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基于此,回归儿童的生活情境,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要做到:情境导入 生活化,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主体推进多元化,以儿童现场 感受引入,使其深入质疑获得思维启示,自己发现问题辨析;活动设计个性化,从而使儿童的情境 体验更直观、具体、多样。
【关键词】自主体验 同课异构 主体地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体现品德 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 验与道德体验。”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做 到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但仍存在拘泥于教材 内容,不够照顾儿童体验感受等情况。现就以统编版道 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两节同课异构课 为例,比较分析。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例一]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他叫 聪聪。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你们愿意帮帮 他吗?
生:愿意!
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 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 ”恰好老师经过 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 ”聪聪记住了。上 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一不 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已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 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聪聪有些糊涂了, 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
[课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课前我们先来玩 一个照镜子的游戏(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师:好,同学们我们要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安静下 来,仔细听(再次播放音乐),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感 觉如何?
生:我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感觉很舒服。
师(过渡):其实啊,这个音乐在刚才同学们做游戏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播放了,那个时候你们听清楚了吗? 为什么呢?
师:你看有点儿吵就会让我们错过这么优美的音乐,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像这样有点儿吵的声音经常可以 听到。
1.符合认知规律
课例一和课例二都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 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 明”而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侧重点不同,课例一 侧重于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而课例二侧重于结合 生活中的反面事例引导学生。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能力 有限,对于该怎样在公共场所做到“不吵闹”,没有明确 概念。他们需要教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在脑海中 自我建构体系。建议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情境设置 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体现循序渐进
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 在情境导入时要尽可能生活化一些,使学生易于接受。 课例二中教师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忽略了美妙音乐; 再请学生保持安静,感受音乐美妙。一动一静对比强烈, 一步一步地自然使学生接受了 “不吵闹”的观念,体现了 循序渐进原则。
3.贴近生活实际
相较而言,课例二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回归真实 发生的课堂生活情境,就地取材,通过游戏活动的前后对 比,自然而巧妙地使学生注意到噪音的危害。不着一丝 痕迹,不教胜教。而课例一则略显刻意,虽说也是设计了 一个同龄孩子聪聪的事例,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不一定 会遇到类似情况,感受不深。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 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主题推进多元化
[课例一
【关键词】自主体验 同课异构 主体地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体现品德 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 验与道德体验。”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做 到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但仍存在拘泥于教材 内容,不够照顾儿童体验感受等情况。现就以统编版道 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两节同课异构课 为例,比较分析。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
[课例一]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小朋友,他叫 聪聪。他最近遇到了点问题,特别苦恼。你们愿意帮帮 他吗?
生:愿意!
师:有一天,聪聪在走廊里遇到了他的同学,于是聪 聪就大声地喊:“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 ”恰好老师经过 这里,老师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 ”聪聪记住了。上 课了,老师叫聪聪回答问题,聪聪想起了老师的话一不 要大声说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已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老 师的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聪聪有些糊涂了, 到底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谁来告诉他?
[课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课前我们先来玩 一个照镜子的游戏(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师:好,同学们我们要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安静下 来,仔细听(再次播放音乐),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感 觉如何?
生:我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感觉很舒服。
师(过渡):其实啊,这个音乐在刚才同学们做游戏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播放了,那个时候你们听清楚了吗? 为什么呢?
师:你看有点儿吵就会让我们错过这么优美的音乐,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像这样有点儿吵的声音经常可以 听到。
1.符合认知规律
课例一和课例二都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 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 明”而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侧重点不同,课例一 侧重于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而课例二侧重于结合 生活中的反面事例引导学生。低年级的小学生认知能力 有限,对于该怎样在公共场所做到“不吵闹”,没有明确 概念。他们需要教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在脑海中 自我建构体系。建议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情境设置 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体现循序渐进
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 在情境导入时要尽可能生活化一些,使学生易于接受。 课例二中教师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忽略了美妙音乐; 再请学生保持安静,感受音乐美妙。一动一静对比强烈, 一步一步地自然使学生接受了 “不吵闹”的观念,体现了 循序渐进原则。
3.贴近生活实际
相较而言,课例二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回归真实 发生的课堂生活情境,就地取材,通过游戏活动的前后对 比,自然而巧妙地使学生注意到噪音的危害。不着一丝 痕迹,不教胜教。而课例一则略显刻意,虽说也是设计了 一个同龄孩子聪聪的事例,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不一定 会遇到类似情况,感受不深。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 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主题推进多元化
[课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