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8332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思想、体裁特点等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选文以儿童为中心,符合认知特点、“深入浅出”的编写思想,体裁多樣,注重实用性,“短小精悍”。
  关键词: 《开明国语课本》 小学语文 选文特点 新文化运动
  作为民国时期富有特色的小学语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自1932年出版以来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至今为止被反复印刷四十余次仍然供不应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教材共分为八册,由现代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编写、画家丰子恺先生书写并绘制插图,一改当时语文课本与语文教学呆板乏味的模式。其选文将儿童为本位作为语文教育的起点,以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育的立足点。因此,研究《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的主题类型对当今的语文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与叶圣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掀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文学革命运动。这场文学革命不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中,胡适先生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此外,叶圣陶先生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批评道:“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为先后,其所思考与口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心之所思。其问移译之手续殊为辛苦。”[1]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人们的口头用语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在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垄断了知识的传播,阻碍了文化的下渗。于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叶圣陶等社会活动家纷纷呼吁打破文言的枷锁,推广白话文。叶圣陶先生在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版了多部小说集,《稻草人》、《蜜蜂》等儿童文学作品都对我国的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部分文学作品选入了《开明国语课本》,正如时人所说:“功力不足者无法写,文坛高手又往往不屑写。”叶圣陶先生开创作课文之先声,堪称时代典范。
  二、选文的特点
  (一)以儿童为中心,符合认知特点。
  1.从儿童视角出发
  新文化运动之后,叶圣陶先生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在小学任教的他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与心理特点相结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撰写文章,思儿童之所思,想儿童之所想。例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一册的第四课《小黄狗》(小黄狗/你玩皮球/像吃馒头/哈哈)、第十二课《窗子外》(窗子外/月亮圆/像个球/像个盘/像个球/我来玩/像个盘/我来端)、第三十六课《雪花》(窗外雪花飞满天/弟弟说他好像糖/妹妹说他好像盐/不是糖/不是盐/雪花不甜也不咸)、第三十七课(大家捧雪堆雪人/雪人的身子又大又肥/妹妹对雪人说/好笑/好笑/你有眼有鼻没眉毛)等。“万事开头难”,初小第一册课本很难写,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刚进入初小阶段的儿童仍然带着稚气,叶圣陶先生凭借长期在小学任教及与孩子们接触的经验,在教材中编入儿童“玩耍”的细节和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张小云”、“黄大文”小朋友,感受到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
  2.编排有序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一方面,叶圣陶先生在课文主题的安排上涉及从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延伸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科技等各方面。例如,《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一册,《晚上》描写哥哥弟弟的对话;初小第二册,《可爱的泥人》描写小伙伴的交往;《店柜和招牌》描写伙伴之间的“过家家”;初小第三册,《白小羊最好看》描写三只动物比美,白小羊强壮、干净,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孙中山先生》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初小第四册,《黑人》、《他们快乐极了》关注外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初小第六册,《秦始皇》描写历史人物;初小第八册,《留声机》描写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可见课文在选材上逐渐由生活中的与人交往、生活体验扩大到对卫生健康、国家历史、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课文的文字数量逐渐增加,由开始的寥寥几字逐渐增加到几十字、几百字。为了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从第三册的第六课开始,对于个别复杂的生字,叶圣陶先生采用“注音符号”进行辅助识记。
  (二)“深入浅出”的编写思想。
  1.原创性
  叶圣陶先生始终个人创作、个人改编教材,每篇选文的长度、出现生字的频率都由夫人胡墨林女士列表统计。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2]
  2.时代性
  用21世纪的眼光审视《开明国语课本》不免认为教材已经过时,但是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仍然可以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
  (1)节日与领袖
  教材中有部分选文描写当时社会的景象,例如,第三册的《孙中山先生》,介绍了孙中山及其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第六册的《孙中山先生和农人》描写了孙中山先生出生农家、一心为广大农民争取权利、不忘本的革命精神。叶圣陶先生将艰涩难懂的政治术语转换成亲切易懂的白话文,告诉孩子们时事政治,将爱国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
  (2)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期间,科学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明国语课本》将科学技术的进步描绘得生动形象,如,第六册《一封电报》中记叙了先生父亲病重,弟弟通过电报将消息告诉先生,这说明当时电报传递信息已经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第七册《望远镜和显微镜》中提到我们“除了一双眼睛外,我们还有两种眼睛”,用“望远镜”看月亮、看星星;用“显微镜”看微生物,这不仅说明科技走进了当时的国民生活,还表明当时的科技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第八册的《爱迪生的故事》介绍了电灯、电车、电影、留声机是由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这些课文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用科学技术改造社会。   3.生活性
  叶圣陶先生的“大语文教材观”提倡“主宾关系论”,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主”,教材是“宾”,启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聯系实际,服务实际。叶圣陶先生将这个观点落实到《开明国语课本》中,整套教材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看完这套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识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例如,教材反映生活中的父母有:《爸爸种菜》,《妈妈裁衣》,描绘儿童“过家家”玩游戏场景的有:《我们开店吧》、《大家开店》、《店柜和招牌》、《你做买客》;讲述生活道理的有:《来得太早了》、《原来没有用的》。这些课文中我们看到的是母亲做衣服、父亲种菜、小朋友玩游戏、听音乐会的生活场景,看似简单又耐人寻味。
  (三)选文体裁多样,注重实用性。
  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将国文改为白话文,叶圣陶先生在白话文的文体方面提出了划分标准,分为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前者包括童话、故事、散文、小说、诗歌等,后者包括普通文(记叙文)与应用文。《开明国语课本》选文包含丰富多样的文体,但是在不同的学段各类文体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
  在第一、第二册中,童话、故事、诗歌较多,即文艺类选文占据主要篇幅。例如,《小小房子》、《小牛画图》、《这像个皮球》、《帮小羊烧茶》、《南风吹》、《一箩麦》等。这类选文充分关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使用学生熟悉的词语编写,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
  在第三、第四册中,童话、故事雷文艺类选文仍占数量较多,但是非文艺类文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例如;《新年庆贺会》、《骑马》、《三头小羊》、《赛猪会》等,在童话故事的选文中穿插部分记叙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第五、第六册中,诗歌、对话、历史故事说明文、记叙文、日记、书信等各类文体分布较为均匀,即文艺类选文与非文艺类选文数量相差不大。
  在第七第八册中,历史故事逐渐增多并且形成连载。例如,《晏子》、《蔺相如》、《景阳冈(一)》、《景阳冈(二)》、《火烧赤壁(一)》、《火烧赤壁(二)》、《木兰(一)》、《木兰(二)》等。
  这类选文在中年段逐渐出现并增多,展现了我国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特点,学习内容由周围的生活逐渐扩散到了社会,教材编写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诠释。
  (四)选文“短小精悍”。
  《开明国语读本》初小教材共分为8册,每册42课,一共有336篇课文。其中课文的字数最初只有寥寥几字,第一课《先生早》(先生/早/小朋友/早)七个汉字,简短的对话构成了学习的素材,却充满学习的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段课文的字数逐渐增加到几百字,字体由手写体变为印刷体,与同时期的其他教材相比,课文相对简短,内涵却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请看初小第六册课文《比虎更凶猛的东西》:
  比虎更凶猛的东西
  孔子经过泰山旁边,看见一个妇人对着一个坟墓在那里哭,非常哀伤。他听了很感动,就叫他的学生子路去问她说:“听你的哭声,猜想你遇到了非常伤心的事了,究竟为什么呢?”
  妇人呜咽着说:“不错,我遇到了非常伤心的事。这里有凶猛的虎,常常跑出来害人。从前我的公公被它害死了,我的丈夫被它害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它害死了!”
  孔子说:“既是这样,为什么不离开这里,住到别的地方去呢?”
  妇人说:“这里的捐税还轻,劳役还少,所以不想离开。别的地方虽然没有凶猛的虎,但是那捐税和劳役实在担当不起。”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记着,世间还有比虎更凶猛的东西呢!”
  课文写孔子在泰山旁遇到妇人哭得很伤心,经过询问才知道妇人的亲人被虎害死了,但妇人宁愿在危险的地方居住也不愿去捐税、劳役重的地方生活,意在写“苛政”比“虎”还凶猛。简短的篇幅,便让学生明白此中的道理,这些历史故事的叙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借鉴与启示
  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而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印证着时代的民主与科学,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对儿童的爱与人文关怀,至今仍然受到家长们的“热捧”。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鉴《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经验,完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对当代小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文编排的系统化。
  叶圣陶先生常说“编教材不能用拿到篮里就是菜的办法”,按照千篇一律的方式将各种选文生硬地编为一个单元组。在单元的编排上,叶圣陶先生别具匠心,将主题相近或文体相同的选文有选择性地编排成一个单元,集中3至7课之后统一编写练习系统。
  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的分析,叶圣陶先生将部分较长的选文按照连载的形式分为两课,或者叙写同类事物的叙事文分为两篇或多篇,形成单元系列组合。这在当今的教材选编上,是十分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叶圣陶先生既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又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适应儿童的学习,给儿童营造单纯快乐的童年生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身边的事物、人物,少一些“假大空”主题的选文,多一些“真善美”的题材。
  编者应放下本身的“高姿态”,选编一些类似《妈妈裁衣》、《轻气球》一类的选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母亲平凡真挚的爱、看到与自己相仿的同龄人的生活,而不是强行给孩子灌输功利心的母亲,或者是成人化的同龄人,使得学生在道德陷阱中泥足深陷。
  (三)注重实用,读写结合。
  选文的各类体裁增加了《开明国语课本》的实用性。除了常见的文艺类文体外,教材中还包含笑话、剧本、传说等文体。非文艺类选文中除了常见的记叙文文体外,还包含书信、新闻、演讲稿、意见书、书籍提要、辩论稿等。学生既是学校中的“人”,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学习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有利于学生成长合格的公民。
  (四)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开明国语课本》就像民国时期小学生的生活向导,引导学生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选文中,告诉学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常识、生活习惯、生活礼节,树立学生人生初期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先生早》、《我讲话》,教育来到学校要向先生问好,与先生交流的时候要认真听讲。学生打开书看到第一课,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幕,便会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习惯,与人问好,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再如,《种痘》、《脏东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让学生知道种痘对健康的重要性,苍蝇这类害虫对日常生活的危害。这类生活常识会成为一颗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养成伴随一生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绍春.新文化运动对文化转型的影响[J].湖湘论坛,2009(03).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9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23,324.
其他文献
(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2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3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 现代社会对高效率、高标准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人及社会无限探究考试规律、改进考试评价技术,不懈追求考试活动效益提升的必然性。本文在概述考试绩效评价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考试绩效评价前人及现今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理论考试绩效评价体系的设想,使今后
摘 要: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新时期,重点实验室党组织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在党建工作思路、内容和方式上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本文以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党建工作为例阐述加强高校重点实验
摘 要: 译者在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中逐渐养成特有的译者惯习,对其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对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的译者惯习及他所翻译的《长恨歌》的分析表明,译者惯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译者看似自主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下的行为。  关键词: 翻译 译者 惯习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纯语言对比发展到翻译文本比较,从纯翻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倡多种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认为博物馆资源可以丰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图片或者模型,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有条件的学校应努力与博物馆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关键词: 历史课程资源 博物馆资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 有效教学  2001年6月,教育部
摘 要: 《简·爱》和《庭院深深》这两部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者在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之处。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其中被忽略的其他女性形象和对男性权威的削弱,从而突出女主人公鲜明的女性特色,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主人公性格和叙事情结的影响。  关键词: 《简·爱》 《庭院深深》 女性主义 其他女性形象 文化差异  《简·爱》这部小说创作于十九世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化路径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模拟长征体验式教育活动,大学生在公民责任、利他助人行为、人际关系与沟通及多元价值四方面都有所提升。在日后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构建“学校—社区”的合作机制,坚持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引导相结合的协同机制,丰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路径,打造分享与反思的朋辈互通空间,构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平台
摘 要: 资源共享是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但是学习对象导致资源内容建设角度不同,学习时空导致共享管理平台不同,学习目标导致共享的实践实训不同。要从制度上规范两类教育的管理与融合,研究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共建共享的内容和模式,选取优质资源开展资源共享试点运行,进而推广、完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开放教育 高职教育 资源共享 职教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 要: 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是提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在高职推行一体化课程能让学生在规定的学制里更好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标准的高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高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建议,希望为进一步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特色专业
摘 要: “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而且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县级博物馆直接面对基层观众群体,承载着宣传地区历史文化的重任,是最接地气的博物馆。本文围绕县级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的现状、公共教育的职能、提升公共教育职能的措施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 县级博物馆 公共教育 泰兴市博物馆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高。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
摘 要: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平台,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倡导校企深度融合,强化项目实践教学,强调师资队伍培育、多元合作推动创业创新、保障制度建设等以推动专业教育,并以系统集成专业为例,详述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过程,旨在保证学生的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 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 系统集成专业  1.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追求产业间数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