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当前,社会环境及活动场域的变化,对弘扬爱国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加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已成必然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内容传播、环境塑造提出了新挑战。为此,可以从完善话语体系、优化教育内容、净化教育阵地三个方面入手,增强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度与效度。
关键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016-04
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网络开始成为爱国主义表达、弘扬、聚集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的发展领域呈现出线上与线下贯通、现实与虚拟结合的趋势,新时代爱国主义衍生出了新样态。但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价值观严重影响着青年爱国观念的树立与巩固。鉴于此,关注青年网络爱国动态,加强青年网络爱国教育,引导青年网络爱国行为,培育青年网络爱国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逻辑理路: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构建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依托于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它的形成不仅是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复杂纷繁的网络生态中,形成自身特有的出场、运演、价值逻辑,表现出特殊样态。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场逻辑
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革命性变化,催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场。多元的网络主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素材,多样的网络移动终端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革新的网络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这些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渠道的扩展,教育阵地的建立提供了环境与基础。此外,网络空间中多元价值观的产生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出场的重要推力。多元价值观的肆意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离散风险,也使得网络空间秩序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我们应积极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传播影响力,加快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运演逻辑
借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新的运演模式。一是教育主体的多元拓展。与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多为教育工作者不同,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就助推了多类舆论场所的形成、多种表达主体的发声。在此背景下,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被当做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主体;二是教育形式的多元立体。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课程理论传输,而是实践理论运用的形式,通过与视频、AR等的有机结合,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感,尽可能消除网络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距离感,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向多元立体趋势运演;三是教育阵地的线上转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打破了以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束缚,消除教育时间、地点、规模的限制,开辟线上线下双联动的教育阵地,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受空间条件制约、教育活动不受时间条件限制,让爱国主义思想与言论在更宽阔的领域进行传播。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
具体而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价值逻辑上,一是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新样态,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的现代性改造、对青年爱国品格的现代性培育,反本开新,坚持将传统性的“本来特质”、现代性的“外来资源”与发展性的“未来方向”紧密融合;二是体现在青年爱国精神的培育上。青年是网络的主要受众,在网络使用中显现出较强的接纳与适应能力。基于此,运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爱国认知,树立青年爱国信念,凝聚青年爱国共识,从而达到培育青年爱国精神的目的;三是体现在网络生态的营造上。网络的迅速崛起,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同时多种社会思潮也充斥着网络空间,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影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推动网络空间中正向舆论的输送,以实现净化网络舆论,推进爱国情感正向表达的目的。
二、现实困境: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难点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契机,但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傳播技术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的难度。此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还未很好地针对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在内外因交互影响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困境
网络时代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发生了转变,对教育话语提出革新的要求。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形式有待改进。当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空间时,应对话语场所的变更、青年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的变化,未及时调整自身话语表达、传播、引导形式,显现出略微滞后的状态。一度出现话语“发射方”与话语“接收方”不在同一场域的情况,陷入话语“发射方”持续输出与话语“接收方”中断输入的窘境,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力不佳。
另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威有待巩固。青年在网络中多使用表情包、图像符号、视频等视觉化、娱乐化、戏谑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抒发自身爱国情感。流量经济背景下,一些网络主体选择性地拼接爱国话语内容,挑选新奇、刺激的信息,利用青年的好奇心理,吸引青年浏览关注,并利用场景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推动信息在网络空间的高速扩散,不断维持自身热度,取得相应效益。在这种网络娱乐狂欢下,各种错误思潮误导着青年的价值观念,使青年逐渐降低了对爱国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严重影响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权威引领力。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困境
在多元思潮竞相争夺的背景下,各种形式新颖的爱国表达层出不穷,共同争夺着青年群体的注意力,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当前,要想维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就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是教育内容质量有待提升。如今,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内容供给主体的门槛,只要拥有基础信息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影响力,就可以充当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者,造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主体碎片化的危机,扰乱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此外,部分个体可能会由于自身爱国意识的偏差,导致所供给教育内容的严重偏向,所输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充斥着噪音与杂音。
二是教育内容生活性有待增强。真正深入人心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定是在坚持正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让青年乐意接受的。青年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群体,但同时也是有个性的群体,好奇心强、探索力高等都是青年群体所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就要求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根据青年群体的特质,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贴近青年生活。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直秉承着爱国精神的正向弘扬,对于内容趣味性的增加强调较少,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接受爱国教育的主动性。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困境
网络空间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传播结构的扁平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多元话语的产生与扩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教育阵地的治理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论的难以掌控。网络的相对隐匿性,一方面,很好地维护了青年的话语权,鼓励青年发表许多在现实社会空间不愿或不敢发表的言论;另一方面,却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影响。网络空间中,青年话语权的维护意味着形形色色的言论都可以找到发表的机会,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具有政治偏见,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这些都消解着青年正确的爱国认知。
二是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力度有待加强。关于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首先,是网络法律法规制定。在现行的网络制度规范中,原则性和宣示性的内容较多,具体的细节规定较少,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增强立法针对性;其次,是网络法律法规执行。网络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在网络空间中群众多采用匿名形式,执法过程中的完成度与准确性方面难度增加,容易引起“一刀切”式的粗暴执法;最后,是网络法律法规普及。在传播爱国精神的同时,理应注重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但就目前普及力度而言,部分青年对于网络空间的规章制度仍停留在模糊阶段,不清楚在虚拟社会触犯法律的严重性,法律意识较弱。
三、提升对策: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进路
新时代完善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要紧紧依靠网络,根据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变化和时代要求,从弘扬主旋律、掌握主导权和汇聚正能量角度着手,构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格局。
(一)完善话语体系,弘扬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加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话语形式较为单一,话语引领较为乏力的困境,以此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说理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
第一,完善话语体系不能忽视对话语形式的創新。活跃于网络空间的青年注重个性、强调自我意识,网络话语风格具有娱乐性、形象性、交互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形式的创新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原则,善用网络流行语,将严肃的话语转化为活泼的“网言网语”,提升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增强青年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接受度。对于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要在研究青年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探索最为合适的话语体系,既要避免话语形式的“泛娱乐化”倾向,又要坚持多维性、生动性原则,掌握严肃与活泼、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
第二,完善话语体系要注重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引领力,维护话语权威。增强话语引领力根本上是增强话语的吸引力。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中很难控制青年对多样信息的理解,但是可以对青年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引导青年“想什么”。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中,要结合青年认知情况、接受习惯,善选议题,多设既能正向弘扬爱国精神,又能聚合青年思想的议题,把爱国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对有趣议题的思考中。同时,不断挖掘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在故事讲述中阐述大道理,在价值宣扬中传递大思想,润物细无声地培育青年的爱国精神,掌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
(二)优化教育内容,掌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导权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其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根本,要发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注重内容的建设。
第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国家长期发展、党的长期斗争中沉淀而来的,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培育青年爱国情感的重要手段,把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强化青年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将网络信息技术用于教育内容。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完成一维向多维的转变、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的融合,将文字内容具备的逻辑性、严谨性与影像资料具备的丰富性、吸引力吸纳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整体中,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如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镜诰卿年》,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融合视频、漫画等多种元素,以清新明亮的画风生动地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代先进知识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在网上获得一致好评。 (三)净化教育阵地,汇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
网络承载了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但一定程度上侵扰了原本和谐的教育环境。要维护好网络教育阵地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需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当前中国网络舆论场所主要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依托于互联网等新兴载体的“民间舆论场”。第一,“主流媒体舆论场”应担负起净化、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职责。党和政府要利用好网络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准确把握青年的舆论心理,以青年独特的“二次元”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吸引青年注意力,提高主流舆论的影响;第二,在“民间舆论场”要注重培养网络青年意见领袖。除在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外,优秀青年还应主动发揮舆论领袖作用,把握好自己的话语权,引导青年群体舆论走势,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合理践行爱国行为,共建风清气朗的网络爱国氛围。
另一方面,在法治轨道上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1]。维护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秩序,可以从完善立法、从严执法和全民守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细化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对于网络中的不当爱国言论、失范爱国行为不能完全覆盖,找到相对应的法律性依据。为不断适应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爱国主义相关立法,针对不同性质、造成不同影响和危害的网络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推进执法工作的精准化发力。执法工作要落到实处、细处,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行动。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应当发挥不同部门的特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执法方案;最后,加大普法力度。充分借助网络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以青年喜爱的新型表达方式,把网络爱国主义要遵守的相关法律在线上线下进行双向传播,避免青年在网络爱国表达中违法而不自知,同时杜绝借“爱国”来自诩“正义”,知法犯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当代兵团,2019(22):6-10.
[2] 余玉花.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2021(3):45-51.
[3] 王新亮.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24-26.
[4] 孟丽.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与新举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27-29.
[5] 许斯诺,王学俭.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践行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27-131.
[6] 晏华华,张帆,周治瑜.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机理、原则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6-28.
[7] 唐青,熊文娟.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5-36+44.
[8] 郑洁,李晏沄.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2-3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1-04-2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研究”(2020Z348);长安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一体两翼三融合’研究育人模式探索”(300103111601)。
作者简介:段晨,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016-04
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网络开始成为爱国主义表达、弘扬、聚集的重要阵地。爱国主义的发展领域呈现出线上与线下贯通、现实与虚拟结合的趋势,新时代爱国主义衍生出了新样态。但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价值观严重影响着青年爱国观念的树立与巩固。鉴于此,关注青年网络爱国动态,加强青年网络爱国教育,引导青年网络爱国行为,培育青年网络爱国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逻辑理路: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构建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依托于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它的形成不仅是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复杂纷繁的网络生态中,形成自身特有的出场、运演、价值逻辑,表现出特殊样态。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场逻辑
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革命性变化,催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场。多元的网络主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素材,多样的网络移动终端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革新的网络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这些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渠道的扩展,教育阵地的建立提供了环境与基础。此外,网络空间中多元价值观的产生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出场的重要推力。多元价值观的肆意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离散风险,也使得网络空间秩序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我们应积极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传播影响力,加快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运演逻辑
借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新的运演模式。一是教育主体的多元拓展。与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多为教育工作者不同,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就助推了多类舆论场所的形成、多种表达主体的发声。在此背景下,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被当做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主体;二是教育形式的多元立体。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课程理论传输,而是实践理论运用的形式,通过与视频、AR等的有机结合,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感,尽可能消除网络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距离感,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向多元立体趋势运演;三是教育阵地的线上转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打破了以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束缚,消除教育时间、地点、规模的限制,开辟线上线下双联动的教育阵地,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受空间条件制约、教育活动不受时间条件限制,让爱国主义思想与言论在更宽阔的领域进行传播。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
具体而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价值逻辑上,一是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新样态,它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的现代性改造、对青年爱国品格的现代性培育,反本开新,坚持将传统性的“本来特质”、现代性的“外来资源”与发展性的“未来方向”紧密融合;二是体现在青年爱国精神的培育上。青年是网络的主要受众,在网络使用中显现出较强的接纳与适应能力。基于此,运用网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爱国认知,树立青年爱国信念,凝聚青年爱国共识,从而达到培育青年爱国精神的目的;三是体现在网络生态的营造上。网络的迅速崛起,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同时多种社会思潮也充斥着网络空间,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影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推动网络空间中正向舆论的输送,以实现净化网络舆论,推进爱国情感正向表达的目的。
二、现实困境: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难点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契机,但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傳播技术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的难度。此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还未很好地针对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在内外因交互影响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困境
网络时代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发生了转变,对教育话语提出革新的要求。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形式有待改进。当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空间时,应对话语场所的变更、青年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的变化,未及时调整自身话语表达、传播、引导形式,显现出略微滞后的状态。一度出现话语“发射方”与话语“接收方”不在同一场域的情况,陷入话语“发射方”持续输出与话语“接收方”中断输入的窘境,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力不佳。
另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威有待巩固。青年在网络中多使用表情包、图像符号、视频等视觉化、娱乐化、戏谑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抒发自身爱国情感。流量经济背景下,一些网络主体选择性地拼接爱国话语内容,挑选新奇、刺激的信息,利用青年的好奇心理,吸引青年浏览关注,并利用场景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推动信息在网络空间的高速扩散,不断维持自身热度,取得相应效益。在这种网络娱乐狂欢下,各种错误思潮误导着青年的价值观念,使青年逐渐降低了对爱国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严重影响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权威引领力。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困境
在多元思潮竞相争夺的背景下,各种形式新颖的爱国表达层出不穷,共同争夺着青年群体的注意力,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当前,要想维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就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是教育内容质量有待提升。如今,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内容供给主体的门槛,只要拥有基础信息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影响力,就可以充当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者,造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主体碎片化的危机,扰乱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此外,部分个体可能会由于自身爱国意识的偏差,导致所供给教育内容的严重偏向,所输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充斥着噪音与杂音。
二是教育内容生活性有待增强。真正深入人心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定是在坚持正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让青年乐意接受的。青年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群体,但同时也是有个性的群体,好奇心强、探索力高等都是青年群体所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就要求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根据青年群体的特质,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贴近青年生活。我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直秉承着爱国精神的正向弘扬,对于内容趣味性的增加强调较少,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接受爱国教育的主动性。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困境
网络空间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传播结构的扁平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多元话语的产生与扩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教育阵地的治理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论的难以掌控。网络的相对隐匿性,一方面,很好地维护了青年的话语权,鼓励青年发表许多在现实社会空间不愿或不敢发表的言论;另一方面,却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影响。网络空间中,青年话语权的维护意味着形形色色的言论都可以找到发表的机会,其中难免会有一些具有政治偏见,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这些都消解着青年正确的爱国认知。
二是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力度有待加强。关于网络空间的法律治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首先,是网络法律法规制定。在现行的网络制度规范中,原则性和宣示性的内容较多,具体的细节规定较少,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行为,还需进一步增强立法针对性;其次,是网络法律法规执行。网络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在网络空间中群众多采用匿名形式,执法过程中的完成度与准确性方面难度增加,容易引起“一刀切”式的粗暴执法;最后,是网络法律法规普及。在传播爱国精神的同时,理应注重对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但就目前普及力度而言,部分青年对于网络空间的规章制度仍停留在模糊阶段,不清楚在虚拟社会触犯法律的严重性,法律意识较弱。
三、提升对策: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进路
新时代完善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要紧紧依靠网络,根据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变化和时代要求,从弘扬主旋律、掌握主导权和汇聚正能量角度着手,构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格局。
(一)完善话语体系,弘扬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加强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话语形式较为单一,话语引领较为乏力的困境,以此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说理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
第一,完善话语体系不能忽视对话语形式的創新。活跃于网络空间的青年注重个性、强调自我意识,网络话语风格具有娱乐性、形象性、交互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形式的创新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原则,善用网络流行语,将严肃的话语转化为活泼的“网言网语”,提升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增强青年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接受度。对于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而言,要在研究青年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探索最为合适的话语体系,既要避免话语形式的“泛娱乐化”倾向,又要坚持多维性、生动性原则,掌握严肃与活泼、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
第二,完善话语体系要注重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引领力,维护话语权威。增强话语引领力根本上是增强话语的吸引力。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中很难控制青年对多样信息的理解,但是可以对青年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引导青年“想什么”。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中,要结合青年认知情况、接受习惯,善选议题,多设既能正向弘扬爱国精神,又能聚合青年思想的议题,把爱国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对有趣议题的思考中。同时,不断挖掘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在故事讲述中阐述大道理,在价值宣扬中传递大思想,润物细无声地培育青年的爱国精神,掌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
(二)优化教育内容,掌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导权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其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根本,要发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效益,就必须注重内容的建设。
第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国家长期发展、党的长期斗争中沉淀而来的,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培育青年爱国情感的重要手段,把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强化青年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二,将网络信息技术用于教育内容。新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完成一维向多维的转变、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的融合,将文字内容具备的逻辑性、严谨性与影像资料具备的丰富性、吸引力吸纳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统一整体中,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如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镜诰卿年》,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融合视频、漫画等多种元素,以清新明亮的画风生动地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一代先进知识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在网上获得一致好评。 (三)净化教育阵地,汇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
网络承载了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但一定程度上侵扰了原本和谐的教育环境。要维护好网络教育阵地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需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当前中国网络舆论场所主要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依托于互联网等新兴载体的“民间舆论场”。第一,“主流媒体舆论场”应担负起净化、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职责。党和政府要利用好网络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准确把握青年的舆论心理,以青年独特的“二次元”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吸引青年注意力,提高主流舆论的影响;第二,在“民间舆论场”要注重培养网络青年意见领袖。除在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外,优秀青年还应主动发揮舆论领袖作用,把握好自己的话语权,引导青年群体舆论走势,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合理践行爱国行为,共建风清气朗的网络爱国氛围。
另一方面,在法治轨道上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1]。维护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秩序,可以从完善立法、从严执法和全民守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细化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出台《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对于网络中的不当爱国言论、失范爱国行为不能完全覆盖,找到相对应的法律性依据。为不断适应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爱国主义相关立法,针对不同性质、造成不同影响和危害的网络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推进执法工作的精准化发力。执法工作要落到实处、细处,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行动。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应当发挥不同部门的特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执法方案;最后,加大普法力度。充分借助网络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以青年喜爱的新型表达方式,把网络爱国主义要遵守的相关法律在线上线下进行双向传播,避免青年在网络爱国表达中违法而不自知,同时杜绝借“爱国”来自诩“正义”,知法犯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当代兵团,2019(22):6-10.
[2] 余玉花.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保障[J].思想理论教育,2021(3):45-51.
[3] 王新亮.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24-26.
[4] 孟丽.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与新举措[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27-29.
[5] 许斯诺,王学俭.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践行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27-131.
[6] 晏华华,张帆,周治瑜.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机理、原则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6-28.
[7] 唐青,熊文娟.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5-36+44.
[8] 郑洁,李晏沄.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32-3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1-04-2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研究”(2020Z348);长安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一体两翼三融合’研究育人模式探索”(300103111601)。
作者简介:段晨,女,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