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从2008年秋季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起步和逐渐深入,广大教师开始关注课程问题,而关注课程的第一步是形成课程意识,即“教什么”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即“怎么教”的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就不同。过去,我们的历史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考什么,教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具体“考什么”,因此,“教什么”、“怎么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
一、历史教学的困惑
1.困惑之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理论上看,“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只能通过如下途径:(1)师生查找资料;(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4)学生进行大量的“收集”、“编辑”、“调查”活动。而事实上,新课程下的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很难从题目上体现除“知识与能力”以外的另外两个教学目标。再者,如果真正要实现另外两大目标,走上述四类途径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时间”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常量,学生要完成多门功课,这样一来,时间就显得很不够用。因此,广大历史教师面对另外两大目标要求,感到非常茫然,认为另外两大目标属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与高考有关,但不如“知识与能力”那么重要,因为高考题并不考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人”。
2.困惑之二: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
江西使用两种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专家一定会说,高考命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而不是基于哪一本教材,用哪一种教材都一样。但笔者在做2008、2009年高考题时就发现,在某些题目上,用不同版本教材是有差别的。现以2009年的两道高考题作说明:
(2009年广东高考卷第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这道题目选D。这道题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明显吃亏,因为人民版教材根本没有提到“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人教版教材,对该机构进行介绍。
3.困惑之三:如何丰富“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专题单向知识,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历史”模样
历史学家吴泽先生曾说,历史是社会众多因素相联系的运动过程,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历史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但从新教材必修部分来看,新教材把整个人类历史割裂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块,而每一块又由若干跳跃性的模块组成,这就不仅割裂历史的横向联系,也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堆没有内在联系性的零碎知识、孤立知识,让学生看到的只是历史上的一个个发展点,而找不到连接这些发展点的线索。如“政治史”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都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思想文化。“经济史”中的重大经济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文化史”中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思想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专题结构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毫无联系是有欠缺的。如何补充?如何整合?
4.困惑之四:讲全、讲清、讲透教材知识及加强师生互动与完成教学进度的矛盾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比较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由于初升高毕业考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和权重不是很高,因此造成升入高中后的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非常单薄,至于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再者,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是“模块”式的。因此,教师讲解每一个主题内容时,如果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就必须补充很多内容,如背景、重要内容中新教材遗漏的部分影响,这样一节课下来完成的教学内容很少。如果再进行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局限,其效果离目标要求也相差甚远,还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二、对策
1.针对困惑一:教师应吃透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这里且以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为例来加以说明。其中知识目标被细化为“知道”(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简述”(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讲述”(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说出”(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概述”(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列举”(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具体描述;能力目标则被细化为“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如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分析”(如分析资本主义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收集”、“列表”(如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编辑”(如编辑专题墙报)、“调查”(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等具体描述。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要求来把握自己上课的详略,来设计平时的测验题类型。
2.针对困惑二:教师手上应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教师备课时应参阅两种版本。根据“内容标准”和“知识能力要求”,对重点内容的知识系统讲、全面讲。对于组成重点内容知识系统的重要知识点,如果某一版本没有,就应当补充进去。
3.针对困惑三:建议教师:(1)参阅旧教材备课笔记;(2)参阅大学历史教材;(3)通读必修三本教材。讲“政治”、“经济”、“文化”某一专题知识时,其背景影响应参阅其它两个专题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二中)
一、历史教学的困惑
1.困惑之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理论上看,“三维目标”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只能通过如下途径:(1)师生查找资料;(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3)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4)学生进行大量的“收集”、“编辑”、“调查”活动。而事实上,新课程下的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很难从题目上体现除“知识与能力”以外的另外两个教学目标。再者,如果真正要实现另外两大目标,走上述四类途径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而“时间”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常量,学生要完成多门功课,这样一来,时间就显得很不够用。因此,广大历史教师面对另外两大目标要求,感到非常茫然,认为另外两大目标属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与高考有关,但不如“知识与能力”那么重要,因为高考题并不考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做人”。
2.困惑之二: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
江西使用两种版本的教材,不同教材如何面对统一的高考,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专家一定会说,高考命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而不是基于哪一本教材,用哪一种教材都一样。但笔者在做2008、2009年高考题时就发现,在某些题目上,用不同版本教材是有差别的。现以2009年的两道高考题作说明:
(2009年广东高考卷第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这道题目选D。这道题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明显吃亏,因为人民版教材根本没有提到“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人教版教材,对该机构进行介绍。
3.困惑之三:如何丰富“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专题单向知识,给学生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历史”模样
历史学家吴泽先生曾说,历史是社会众多因素相联系的运动过程,既不是各个因素的混乱堆积,也不是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历史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但从新教材必修部分来看,新教材把整个人类历史割裂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块,而每一块又由若干跳跃性的模块组成,这就不仅割裂历史的横向联系,也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堆没有内在联系性的零碎知识、孤立知识,让学生看到的只是历史上的一个个发展点,而找不到连接这些发展点的线索。如“政治史”中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背景和影响都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思想文化。“经济史”中的重大经济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文化史”中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思想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必然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专题结构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毫无联系是有欠缺的。如何补充?如何整合?
4.困惑之四:讲全、讲清、讲透教材知识及加强师生互动与完成教学进度的矛盾
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比较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由于初升高毕业考试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和权重不是很高,因此造成升入高中后的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非常单薄,至于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差。再者,新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是“模块”式的。因此,教师讲解每一个主题内容时,如果要想让学生清楚明白,就必须补充很多内容,如背景、重要内容中新教材遗漏的部分影响,这样一节课下来完成的教学内容很少。如果再进行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能力的局限,其效果离目标要求也相差甚远,还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二、对策
1.针对困惑一:教师应吃透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标准”。这里且以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为例来加以说明。其中知识目标被细化为“知道”(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简述”(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讲述”(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说出”(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概述”(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列举”(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具体描述;能力目标则被细化为“认识”(如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如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如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分析”(如分析资本主义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收集”、“列表”(如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编辑”(如编辑专题墙报)、“调查”(如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等具体描述。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目标要求来把握自己上课的详略,来设计平时的测验题类型。
2.针对困惑二:教师手上应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版本,教师备课时应参阅两种版本。根据“内容标准”和“知识能力要求”,对重点内容的知识系统讲、全面讲。对于组成重点内容知识系统的重要知识点,如果某一版本没有,就应当补充进去。
3.针对困惑三:建议教师:(1)参阅旧教材备课笔记;(2)参阅大学历史教材;(3)通读必修三本教材。讲“政治”、“经济”、“文化”某一专题知识时,其背景影响应参阅其它两个专题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