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化学课堂教育应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勢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执行好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学生;教学;学习
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化学教师、学生、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化学实验和课堂纪律。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互相成、互相促进的。虽然学生学习化学的学情不同,但如果教学得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改变化学学情,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多年初三化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体会到启蒙学科在传授知识上的艰难。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却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浅谈我在内容安排上的一点体会。
初中化学“绪言”及第一、二、三、四章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结构,精雕细琢地设计课堂教学,是闯出化学教学良好开端的关键。
1 研究教材系统,寻找一条“教学链”,从总体上寻求突破点
前四章的教材系统是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平铺直叙中寻求突破,在眼花潦乱的变化中寻找本质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有深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最头痛的是对化学用语难于理解和掌握,难于形成使用习惯,基于以上现状,笔者选择了两种教学改革尝试。
1.1 将课本上的化学用语部分,提前到最前面讲授,即相对集中提前,分散各个突破。如在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对比三个演示实验,马上引出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再注明文字表达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是个什么样子,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习惯”。又如把第二章第三节提前介绍,不要求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只介绍元素符号和名称,将常见的三十余种元素编成顺口溜给学生背诵。再如把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提前,简单向学生介绍元素的一种性质——化合价,并具体用正、负数值表现出来,编成顺口溜要求学生背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读,总结出化学式书写的原则;再通过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详细介绍各种物质化学式的写法。通过反复练习和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2 突破“绪言”第一课,打响“绪言”第一炮。即跑出绪言课平铺直叙的“窠臼”,把“绪言”课变成生动活泼、回味无穷的启发课和“入门”课。首先引疑设疑,上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了解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造福人类。其次是讲解学习化学的方法,掌握“双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做化学实验。最后是目的教育。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把平铺直叙变成起伏有致,把平淡无奇变成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形成“有趣一乐趣—志趣”的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纽带。
2 研究知识系统,寻找一条“教法链”,从本质上寻找突破口
前四章的知识系统,是从剖析微观粒子结构入手,遵循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示化学本质,从而对具体物质进行逐一研讨,带领学生从“感性王国”进入到“理性王国”。教材内容要领抽象,微粒小到肉眼看不见,如何使教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成了教师“会教”的关键;而如何由宏观现象的观察引伸到微观世界的理解,就成了学生“会学”的契入点。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2.1 教师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三个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2.2 重视化学课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生动,切忌化学用语的随意性。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化学术语不离口,勤做实验不离手。诸如“少量、适量、过量、足量”,“淡蓝、蓝、蓝紫”,“加热、微热、强热”等用语程度上、用量上的细微差别均要准确无误,化学教师做不得“马虎先生”。此外,语文的生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总之,化学教师应该是驾驭语言的能手,教学时方可把枯燥变活跃,化腐朽为神奇。
2.3 不论何种课型或内容,都要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主线,万变不离“原子或重新组合”这一主题。初三化学教师必须牢牢围绕主线和主题去立意、构思、编制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精选题目和问题,检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迁移知识,组织学生自己能驾驭的化学知识之网,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10-20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学生;教学;学习
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组合,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化学教师、学生、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化学实验和课堂纪律。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互相成、互相促进的。虽然学生学习化学的学情不同,但如果教学得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改变化学学情,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多年初三化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体会到启蒙学科在传授知识上的艰难。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却是成功的一半。下面浅谈我在内容安排上的一点体会。
初中化学“绪言”及第一、二、三、四章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结构,精雕细琢地设计课堂教学,是闯出化学教学良好开端的关键。
1 研究教材系统,寻找一条“教学链”,从总体上寻求突破点
前四章的教材系统是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平铺直叙中寻求突破,在眼花潦乱的变化中寻找本质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有深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最头痛的是对化学用语难于理解和掌握,难于形成使用习惯,基于以上现状,笔者选择了两种教学改革尝试。
1.1 将课本上的化学用语部分,提前到最前面讲授,即相对集中提前,分散各个突破。如在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对比三个演示实验,马上引出表示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再注明文字表达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是个什么样子,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习惯”。又如把第二章第三节提前介绍,不要求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只介绍元素符号和名称,将常见的三十余种元素编成顺口溜给学生背诵。再如把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提前,简单向学生介绍元素的一种性质——化合价,并具体用正、负数值表现出来,编成顺口溜要求学生背记;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读,总结出化学式书写的原则;再通过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详细介绍各种物质化学式的写法。通过反复练习和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2 突破“绪言”第一课,打响“绪言”第一炮。即跑出绪言课平铺直叙的“窠臼”,把“绪言”课变成生动活泼、回味无穷的启发课和“入门”课。首先引疑设疑,上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两种基本运动形式,了解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造福人类。其次是讲解学习化学的方法,掌握“双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做化学实验。最后是目的教育。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把平铺直叙变成起伏有致,把平淡无奇变成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形成“有趣一乐趣—志趣”的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纽带。
2 研究知识系统,寻找一条“教法链”,从本质上寻找突破口
前四章的知识系统,是从剖析微观粒子结构入手,遵循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提示化学本质,从而对具体物质进行逐一研讨,带领学生从“感性王国”进入到“理性王国”。教材内容要领抽象,微粒小到肉眼看不见,如何使教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就成了教师“会教”的关键;而如何由宏观现象的观察引伸到微观世界的理解,就成了学生“会学”的契入点。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2.1 教师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三个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2.2 重视化学课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和生动,切忌化学用语的随意性。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化学术语不离口,勤做实验不离手。诸如“少量、适量、过量、足量”,“淡蓝、蓝、蓝紫”,“加热、微热、强热”等用语程度上、用量上的细微差别均要准确无误,化学教师做不得“马虎先生”。此外,语文的生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总之,化学教师应该是驾驭语言的能手,教学时方可把枯燥变活跃,化腐朽为神奇。
2.3 不论何种课型或内容,都要紧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主线,万变不离“原子或重新组合”这一主题。初三化学教师必须牢牢围绕主线和主题去立意、构思、编制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精选题目和问题,检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迁移知识,组织学生自己能驾驭的化学知识之网,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