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思维,自主构建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对比较独立,并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疾病),也与选修3中单克隆抗体等内容(生物新科技的发展)有关。学生初中阶段对人体免疫中的三道防线中的第一、二道防线也有详细了解,而对于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知之甚少。因此,对于简单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并由学生主讲;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笔者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思维紧跟老师,并让学生在拼图游戏中自主搭建免疫流程,然后通过展示和答辩的方式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②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构建图解模型。
  ② 以问题串、自学、图解分析等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初步形成免疫系统各组分既能独立又可以相互配合的整体观点。
  ② 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3 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5 教学过程
  5.1 课前准备
  PPT、视频(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5个标有A的信封(每个信封内有:来源于教材的图片,抗原、抗体、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15个标有B的信封(每个信封有:靶细胞、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靶细胞裂解、抗原、细胞因子)、可以吸附在黑板上的硬纸板图片。
  5.2 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推测一下图中的细胞可能是种什么类型的细胞?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由于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感到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由一张教师展示的细胞外观模式图引发学生思考,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神经细胞(因为有神经细胞树突状的突起,旧知识),而实际上图片显示的树突状细胞(跟学生现有的知识认知产生冲突,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播放视频(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现场),并展示斯坦曼的抗肿瘤疫苗作用机理图。
  设计意图:新闻导入,与时俱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通过视、听等多种感管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得多,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教师利用科学家由于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学上的应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视频,激发学生学好免疫,学好生物,将来从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职业愿望。教师展示斯坦曼的抗肿瘤疫苗作用机理图的目的:① 此处不是让学生看懂原理,而是让学生了解疾病的治疗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发展,斯坦曼(胰腺癌患者)正是利用自己的研究研制出一种“细胞导弹”输入体内治疗癌症,从而使自己的寿命得以延长4年(这是一种伟大的突破,因为据医学统计发现,胰腺癌术后平均存活年限是一年),并开辟了癌症治疗的新途径,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树突状福音,社会意义巨大。② 期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抗肿瘤疫苗的作用机理,将来自主研究抗肿瘤疫苗,回报于社会。这样设计会激发学生学好生物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这节课的教学。
  5.3 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的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体内,除了树突状细胞外,还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免疫细胞呢?并展示血细胞分化图、免疫器官图。
  学生归纳总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扁桃体、脾脏、淋巴结等;免疫分子:抗体等。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让学生由已有知识延伸新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包括:血细胞可以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吞噬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
  新知:树突状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吞噬细胞;噬细胞富溶酶体,内有多种水解酶,因而吞噬后能消化抗原(新知);淋巴细胞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和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这两种淋巴细胞分化后执行不同的功能。
  5.4 免疫和抗原的概念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免疫细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什么是免疫呢?什么是抗原?并引导学生概念解析细胞识别、糖蛋白、抗原决定簇。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功能)、抗原的概念(凡诱发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皆可称为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
  设计意图: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概念的剖析程度,从而影响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认知。教师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让学生形成一个自己简化的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常用策略。而概念外延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关于糖蛋白(旧知),学生在必修1有过接触,知道糖蛋白用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细胞识别离不开糖蛋白,免疫细胞有识别受体蛋白,能识别抗原上的抗原决定簇(新知),从而做出免疫应答;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有特异性。通过教师必要的知识补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概念条理化。
  5.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人体时如何抵抗这些病原体的呢?并用Flash动画展示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防御功能,要求小组自主探究活动,自主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流程图。   活动方案设计:
  (1) 教师提出问题:抗原突破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2) 学生分组,四人一个小组,每组2人一个小组,分别讨论以下问题中的一个,并得到相应的信封。
  ① 抗原刚侵入血液,机体如何应答?
  ② 抗原侵入体细胞,机体如何应答?
  (3) 学生自主学习4 min,选出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上台汇报自主构建图(在黑板上用带有吸铁石的教师自制教具展示)。
  (4)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阶段。
  (5) 对学生自主构建的免疫流程图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和讨论。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信封(A或B)事先准备好的印有相应细胞或物质的小纸片,在信封上或其他位置拼出免疫过程图(可根据教材图)。
  在学生讲解体液免疫过程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汇报学生进行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进行释疑。
  设计意图:(1) 现今的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生物认知结构。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是学生的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而获得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模型,通过展示、答辩的方式增加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A信封里比教材中的流程图多了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这样处理会增加学生的疑问,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根据教材中的流程图构建。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2) 教师将拼图游戏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拼图游戏提高了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了动手去拼比动笔去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5.6 二次免疫的学习
  教师出示抗体数量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图,要求学生说出二次免疫有何特点。并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乙肝而不能预防甲型肝炎?
  设计意图: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教师利用曲线分析获得知识,能够增加学生知识学习后的保持率。
  5.7 T淋巴细胞参与的体液免疫学习
  教师出示资料:
  艾滋病(AIDS)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下图(图略)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提出问题:(1) HIV攻击什么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2) 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有何推测?(推测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艾滋病资料分析的巧妙设计,学生自己推测T淋巴细胞中体液免疫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体液免疫进行补充完整,从而解决A信封中引申出的问题,也有效地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资料对苏教版进行补充,进而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教材中实线和虚线所包含内容的不同。
  5.8 学以致用,首尾呼应
  活动设计:课堂拓展抗肿瘤疫苗作用机制图(斯坦曼),学生阐述抗肿瘤疫苗的作用原理。
  设计意图:生物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掌握生物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的价值。通过本节课免疫学的学习,学生会理解抗肿瘤疫苗的作用原理,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体验成就感,更为自己进一步学好生物,服务社会增添信心。
  6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融入最新的生物技术科研动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通过拼图游戏的教学设计,巧妙地越过障碍点,将抽象复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具体化、简单化,在做中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模型的能力。本设计中还增加了学生汇报和答辩环节,充分运用了学习金字塔中的“马上用所学的知识教别人”学习方法,使教学效果更佳。本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课堂还给学生,能落实新课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一节常规实验课的思考,认识到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讲清理论知识,合理取舍教材,做好预实验,从而切实提高实验课堂效率,做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 探究实验 教学反思 质壁分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科书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以细胞的结构为基础,以渗透作用为核心概念,主线清晰。   常
摘要: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思想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84-0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
“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活动是江苏省教科院推出的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也是今后5年内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五课”指的是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而“两课”则是指研究课、示范课。以往一些教师习惯于备课靠教参,上课“旧瓶装新酒;一支粉笔一张嘴”;碍于同事的面子,走过场式地听课、评课。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素养裹足不前,课堂教学自然就会缺乏激情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
1 课程设想来源   初中生物学的实验开设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反映出生物跟生活的结合。由于笔者所执教的以客家人为主,客家文化作为我国岭南文化的一支特殊文化分支,其历史悠长,很多生活习俗都保留至今。客家黄酒是我国黄酒的一个分支,在黄酒行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酒体甘醇、香气浓郁、鲜甜爽口、回味悠长特点。酒度适中和营养丰富等特点是广东省的传统特产,也是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产。其制作过程一直都是靠
1 课题设计  1.1 设计目的  根据新的课程標准,高中生物课介绍了近亲结婚、遗传病与优生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为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建和谐家园的意识,增加他们的人文科学意识,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活动。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4—0041—02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5题,共35题70分)、非选择题(第36题~第40题,共5题30分)共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
摘要 对高中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珍稀濒然动植物作了简介,以警世人耳目,达到环境保护之目的。  关键词 大熊猫 麋鹿 普氏野马 红树林  中图分类 Q-49  文献标识码 E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05-0003-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
孟德尔在对豌豆性状的遗传研究中发现,具有两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二代4种表现型之比为9:3:3:1。然而生物的性状往往受多对基因及环境的制约。由于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并不一定都呈现9:3:3:1,常见的变式有9:6:1;12:3:1;9:3:4;9:7;13:3;15:1等。近几年这些常见的变式比屡屡在高考题中出现,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下面以2009年高考相关的试题
摘 要 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包括实验材料、仪器、方法等的改进和创新,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科学探究 实验拓展 生物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概念界定  1.1 科学探究  近来,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
摘 要 以“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为例进行微格观察,对案例的问题有序编码,运用问题效度量表、问题广度量表、问题深度量表、问题质量量表和问题功能量表进行观察与评述,并对现行的问题式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案例分析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问题式教学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部分组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因其技术门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