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来华投资数量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合资企业也纷纷增资扩股,直至掌握企业的相对控股权甚至绝对控股权,有的甚至变为独资企业。可以说,控股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谋取巨额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据统计,在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四百余家来华投资。这些跨国公司凭借自身在品牌、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和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在华并购投资的主动权,并逐步对国内某些企业甚至某些行业形成了垄断的态势。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随着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国际投资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丰富,专门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此处仅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现实市场的失效(或称之为“不完全性”),任何一项商品或劳务的成本都有为交换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市场体系内,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商品的生产必然耗费的成本外,商品在实际交换的过程中,交易者为实现交换目的而必须付出的各种代价(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等)之和,是为达成合理的交易条件而付出的成本,它主要由信息搜寻费用、交易谈判费用、产权界定费用以及运输、通信费用等构成,还包括为保证合同执行而付出的成本,如对对方履行合同情况的监督审计、违约或纠纷产生时的调解仲裁活动及其相应开支。交易成本是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中交易成本的总和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50%。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应按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小化来决定其边界,即以此来考虑是以独资的方式还是以合资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研究表明,合资往往可能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理想运作模式,而从交易费用角度看,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外国企业和东道国用户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是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进入方式之间选择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其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跨国经营控制程度(即持股份额的比例高低),因为这从根本上影响到企业跨国经营利润的大小。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控股的现状
20世紀90年代以来,中国作为接受境外投资的主体,自身投资风险不断降低,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也日渐熟悉,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优势策略的效用,来华投资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且投资的力度成逐年加大的趋势(见表1与图1)。
表1 截至2005年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情况
图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长情况
跨国公司多实行的是全球性战略,追求长期利益,通过建立投资性控股公司对中国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与外资公司相比,中方在合资中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从而致使外商对中国各行业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某些行业内中国品牌在萎缩甚至消失(见表2)。
表2 中外合资企业股权控制比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当年)
资料来源:李连成,“FDI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第16卷。
部分案例如: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法国达能集团进入中国后迅速出手进行大规模收购。1996年,收购中国饮料产销量龙头企业娃哈哈公司部分股权;1998年,收购深圳益力饮品公司54.2%股权;2000年3月,控股市场覆盖率列全国第一的乐百氏公司;2000年12月,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2006年12月18日,达能公司宣布与蒙牛乳业共同组建酸奶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中华工商时报》,2007-01-09)。2006年5月,北美家电连锁卖场巨头百思买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本土家电连锁企业五星电器51%的股份,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南方都市报》,2007-01-02)。2001年10月,阿尔卡特通过多笔交易,拥有了上海贝尔股份中的50%加1股,控制了该公司(《环球企业家》,2003年7月)。2004年1月,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约30亿元人民币收购由康师傅13家饮品公司合并组建的康师傅饮品控股公司50%的股权(《国际金融报》,2004-01-06)。美国赫格勒斯公司于2006年5月收购了其与上海氯碱化学公司的造纸化学品合资企业——上海赫格勒斯化学公司中40%的股份,从而控制该企业(《中国化工报》,2007-01-17)。
三、外商投资控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外资并购多着眼于品牌控制,其在企业内取得控股地位后便要求企业使用外来品牌,从而闲置国内已有一定市场信誉的名牌商标,并且为了不断扩大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通常规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品牌宣传,而这部分开支只能增加外方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中方很难从中受益,导致中方企业无形资产的迅速流失,如目前国内洗衣粉市场上的“碧浪”和“汰渍”品牌,是外资控股并购国内“白猫”、“高富力”生产厂家后推出的新品牌;洗发产品市场知名的“海飞丝”、“飘柔”则是在外资控股并购广州的“洁花”洗发香波厂家后推出的新品牌。
此外,外商在各产业的投资控股呈现出高度不平衡性(见图2)。
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在第二产业中外商投资控股的比重过高,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吸引外资明显不足。这种投资的不平衡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商在各区域的投资控股也呈现出高度不平衡性(见表3),且这种不平衡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图3),外商直接投资控股的公司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而西部最少。这种分部特点严重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值得担忧的是外方控股后同时也控制了产、供、销这企业运转的三大环节,结果是合资企业变成了跨国公司简单的生产加工基地,并且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有可能对国内某些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抑制竞争,形成垄断。因此,要特别注意外方在合资开始时的“耕耘期”占小额股份而在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收获期”设法增资控股抢夺“胜利果实”的情况。
表3 1998—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FDI的地区分布(%)?
图3 1998-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DFI的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四、正确处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汹涌而来的外资,国内企业能否制定合理的对策并作出适时的调整,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实施必要的引导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国内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为此,我国在主管部门和企业这两个层面上需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有关主管部门的层面上
1.统一规划加强监督, 消除内外资差别待遇的现状
对于关系到我国产业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领域,应当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对跨国公司投资和控股问题从战略高度进行统一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尤其是重点行业内的外资加强政策性引导,使其流向更加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积极促进行业、部门、地区间有效协调,谋求实现同跨国公司的长期战略合作实现共赢。此外,我国政府应当平等对待不同的经济主体,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充分消除由此而形成的可套利空间,使国内企业与境外跨国公司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展开竞争。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法治
当前,外方独资或控股的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依靠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国内大量的科技人才,特别使一些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等也被跨国公司挖走,在现实上导致我国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要完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此外,需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对带有限制性的采购协议以及歧视性的技术引进协议等不公平竞争行为。特别需指出的是,为有效避免外方垄断中国市场,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垄断法》,防范外方通过合资控股的方式进行行业操纵,坚决反对协议定价、划分市场、垄断性购并等行为。
3.为有发展潜质的中方实施控股战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鼓励有发展潜质的国内企业主动寻求与外方合作,积极支持中方控股。在合资企业内,当外方提出增资控股时,应创造条件鼓励中方积极维护自身的控股地位,如加快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允许中方使用贷款作为资本金;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并允许直接从国外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优先被考虑。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才能在外方提出扩股时与之同步扩股,以防己方股份被稀释而丧失控股权。积极支持能够独立研发、管理、生产、营销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方通过增资控股、购回外方股份等方式逐渐获得控股权。
(二)在国内企业的层面上
1.加大研發投入,形成研发体系
当务之急,中国企业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跨国公司采取独资或在取得控股地位后,很容易形成技术垄断,使技术的溢出效应剧减,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可以学到的东西也就相应地大幅减少。因此,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必须切实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引入相当的科技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此不断满足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使得我们的企业在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
2.化零为整,实施集团战略
为迅速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国企业可以实施集团战略。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一体化和系统化的特征,当其实力不断增大,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形成垄断,从而轻易地挤垮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企业要力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实施集团战略,使行业内多家企业进行联合。多家企业形成的一个联合体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并切实增强我国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的竞争力。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出击
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应当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进行投资和并购。形成国内、国外两个体系,两个体系间相互弥补,相互支持,这样不仅可以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收购和兼并的实践表明,通过对股份的购买和对控股权的掌握,一个企业能够快速地发展,能够快速地占领地区乃至全球市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与其自己的优质资产被外方收购,不如走出国门到境外去主动寻找优质资产,主动收购优质资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壮大自己。
五、结语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不能缺席的市场,未来几年,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控股对中国经济所能施加的影响必然越来越大,若其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对我国某些产品市场甚至行业形成垄断,从而破坏良好的竞争秩序,降低市场效率,这样就很可能阻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历史的事实说明,把希望寄托于以赢利为最高目标的外国企业是不现实的,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并依据本国国情,采取控制外资规模,提高外资质量的策略,坚持走“以我为主”努力培养本国跨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随着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国际投资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丰富,专门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此处仅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问题进行分析。
由于现实市场的失效(或称之为“不完全性”),任何一项商品或劳务的成本都有为交换的顺利实施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市场体系内,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商品的生产必然耗费的成本外,商品在实际交换的过程中,交易者为实现交换目的而必须付出的各种代价(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等)之和,是为达成合理的交易条件而付出的成本,它主要由信息搜寻费用、交易谈判费用、产权界定费用以及运输、通信费用等构成,还包括为保证合同执行而付出的成本,如对对方履行合同情况的监督审计、违约或纠纷产生时的调解仲裁活动及其相应开支。交易成本是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中交易成本的总和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50%。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应按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最小化来决定其边界,即以此来考虑是以独资的方式还是以合资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研究表明,合资往往可能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理想运作模式,而从交易费用角度看,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外国企业和东道国用户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是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进入方式之间选择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其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跨国经营控制程度(即持股份额的比例高低),因为这从根本上影响到企业跨国经营利润的大小。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控股的现状
20世紀90年代以来,中国作为接受境外投资的主体,自身投资风险不断降低,世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也日渐熟悉,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优势策略的效用,来华投资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且投资的力度成逐年加大的趋势(见表1与图1)。
表1 截至2005年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情况
图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长情况
跨国公司多实行的是全球性战略,追求长期利益,通过建立投资性控股公司对中国市场进行统一规划。与外资公司相比,中方在合资中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从而致使外商对中国各行业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某些行业内中国品牌在萎缩甚至消失(见表2)。
表2 中外合资企业股权控制比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当年)
资料来源:李连成,“FDI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第16卷。
部分案例如: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法国达能集团进入中国后迅速出手进行大规模收购。1996年,收购中国饮料产销量龙头企业娃哈哈公司部分股权;1998年,收购深圳益力饮品公司54.2%股权;2000年3月,控股市场覆盖率列全国第一的乐百氏公司;2000年12月,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2006年12月18日,达能公司宣布与蒙牛乳业共同组建酸奶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中华工商时报》,2007-01-09)。2006年5月,北美家电连锁卖场巨头百思买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本土家电连锁企业五星电器51%的股份,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南方都市报》,2007-01-02)。2001年10月,阿尔卡特通过多笔交易,拥有了上海贝尔股份中的50%加1股,控制了该公司(《环球企业家》,2003年7月)。2004年1月,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以约30亿元人民币收购由康师傅13家饮品公司合并组建的康师傅饮品控股公司50%的股权(《国际金融报》,2004-01-06)。美国赫格勒斯公司于2006年5月收购了其与上海氯碱化学公司的造纸化学品合资企业——上海赫格勒斯化学公司中40%的股份,从而控制该企业(《中国化工报》,2007-01-17)。
三、外商投资控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外资并购多着眼于品牌控制,其在企业内取得控股地位后便要求企业使用外来品牌,从而闲置国内已有一定市场信誉的名牌商标,并且为了不断扩大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通常规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品牌宣传,而这部分开支只能增加外方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中方很难从中受益,导致中方企业无形资产的迅速流失,如目前国内洗衣粉市场上的“碧浪”和“汰渍”品牌,是外资控股并购国内“白猫”、“高富力”生产厂家后推出的新品牌;洗发产品市场知名的“海飞丝”、“飘柔”则是在外资控股并购广州的“洁花”洗发香波厂家后推出的新品牌。
此外,外商在各产业的投资控股呈现出高度不平衡性(见图2)。
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在第二产业中外商投资控股的比重过高,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吸引外资明显不足。这种投资的不平衡加剧了我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此外,外商在各区域的投资控股也呈现出高度不平衡性(见表3),且这种不平衡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图3),外商直接投资控股的公司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而西部最少。这种分部特点严重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值得担忧的是外方控股后同时也控制了产、供、销这企业运转的三大环节,结果是合资企业变成了跨国公司简单的生产加工基地,并且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有可能对国内某些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抑制竞争,形成垄断。因此,要特别注意外方在合资开始时的“耕耘期”占小额股份而在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收获期”设法增资控股抢夺“胜利果实”的情况。
表3 1998—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FDI的地区分布(%)?
图3 1998-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DFI的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四、正确处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前,面对汹涌而来的外资,国内企业能否制定合理的对策并作出适时的调整,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实施必要的引导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国内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为此,我国在主管部门和企业这两个层面上需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一)在有关主管部门的层面上
1.统一规划加强监督, 消除内外资差别待遇的现状
对于关系到我国产业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领域,应当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对跨国公司投资和控股问题从战略高度进行统一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尤其是重点行业内的外资加强政策性引导,使其流向更加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积极促进行业、部门、地区间有效协调,谋求实现同跨国公司的长期战略合作实现共赢。此外,我国政府应当平等对待不同的经济主体,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充分消除由此而形成的可套利空间,使国内企业与境外跨国公司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展开竞争。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法治
当前,外方独资或控股的企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依靠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国内大量的科技人才,特别使一些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等也被跨国公司挖走,在现实上导致我国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要完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此外,需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对带有限制性的采购协议以及歧视性的技术引进协议等不公平竞争行为。特别需指出的是,为有效避免外方垄断中国市场,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垄断法》,防范外方通过合资控股的方式进行行业操纵,坚决反对协议定价、划分市场、垄断性购并等行为。
3.为有发展潜质的中方实施控股战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鼓励有发展潜质的国内企业主动寻求与外方合作,积极支持中方控股。在合资企业内,当外方提出增资控股时,应创造条件鼓励中方积极维护自身的控股地位,如加快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允许中方使用贷款作为资本金;可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并允许直接从国外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可以优先被考虑。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才能在外方提出扩股时与之同步扩股,以防己方股份被稀释而丧失控股权。积极支持能够独立研发、管理、生产、营销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方通过增资控股、购回外方股份等方式逐渐获得控股权。
(二)在国内企业的层面上
1.加大研發投入,形成研发体系
当务之急,中国企业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跨国公司采取独资或在取得控股地位后,很容易形成技术垄断,使技术的溢出效应剧减,中方在合资企业内可以学到的东西也就相应地大幅减少。因此,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必须切实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引入相当的科技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此不断满足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使得我们的企业在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
2.化零为整,实施集团战略
为迅速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国企业可以实施集团战略。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一体化和系统化的特征,当其实力不断增大,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形成垄断,从而轻易地挤垮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企业要力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实施集团战略,使行业内多家企业进行联合。多家企业形成的一个联合体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的经营实力,并切实增强我国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的竞争力。
3.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出击
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应当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进行投资和并购。形成国内、国外两个体系,两个体系间相互弥补,相互支持,这样不仅可以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收购和兼并的实践表明,通过对股份的购买和对控股权的掌握,一个企业能够快速地发展,能够快速地占领地区乃至全球市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与其自己的优质资产被外方收购,不如走出国门到境外去主动寻找优质资产,主动收购优质资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壮大自己。
五、结语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不能缺席的市场,未来几年,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控股对中国经济所能施加的影响必然越来越大,若其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对我国某些产品市场甚至行业形成垄断,从而破坏良好的竞争秩序,降低市场效率,这样就很可能阻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历史的事实说明,把希望寄托于以赢利为最高目标的外国企业是不现实的,我国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并依据本国国情,采取控制外资规模,提高外资质量的策略,坚持走“以我为主”努力培养本国跨国企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