帧书画……一次次“人间送小温”,展现了他生命最后的精彩和辉煌。    最后的
期刊
回首军旅生涯,正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中,我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的军人。我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一路走来,既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祖国的日益强盛。更体会到了个人的命运总是与祖国紧密相连。每当我回忆起军旅生涯中的七次遇险,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前四次遇险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血与火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开了胜利之花与和平之花。之后的三次遇险
期刊
“牛首幽幽曲径腾,漫山桃花伴春萌,嫩黄雏蕊飞千树,浓淡远芳香半城。”走进位于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区,就会让人顿生这种景色如诗如画的感觉。看着这碧天如洗、河渠清流、鸟语花香、人居优美的一派融和景象。但谁曾想到,有一群人一直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与群众人居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早出晚归的奔走在烟幕尘埃、废水污渠、嘈杂喧嚣,甚至辐射区域之中呢?他们就是雨花环保人,一群立志于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实事办实,把维
期刊
曹植赋云:“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静思赋》)南朝陈徐陵诗:“倡人歌吹罢,对镜览红颜。”(《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其中的“红颜”二字都指美丽女子的容颜,后来逐渐成为美女的代称。  “红颜祸水”论在我们这个国度由来已久,多少朝代的灭亡,无论什么原因,最后往往都要追究到“红颜”头上。白居易讽谕诗《李夫人》中有两句:“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在
期刊
余华在沉寂多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兄弟》,引起不小的轰动。对于《兄弟》,余华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我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了。我们不要说过去的故事。就是现在。我看见芙蓉姐姐这样的人已经有出场费了,国学美女也应运而生了,号称要勾引孔子以发扬国学!这种理论不说已经广受欢迎,起码已经在传播上获得了胜利。我见过太多的做生意的老板。跟各种各样的人交过朋友。清华经济学院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