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情感体验;要鼓励学生行文先“说”文,以口言心,以笔写口;要设计主题活动,拓宽学生习作空间;要运用多媒体平台,创设写作互动空间。
关键词:学生;作文;综合性学习
前段时间翻阅杂志,有人撰文将千人一面、千面一腔,进而千腔一调、千调一律的学生作文称之为“灰色作文”。通过调查,我发现目前小学生习作的确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①写作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②习作中假话、空话和套话多;③写作选材陈旧,缺乏有创意的表达;④修改习作的意识薄弱。那么,老师是不是对“灰色调”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就束手无策了呢?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适当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一、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作文,如“母爱”,有的学生没体会到母爱,他怎么写母爱?有的学生很早就离开了母亲,又何谈母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
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我做了一次试验:在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题目自拟),先将他们关在教室里,并言明两节课后交作文,但见他们个个抓耳挠腮、望“纸”兴叹,一节课结束,动笔之人寥寥无几。于是我将学生带出教室,组织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赏花会。在活动中,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花,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画画,喜欢手工的学生可以做纸花,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兴致勃勃,学生的口头表达、审美绘画、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语文与美术、自然等学科的整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感受、去构思,也不规定交作文的时间。后来有一篇名为《春日花语》的作文开头写道:“学校那堵高高的围墙,遮住了外面世界的模样,可怎么也遮不住那翩然而至的春色:教室里散发着浓浓的书卷味,凝固着沉闷的氛围,可怎么掩得住那偷偷溜进的芬芳!瞧……”欣然真情,跃然纸上。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练习。
二、鼓励学生行文先“说”文,以口言心,以笔写口
“说”文是行文前的关键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普遍感觉到,许多学生的周记往往写得很好,文辞优美,感情丰富,而一旦限时,作文就成了一瓢白开水,索然寡味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推究一下不难发现,学生写周记时,完全抛弃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思维是自由而真实的,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而作文则恰恰相反,有真情实感的,老师不让写,没啥感觉的,老师偏让写。于是只有胡诌一通、敷衍了事,哪里见得到真性情的真作文。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老师要尽量为学生解除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做到以口言心,以笔写口。“说”文,即指在构思之后,动笔之前,围绕文章的主题畅所欲言,说出心里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的行文安排。“说”文有时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它可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想,语文的四大能力训练:听、说、读、写,将写排在末位,也正是告诉我们,写是建立在其他三种能力形成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能否“说”好一篇作文,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三、设计主题活动,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以第十册第五组课文为例,教材安排了《田忌赛马》《晏子使楚》《赤壁之战》《冀中地道战》四篇历史故事。我就以“我与历史故事”为主题,设计活动,再递进分层为这样几个子课题:①收集资料:了解生动的历史故事;②知识竞赛:历史故事知多少;③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亲人喜欢的历史故事;④设计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连环画;⑤分小组合作创编课本剧《晏子使楚》,进行比赛;⑥写作,观课本剧《晏子使楚》有感。学生进行上述活动会自觉查找资料、自行安排调查时间和方式、合作创编与排练课本剧。学生探究的触角四处延伸,感受与日俱增,能使他们在习作中自然发出心声,作出有创意的表达。
四、运用多媒体平台,创设写作互动空间
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性写作,而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写作。试想,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一支钢笔对着一张白纸“诉说真情”,是多么不近情理。这通常会让学生感到“咬破钢笔无觅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平台,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互动空间,让他们在写的过程中增强修改习作的意识,提高修改能力。运用多媒体平台,唤醒学生隐藏在心底的语言。
以我在2005年2月份所上的一节作文讲评课为例。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习作时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并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新课标在3、4年级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5、6年级提出“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7至9年级提出“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习作指导课后积极写作,作文初稿完成后积极录入电脑,认真地设计版面、配乐、配画,都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一个富有创意的习作讲评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精彩的镜头:
(1)鼓励个性化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真话,抒真情(联系课堂实录)。①在讲评10号学生的作文时,一个自由点评人提出,应该写出他参加四驱车比赛获得成功的经过,另一个自由点评人则认为,习作者已经写出了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怎样得到第一名不是很重要,不必写。通过交流,后者的观点既得到了习作者的认同,也得到了第一个自由点评人的认同。②一名自由点评人在听了34号学生的作文后与习作者交流说:“读到‘白骨’一处还捏了一把汗。”③听了34号学生文中“唯神论者”一说,老师试图加以更正,习作者便加以解释,讲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到老师的完全认同。④习作者读完自己的作文后都要进行自评。
(2)引导学生自悟自改,学会广泛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联系课堂实录)①10号学生在读自己的作文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主动提出修改意见,表示要添加内容。②一位自由点评人要结合点评要求进行交流。③在学习范文修改后还要对自己的作文作细致的修改。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才是我们习作讲评课的最终目的。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讲评中学习了方法,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对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达真情实感,阐述真善美,反映困难和挫折,不断积淀人生阅历和经验,尤其在讲评时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不断审视,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是学生写作的关键所在。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学生习作定然能够佳章迭出,走出“灰色地带”,进入五彩缤纷的春天!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关键词:学生;作文;综合性学习
前段时间翻阅杂志,有人撰文将千人一面、千面一腔,进而千腔一调、千调一律的学生作文称之为“灰色作文”。通过调查,我发现目前小学生习作的确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①写作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②习作中假话、空话和套话多;③写作选材陈旧,缺乏有创意的表达;④修改习作的意识薄弱。那么,老师是不是对“灰色调”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就束手无策了呢?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适当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一、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作文,如“母爱”,有的学生没体会到母爱,他怎么写母爱?有的学生很早就离开了母亲,又何谈母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
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我做了一次试验:在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题目自拟),先将他们关在教室里,并言明两节课后交作文,但见他们个个抓耳挠腮、望“纸”兴叹,一节课结束,动笔之人寥寥无几。于是我将学生带出教室,组织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赏花会。在活动中,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花,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画画,喜欢手工的学生可以做纸花,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兴致勃勃,学生的口头表达、审美绘画、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语文与美术、自然等学科的整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感受、去构思,也不规定交作文的时间。后来有一篇名为《春日花语》的作文开头写道:“学校那堵高高的围墙,遮住了外面世界的模样,可怎么也遮不住那翩然而至的春色:教室里散发着浓浓的书卷味,凝固着沉闷的氛围,可怎么掩得住那偷偷溜进的芬芳!瞧……”欣然真情,跃然纸上。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练习。
二、鼓励学生行文先“说”文,以口言心,以笔写口
“说”文是行文前的关键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普遍感觉到,许多学生的周记往往写得很好,文辞优美,感情丰富,而一旦限时,作文就成了一瓢白开水,索然寡味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推究一下不难发现,学生写周记时,完全抛弃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思维是自由而真实的,想说什么就写什么;而作文则恰恰相反,有真情实感的,老师不让写,没啥感觉的,老师偏让写。于是只有胡诌一通、敷衍了事,哪里见得到真性情的真作文。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老师要尽量为学生解除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做到以口言心,以笔写口。“说”文,即指在构思之后,动笔之前,围绕文章的主题畅所欲言,说出心里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的行文安排。“说”文有时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它可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想,语文的四大能力训练:听、说、读、写,将写排在末位,也正是告诉我们,写是建立在其他三种能力形成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能否“说”好一篇作文,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三、设计主题活动,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以第十册第五组课文为例,教材安排了《田忌赛马》《晏子使楚》《赤壁之战》《冀中地道战》四篇历史故事。我就以“我与历史故事”为主题,设计活动,再递进分层为这样几个子课题:①收集资料:了解生动的历史故事;②知识竞赛:历史故事知多少;③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亲人喜欢的历史故事;④设计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连环画;⑤分小组合作创编课本剧《晏子使楚》,进行比赛;⑥写作,观课本剧《晏子使楚》有感。学生进行上述活动会自觉查找资料、自行安排调查时间和方式、合作创编与排练课本剧。学生探究的触角四处延伸,感受与日俱增,能使他们在习作中自然发出心声,作出有创意的表达。
四、运用多媒体平台,创设写作互动空间
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性写作,而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写作。试想,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一支钢笔对着一张白纸“诉说真情”,是多么不近情理。这通常会让学生感到“咬破钢笔无觅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平台,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互动空间,让他们在写的过程中增强修改习作的意识,提高修改能力。运用多媒体平台,唤醒学生隐藏在心底的语言。
以我在2005年2月份所上的一节作文讲评课为例。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习作时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并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新课标在3、4年级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5、6年级提出“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7至9年级提出“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习作指导课后积极写作,作文初稿完成后积极录入电脑,认真地设计版面、配乐、配画,都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一个富有创意的习作讲评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精彩的镜头:
(1)鼓励个性化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真话,抒真情(联系课堂实录)。①在讲评10号学生的作文时,一个自由点评人提出,应该写出他参加四驱车比赛获得成功的经过,另一个自由点评人则认为,习作者已经写出了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怎样得到第一名不是很重要,不必写。通过交流,后者的观点既得到了习作者的认同,也得到了第一个自由点评人的认同。②一名自由点评人在听了34号学生的作文后与习作者交流说:“读到‘白骨’一处还捏了一把汗。”③听了34号学生文中“唯神论者”一说,老师试图加以更正,习作者便加以解释,讲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到老师的完全认同。④习作者读完自己的作文后都要进行自评。
(2)引导学生自悟自改,学会广泛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联系课堂实录)①10号学生在读自己的作文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主动提出修改意见,表示要添加内容。②一位自由点评人要结合点评要求进行交流。③在学习范文修改后还要对自己的作文作细致的修改。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才是我们习作讲评课的最终目的。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讲评中学习了方法,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对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达真情实感,阐述真善美,反映困难和挫折,不断积淀人生阅历和经验,尤其在讲评时他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不断审视,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写出个性,写出创意是学生写作的关键所在。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学生习作定然能够佳章迭出,走出“灰色地带”,进入五彩缤纷的春天!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