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文章从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顺逆说、转换说、辩论说等)、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灵活性、联系对比提高解题准确率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数学 解题目的 思考习惯 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针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题型;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能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某电脑公司2001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00+200(1+x)+200(1+ x)2”,让学生明白算式的意义。
2.转换说。对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A与B的比是3∶5”,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1)B与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等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有外观、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球 15个。其中只有红、白两种颜色,摸到红球的概率为1/3,求红球的个数。”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白球有多少个?红球与白球的概率之和是多少?等等。这样,可以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例如“选用适当方法解方程:X2-2X-99=0”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解法一般集中配方法和公式法上,其实还有第三种更简单的方法,即因式分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灵活的思维。
3.一题多变。对于中学生来说,学过的知识点,可以变换不同的题型,如配方法,在解方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证明方程有什么样根的类型题中同样用到。如“证明:无论m取何值方程(x-1)(x-2)=m2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还可以判断一个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如:试用配方法说明无论X取何值,代数式2x2-x+1的值总不小于7/8 ,等等。要想把知识熟练应用,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千万别把自己与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概念与公式。“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成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2.联系正误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3.联系题型对比。初中数学题型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已知扇形的面积为12 ,圆心角为120,求扇形的半径。”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120 r÷180=1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幅线段图(或实物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參考文献:
[1]李淑文.中学数学的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313.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关键词】 数学 解题目的 思考习惯 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针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题型;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发展思维、提高智力,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
下面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能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某电脑公司2001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00+200(1+x)+200(1+ x)2”,让学生明白算式的意义。
2.转换说。对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A与B的比是3∶5”,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1)B与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等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
二、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有外观、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球 15个。其中只有红、白两种颜色,摸到红球的概率为1/3,求红球的个数。”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摸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白球有多少个?红球与白球的概率之和是多少?等等。这样,可以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解。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例如“选用适当方法解方程:X2-2X-99=0”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解法一般集中配方法和公式法上,其实还有第三种更简单的方法,即因式分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灵活的思维。
3.一题多变。对于中学生来说,学过的知识点,可以变换不同的题型,如配方法,在解方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证明方程有什么样根的类型题中同样用到。如“证明:无论m取何值方程(x-1)(x-2)=m2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还可以判断一个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如:试用配方法说明无论X取何值,代数式2x2-x+1的值总不小于7/8 ,等等。要想把知识熟练应用,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三、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千万别把自己与学生都死死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概念与公式。“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成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2.联系正误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解题的错误,往往错在认识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肤浅上,用给出正确答案(或算式)和错误答案(或算式)的对比,如正误分析对比、正误解法对比等,都有利于加强学生辩证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通常的选择题就是很好的训练形式。
3.联系题型对比。初中数学题型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已知扇形的面积为12 ,圆心角为120,求扇形的半径。”除用这种“应用题”的形式描述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算式120 r÷180=12来描述,也可以用一幅线段图(或实物图)来描述。根据这种知识内在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各种描述的形式,联系起来,进行训练,达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汇贯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
參考文献:
[1]李淑文.中学数学的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313.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