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新课程下的教与学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ch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化学课堂教育应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勢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执行好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学生;教学;学习
  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化学教师、学生、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化学实验和课堂纪律。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互相成、互相促进的。虽然学生学习化学的学情不同,但如果教学得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改变化学学情,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多年初三化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体会到启蒙学科在传授知识上的艰难。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却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浅谈我在内容安排上的一点体会。
  初中化学“绪言”及第一、二、三、四章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结构,精雕细琢地设计课堂教学,是闯出化学教学良好开端的关键。
  1 研究教材系统,寻找一条“教学链”,从总体上寻求突破点
  前四章的教材系统是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平铺直叙中寻求突破,在眼花潦乱的变化中寻找本质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有深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最头痛的是对化学用语难于理解和掌握,难于形成使用习惯,基于以上现状,笔者选择了两种教学改革尝试。
  1.1 将课本上的化学用语部分,提前到最前面讲授,即相对集中提前,分散各个突破。如在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对比三个演示实验,马上引出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再注明文字表达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是个什么样子,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习惯”。又如把第二章第三节提前介绍,不要求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只介绍元素符号和名称,将常见的三十余种元素编成顺口溜给学生背诵。再如把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提前,简单向学生介绍元素的一种性质——化合价,并具体用正、负数值表现出来,编成顺口溜要求学生背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读,总结出化学式书写的原则;再通过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详细介绍各种物质化学式的写法。通过反复练习和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2 突破“绪言”第一课,打响“绪言”第一炮。即跑出绪言课平铺直叙的“窠臼”,把“绪言”课变成生动活泼、回味无穷的启发课和“入门”课。首先引疑设疑,上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了解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造福人类。其次是讲解学习化学的方法,掌握“双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做化学实验。最后是目的教育。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把平铺直叙变成起伏有致,把平淡无奇变成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形成“有趣一乐趣—志趣”的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纽带。
  2 研究知识系统,寻找一条“教法链”,从本质上寻找突破口
  前四章的知识系统,是从剖析微观粒子结构入手,遵循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示化学本质,从而对具体物质进行逐一研讨,带领学生从“感性王国”进入到“理性王国”。教材内容要领抽象,微粒小到肉眼看不见,如何使教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成了教师“会教”的关键;而如何由宏观现象的观察引伸到微观世界的理解,就成了学生“会学”的契入点。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2.1 教师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三个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2.2 重视化学课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生动,切忌化学用语的随意性。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化学术语不离口,勤做实验不离手。诸如“少量、适量、过量、足量”,“淡蓝、蓝、蓝紫”,“加热、微热、强热”等用语程度上、用量上的细微差别均要准确无误,化学教师做不得“马虎先生”。此外,语文的生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总之,化学教师应该是驾驭语言的能手,教学时方可把枯燥变活跃,化腐朽为神奇。
  2.3 不论何种课型或内容,都要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主线,万变不离“原子或重新组合”这一主题。初三化学教师必须牢牢围绕主线和主题去立意、构思、编制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精选题目和问题,检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迁移知识,组织学生自己能驾驭的化学知识之网,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10-20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那么,众多的旅游景区应该怎样首先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旅游景区
期刊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搞好分组实验;开展好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观察;实验;身边物品;多媒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
期刊
案例:一次我班施某同学在学校早上第一节课后的课间,带领五个同学到学校小卖部买方便面,然而泡了开水,从小卖部成群结队端到教室,上课已经迟到3分钟了。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方便面的气味,呛着整班同学,致使任课老师无法照常上课。我发现后几经教育,其他同学认识态度还好,一概表示做得不对,并有悔改之意。唯有施某同学,强词夺理,态度恶劣。她母亲到学校办公室后,三人在谈话之间,其母亲稍大声地说几句。施某同学严肃地说: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交往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要敢于表现自己,会与他人友好合作。幼儿期是人的交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启蒙期,新《纲要》中也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列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让幼儿学会交往,掌握恰当的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使幼儿体会交往带来的乐趣与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队列队形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身体姿态和空间体位感觉的基本训练,也是组织集体活动,培养组织纪律性和整齐一致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的个性,利于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品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气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积极创设学习情景,努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
期刊
语文学科首先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怎样上好英语复习课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内容涉及了复习主体、复习环境、复习方法及复习链条等问题,旨在掌握规律,把复习课上得更好。  【关键字】复习;过程;主体;环境    复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以下略述自己的一点做法,以為探讨交流。  1 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英语复习时,我们往往喜欢用“加法”,印发大量的材料和练习,强调学生多记多练。而
期刊
【摘要】语文教改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学生应该在科学的指导下,培养批判性思维。 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我们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旗帜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积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括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了学校教
期刊
【摘要】认知并合理应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和根本方法,不断探索音乐艺术手风琴教学实践的科学规律,紧紧围绕“做”,促使教师、学生在教与学当中进行相互配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手风琴教学实践  陶行知是一位留美归国的近代教育家,是“五四”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典范。他汲取“美式教育” 的先进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的教育实际,有甄别性地提出以科学的
期刊
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要重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小说更需要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时,往往是老师照着教参念答案,学生赶紧记下来背过了事。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老师和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人物形象、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为此,我从上学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探究,现将所得的四个方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1 从文中现有的词句出发,“选词”概括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写到了寿镜吾老先生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