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的完善制度,始终聚焦人民群众的期待。
关键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推动发展,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一、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初围绕“姓社姓资”的争论,最后以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作出总结,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扫清了思想障碍。第三次思想解放以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为标志,解放思想又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境界。这次思想解放的主题和关键就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二是突破了姓“公”姓“私”和所有制崇拜。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化改革,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解放思想可以就此停步。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马克思称之为“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改革道路上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天思想解放了,明天不随着时移事异而变,就可能思想落后;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解放了,在那个问题上不与时俱进,也可能思想落后。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提出认识事物的新理念,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新路径。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要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因此,解放思想的任务也更加繁重。
二、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不断完善制度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体制创新、促进制度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根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持久。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改革开放还在进行中,我们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不少矛盾和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发展不充分导致的,有的是因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也有的是因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加剧的。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一些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这种发展的“时空压缩”也导致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产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人们有反思、有议论,甚至是有一些不满,都是正常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肯定也要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忧虑和质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革的根本方向,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路径,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三、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聚焦人民期待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的改革开放就深刻地包含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先进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往往更关注涉及自身的实际利益,更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生活态度和方式也会表达出更多的务实风格。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征,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贴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得到了应得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才会对改革开放有真心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得到巩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努力使改革的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历史充分证明,“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列宁就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来依法保障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使改革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关键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推动发展,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一、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初围绕“姓社姓资”的争论,最后以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作出总结,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扫清了思想障碍。第三次思想解放以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为标志,解放思想又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境界。这次思想解放的主题和关键就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二是突破了姓“公”姓“私”和所有制崇拜。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化改革,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解放思想可以就此停步。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马克思称之为“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与此同时,改革道路上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天思想解放了,明天不随着时移事异而变,就可能思想落后;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解放了,在那个问题上不与时俱进,也可能思想落后。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提出认识事物的新理念,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探索突破旧体制约束的新路径。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必然要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因此,解放思想的任务也更加繁重。
二、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不断完善制度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体制创新、促进制度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根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持久。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改革开放还在进行中,我们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不少矛盾和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发展不充分导致的,有的是因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也有的是因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加剧的。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一些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这种发展的“时空压缩”也导致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产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人们有反思、有议论,甚至是有一些不满,都是正常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肯定也要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忧虑和质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改革的根本方向,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路径,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三、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必须聚焦人民期待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的改革开放就深刻地包含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先进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往往更关注涉及自身的实际利益,更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生活态度和方式也会表达出更多的务实风格。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征,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贴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得到了应得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才会对改革开放有真心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得到巩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努力使改革的决策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历史充分证明,“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列宁就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来依法保障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使改革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