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渝的山川景色壮美秀丽而又雄奇险峻,巫山、夔州、忠州、渝州等地构成了一道道风景独特的山水屏障,是古代文人入蜀、出蜀的必经路线,沿着这条黄金水道,留下了许多优秀篇章。本文主要分析古代作家对巫山、巫峡、夔州等巴东地区以及巴渝其他地区的艺术表现,通过作品中对巴渝风貌的描摹来感受自然地理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关键词:巴渝;文化;地理;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8-01
巴渝文学源远流长,是“巴蜀”、“巴楚”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厚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山川风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故本文陋陈己见,分析古代作家对巴渝巫山、夔州、忠州、渝州等地区的艺术表现,感受文化地理的魅力。
一、古代作家笔下的巫山形象
在巴渝所有的奇山异水当中,巫山可谓是文人墨客们描绘得最多的景象了。由于其天然的地理风貌,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战国时期更有屈原和宋玉对于巫山地区的浪漫描写。宋玉的《高唐赋》是巫山清幽秀丽而又雄浑凶险的自然山水景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巫山的气势恢。
由于巫山是中国著名暴雨区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区,故在长期风雨侵蚀和河川切割之下,形成了气势峥嵘、姿态万千的座座奇峰秀峦,这一地理形态无疑是作者灵感的来源和载体。除了对山川及其周围水势等整体风貌进行描摹之外,作者还对巫山高、险的特征进行了生动刻画,让人有身临其境而畏其险峻之感。
写巫山之云最著名的诗句是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曾与白居易、白行简一道游览三峡,对巫山的云雨有切身体会,他深深感觉到别处的云都不如巫山之云的变幻多姿、气象万千,于是借这样的一个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于心上人的深深爱恋,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成为古典爱情诗的名篇。此外还有卢照邻、李白、张问陶等人表现巫山之高峻、巫峡之险秀的诗句,他们因巫峡变幻莫测的云姿雾态而想象力大展,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相合。
二、竹枝词中体现的巴渝文化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云:“《竹枝》本出于巴渝”,清人万树在《词律》中也曾说:“《竹枝》:唐教坊曲名,本出巴渝”,可知竹枝词为巴渝地区土生土长的文学奇葩,亦称其为“巴渝曲”、“巴渝辞”,由其观照巴渝地理文化最为贴切不过。
古代巴渝地区属于蛮荒边塞之地,山高坡陡,道路险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重峦叠嶂、崎岖不平、耕地匮乏等地理因素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的艰难,巴渝人民由苦生忧,忧难生怨,便将身心所承受的挣扎与痛苦发酵为歌唱,喊出生活劳作的艰辛,吐露世事的不平,也倾诉爱情的追求和失落;此外,巴渝一地,自古就巫风盛行,巫觋在领受神的意旨或将下界意图传达给神的时候,都要经过一定的巫术仪式,这便要有歌、舞、乐等的配合,于是,一种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娱乐形式——竹枝歌舞与竹枝词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唐代以后,巴渝地区成为官员的贬谪之地,再加上另外一些文人因流寓或因旅次而途经巴渝,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三峡民间竹枝歌舞,于是他们开始借鉴和仿作,使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转化和升华。著名作家如刘禹锡、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贺铸等,都参与了竹枝词创作,他们除了单纯描写景物之外,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临摹秀丽山水,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竹枝词》既是巴楚文化诗歌的一尊活化石,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后的辉煌乐章。
三、杜甫对夔州的艺术表现
在巴渝留下诗篇最多的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唐大历元年春,五十五岁的杜甫流落到三峡。这次贬谪可以说是成就了巴渝地区的古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巴渝总体文学的价值,也成就了杜甫的创作高峰,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生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481首诗,占其存诗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诗作充分地记录、描述、咏赞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
夔州属亚热带暖湿东南季风气候,在海拔600 米以下的长江河谷两岸及其阶地,夏季毒热,冬季寒冷,雨量充沛,雾日多,昼夜温差大。杜甫是北方人,其旅历虽广,但基本未出华北和西北地区,故辗转到阴雨不断、云雾难开的盆地之中难免不适,再加上穷愁潦倒的艰难处境,以至于产生“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更题》)的感伤与忧虑。
受气候影响,夔州四季花果不断,杜甫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夔州水果的诗篇,如《寒雨朝行视园树》、《树间》、《园》等。此外,他还有不少反映夔州飞禽走兽的诗作,而最引人注目的关于虎豹的记述,如《夜归》、《晚晴》等,还有大量描述夔州森林植被、果蔬花草、飞禽走兽的诗篇,均是当时夔州自然生态的真实写照。
四、诗人对渝州、忠州等巴渝其他地区的艺术表现
古代作家在巴渝多是对巫山、夔州等巴东三峡地区的临摹创作,而写道忠州、渝州等巴渝其他地区的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名篇,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红烛津事夜见君,繁弦急管雨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唯有猿声满水云”(唐·司空曙《发渝州却寄韦判官》),“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宋·苏轼《渝州寄王道矩》)等。后来苏轼途经忠州时,念及当年在此勤政爱民、宽刑减税的白居易,亦在忠州写下了数首诗章。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蜀途中也有“小楼高下依盘石,弱缆西东战急流”等诗句表现了南宋时恭州,即今重庆城的风貌。
在多民族、多地域文化有机共生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巴渝文化不仅以其鲜明的个性风姿进一步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而且一度以自己的辉煌成就引领中华文化之风骚。大自然创造了巴渝秀丽山水,文人墨客创造了巴渝灿烂文学,自然地理与人文艺术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才共同造就了巴渝的无穷魅力。巴渝的气韵风采如一本翻不尽、看不完的诗意画卷,作家们在这里感受奇山异水的旖旎,品味巴渝文化的丰富醇厚,巴渝独特的文化地理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也是他们让巴渝文明历久弥香,愈发多彩动人。
参考文献:
[1]朱燕.从竹枝词看巴蜀地域特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
[2]林永仁,来层林.巴楚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3]汪长星.三峡文化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51
[4]李江.夔州自然生态古今谈——读杜甫夔州诗一得[A].杜甫夔州诗研究文集[C].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蒋静(1994-),女,汉族,重庆,本科,西华师范大学。
关键词:巴渝;文化;地理;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8-01
巴渝文学源远流长,是“巴蜀”、“巴楚”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厚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山川风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故本文陋陈己见,分析古代作家对巴渝巫山、夔州、忠州、渝州等地区的艺术表现,感受文化地理的魅力。
一、古代作家笔下的巫山形象
在巴渝所有的奇山异水当中,巫山可谓是文人墨客们描绘得最多的景象了。由于其天然的地理风貌,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战国时期更有屈原和宋玉对于巫山地区的浪漫描写。宋玉的《高唐赋》是巫山清幽秀丽而又雄浑凶险的自然山水景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巫山的气势恢。
由于巫山是中国著名暴雨区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区,故在长期风雨侵蚀和河川切割之下,形成了气势峥嵘、姿态万千的座座奇峰秀峦,这一地理形态无疑是作者灵感的来源和载体。除了对山川及其周围水势等整体风貌进行描摹之外,作者还对巫山高、险的特征进行了生动刻画,让人有身临其境而畏其险峻之感。
写巫山之云最著名的诗句是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曾与白居易、白行简一道游览三峡,对巫山的云雨有切身体会,他深深感觉到别处的云都不如巫山之云的变幻多姿、气象万千,于是借这样的一个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于心上人的深深爱恋,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成为古典爱情诗的名篇。此外还有卢照邻、李白、张问陶等人表现巫山之高峻、巫峡之险秀的诗句,他们因巫峡变幻莫测的云姿雾态而想象力大展,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相合。
二、竹枝词中体现的巴渝文化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云:“《竹枝》本出于巴渝”,清人万树在《词律》中也曾说:“《竹枝》:唐教坊曲名,本出巴渝”,可知竹枝词为巴渝地区土生土长的文学奇葩,亦称其为“巴渝曲”、“巴渝辞”,由其观照巴渝地理文化最为贴切不过。
古代巴渝地区属于蛮荒边塞之地,山高坡陡,道路险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重峦叠嶂、崎岖不平、耕地匮乏等地理因素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的艰难,巴渝人民由苦生忧,忧难生怨,便将身心所承受的挣扎与痛苦发酵为歌唱,喊出生活劳作的艰辛,吐露世事的不平,也倾诉爱情的追求和失落;此外,巴渝一地,自古就巫风盛行,巫觋在领受神的意旨或将下界意图传达给神的时候,都要经过一定的巫术仪式,这便要有歌、舞、乐等的配合,于是,一种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娱乐形式——竹枝歌舞与竹枝词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唐代以后,巴渝地区成为官员的贬谪之地,再加上另外一些文人因流寓或因旅次而途经巴渝,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三峡民间竹枝歌舞,于是他们开始借鉴和仿作,使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转化和升华。著名作家如刘禹锡、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贺铸等,都参与了竹枝词创作,他们除了单纯描写景物之外,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临摹秀丽山水,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竹枝词》既是巴楚文化诗歌的一尊活化石,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后的辉煌乐章。
三、杜甫对夔州的艺术表现
在巴渝留下诗篇最多的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唐大历元年春,五十五岁的杜甫流落到三峡。这次贬谪可以说是成就了巴渝地区的古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巴渝总体文学的价值,也成就了杜甫的创作高峰,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生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481首诗,占其存诗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诗作充分地记录、描述、咏赞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
夔州属亚热带暖湿东南季风气候,在海拔600 米以下的长江河谷两岸及其阶地,夏季毒热,冬季寒冷,雨量充沛,雾日多,昼夜温差大。杜甫是北方人,其旅历虽广,但基本未出华北和西北地区,故辗转到阴雨不断、云雾难开的盆地之中难免不适,再加上穷愁潦倒的艰难处境,以至于产生“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更题》)的感伤与忧虑。
受气候影响,夔州四季花果不断,杜甫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夔州水果的诗篇,如《寒雨朝行视园树》、《树间》、《园》等。此外,他还有不少反映夔州飞禽走兽的诗作,而最引人注目的关于虎豹的记述,如《夜归》、《晚晴》等,还有大量描述夔州森林植被、果蔬花草、飞禽走兽的诗篇,均是当时夔州自然生态的真实写照。
四、诗人对渝州、忠州等巴渝其他地区的艺术表现
古代作家在巴渝多是对巫山、夔州等巴东三峡地区的临摹创作,而写道忠州、渝州等巴渝其他地区的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名篇,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红烛津事夜见君,繁弦急管雨纷纷。平明分手空江转,唯有猿声满水云”(唐·司空曙《发渝州却寄韦判官》),“曾闻五月到渝州,水拍长亭砌下流。惟有梦魂长缭绕,共论唐史更绸缪”(宋·苏轼《渝州寄王道矩》)等。后来苏轼途经忠州时,念及当年在此勤政爱民、宽刑减税的白居易,亦在忠州写下了数首诗章。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蜀途中也有“小楼高下依盘石,弱缆西东战急流”等诗句表现了南宋时恭州,即今重庆城的风貌。
在多民族、多地域文化有机共生的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巴渝文化不仅以其鲜明的个性风姿进一步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而且一度以自己的辉煌成就引领中华文化之风骚。大自然创造了巴渝秀丽山水,文人墨客创造了巴渝灿烂文学,自然地理与人文艺术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才共同造就了巴渝的无穷魅力。巴渝的气韵风采如一本翻不尽、看不完的诗意画卷,作家们在这里感受奇山异水的旖旎,品味巴渝文化的丰富醇厚,巴渝独特的文化地理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也是他们让巴渝文明历久弥香,愈发多彩动人。
参考文献:
[1]朱燕.从竹枝词看巴蜀地域特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
[2]林永仁,来层林.巴楚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3]汪长星.三峡文化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151
[4]李江.夔州自然生态古今谈——读杜甫夔州诗一得[A].杜甫夔州诗研究文集[C].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蒋静(1994-),女,汉族,重庆,本科,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