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上占教材的30℅左右,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块“心病”,相当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点收获,今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讨。
一、培养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便产生极大的好奇,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是什么使他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原因自然是有很多,但最基础的莫过于他从小便产生兴趣。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我用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导入,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3.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或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
1.重视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那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
2.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教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先配乐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再接力读,指名读,齐读。
三、整体把握,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事实上有些问题也只有熟悉全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布局、文体特征,做到胸中有全局后才能解答。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接着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情境刺激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的过程。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教学《马说》一文,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当今社会这种等“伯乐”去发现“千里马”的想法还值得提倡吗?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不值得,因为当今是竞争的社会,应毛遂自荐,等别人找上门来永远没机会;有的说:值得,刘备三顾茅庐不是提高了诸葛亮的声望吗?……
2.形成立体情感体验。有位专家说得好:“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象,通过听、说、读、写、画,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如在《醉翁亭记》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接着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抒别样怀抱的情感,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触,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体会出出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
3.重视课外阅读。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代表性的课外作品阅读,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方法。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能力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武陵镇马王初中)
一、培养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便产生极大的好奇,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是什么使他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原因自然是有很多,但最基础的莫过于他从小便产生兴趣。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我用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导入,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3.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或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
1.重视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那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
2.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教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先配乐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再接力读,指名读,齐读。
三、整体把握,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事实上有些问题也只有熟悉全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布局、文体特征,做到胸中有全局后才能解答。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接着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情境刺激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的过程。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教学《马说》一文,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当今社会这种等“伯乐”去发现“千里马”的想法还值得提倡吗?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不值得,因为当今是竞争的社会,应毛遂自荐,等别人找上门来永远没机会;有的说:值得,刘备三顾茅庐不是提高了诸葛亮的声望吗?……
2.形成立体情感体验。有位专家说得好:“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象,通过听、说、读、写、画,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如在《醉翁亭记》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接着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抒别样怀抱的情感,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触,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体会出出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
3.重视课外阅读。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文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代表性的课外作品阅读,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方法。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能力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武陵镇马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