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谓教师的职业本质就是指教师职业的根本性质,也就是回答教师到底是干什么的,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教育的目的谈起。
一、从人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看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如何表述,从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看,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人的专业化,二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的专业化是指普通人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是人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成员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教育也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社会化是一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手段,是人的社会准入过程;而专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是人的生存过程,每个人主要通过基础教育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二、教师在学生专业化过程中的职业定位
人的专业化是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专业能力则是某专业的程序性知识经大脑的加工与人体四肢、眼、耳等器官的训练相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也就是说,专业能力是专业知识与人结合的产物,专业知识和人是专业能力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人非生而知之,专业知识对于每一个新接触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事物,面对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的知识,采取自得的探究方式显然不是高效的选择,通过已有专业知识的人为媒介而认知未知知识则是最佳途径,这种情况下,以介绍学生认知未知知识的职业就产生了,这个职业就是教师。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作用是使专业知识和学生相结合以形成专业能力,教师符合媒介的要件,因此,教师在人的专业化中是学生和专业知识的媒介。
三、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实现媒介身份的手段
通俗的说媒介就是介绍人,也叫媒人,对于人类已知知识的掌握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媒介职业身份的实现手段有两种:
1.教。这里所说的教是指教师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时,直接把结论告知学生的方式。教的方式多适用于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机械记忆指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例如字母的发音、事物的名称、事物的发生时间等等许多“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很难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情况下直接告知学生结论是无奈和必然的选择。
2.导。导是指教师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时,不直接告知结论,而是告知方法论(思维方法),经学生自己的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式。导多适用于意义记忆的内容,意义记忆指理解材料,根据其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例如,学生不知道3 2=5,教师如果告知学生结论则剥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不利,这时教师应告知学生加法的本质是1的累加,3 2就是3个1加上2个1,由学生自己得出3 2是5个1的累加这个正确结论,这样学生会推知3 5等其它加法算式,进而掌握加法。
教师的专业性不在于教师教的能力,因为教的能力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性在于导的能力,导是对学科方法论的抽象,没有对方法论的抽象就无法实现教师的导,抽象方法论的能力才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培养的核心是导的能力的形成,它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属性。
四、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实现媒介身份的准入标准
教师要实现媒介身份是有条件的,其基本条件就是教师比学生“先知”,先知的基本含义就是学高为师。
1.学业内容的先知。学业内容的先知是教师身份存在的基本条件,否则教师就无法把专业知识介绍给学生,也就无法完成其媒介作用。在学生要完成的学业范围内,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先于并高于学生,这是教师媒介身份的基本要求。
2.学业方法论的先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的根本,只有掌握方法论人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没有方法论学生只能是知识的容器,有了方法论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加工机”。教师对学业方法论的先知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业的保证,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
五、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定位偏差
1.教师教学活动的错位。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学校课堂内进行的指导、启蒙、解说、教育的活动,教师在学校的活动常称作教学活动,但把教师的活动笼统称为教学活动或教育活动是不妥的。其实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狭义的“教学”的定义包含了不是教师活动的成份(学生的学);在学生的专业化中教师的活动称为教育活动也不妥,这是因为学生的专业化是事实判断的内容,而育则是价值判断的范畴,学生的专业化只有真和假的事实判断,不存在好和坏的价值判断,育不是学生专业化的内容。准确地讲,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活动是教、导活动,教和导是教师实现其媒介职业身份的手段,学生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则是教、导活动的目的,在概括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活动时应以教、导活动取代教学活动。
2.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辅助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决定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因。教师的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条件,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因素,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导活动将不复存在。而现行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其直接后果重教、轻学,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应还原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因素,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3.重“教”轻“导”。把结论告知学生的“教”是一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媒介行为,它是常人都具备的素质,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是方法论告知的“导”,导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以学生获得方法论为核心,重导轻教,以导为主,以教为辅。而现行教育“教”是实现教师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启发式的“导”则处于提倡而不是主要方式,重教轻导的直接后果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生成,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差。改变这种重教轻导的出路就是把方法论形成独立的课程,把学科方法论抽象、独立出来作为学科教材的一部分,以提升方法论的地位,为学生能力的更好形成打下基础。 六、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职业定位
人不但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化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学生的社会化中,教师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告知学生社会规范的内容,二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中实现其职业身份手段有两种,一是“管”,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强制性,教师则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地位是纵向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的地位,教师是学生社会行为的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对象。二是“育”,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在告知学生社会规范的内容过程中,教师自然把学生行为的善、恶,美、丑,对、错等价值标准告知学生,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中的职业身份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管育员”。
七、教师成为管育员的准入标准
1.社会规范内容的先知。没有对社会规范内容的先知教师就无法完成其管育员的职业角色,因此,教师应尽量多地了解、掌握和其职业有关的道德及法律知识,以更好地完成学生社会化管育员的角色。
2.教师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先知各种相关的社会规范,还应是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楷模,只有教师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才能是学生的样板,才具有号召力,才能成为学生社会规范的执行者。
八、“育”是教师实现管育员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
社会规范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道德,二是法律,其中道德通过舆论的力量实现人的自律,法律则是通过强制的力量实现人的他律。在学校中,和学生有关的各种规范、制度虽然是国家和学校颁布的,但限于学校不是执法单位,学校对学生很少有强制性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社会规范的执行多是通过谈心、说教、讲解等方式通过舆论导向的力量完成,因此,在学生社会化中育是教师实现其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强制只是辅助手段。
总之,教师的职业身份有两种,一是学生专业化过程中学生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媒介;二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管育员,前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民事关系,后者是管育与被管育的行政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是复合型的,教师只有实现不同条件下职业身份的正确转换才能准确把握其职业角色。
一、从人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看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如何表述,从人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看,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人的专业化,二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的专业化是指普通人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是人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成员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教育也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社会化是一个人成为社会成员的手段,是人的社会准入过程;而专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是人的生存过程,每个人主要通过基础教育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二、教师在学生专业化过程中的职业定位
人的专业化是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专业能力则是某专业的程序性知识经大脑的加工与人体四肢、眼、耳等器官的训练相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也就是说,专业能力是专业知识与人结合的产物,专业知识和人是专业能力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人非生而知之,专业知识对于每一个新接触的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事物,面对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的知识,采取自得的探究方式显然不是高效的选择,通过已有专业知识的人为媒介而认知未知知识则是最佳途径,这种情况下,以介绍学生认知未知知识的职业就产生了,这个职业就是教师。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作用是使专业知识和学生相结合以形成专业能力,教师符合媒介的要件,因此,教师在人的专业化中是学生和专业知识的媒介。
三、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实现媒介身份的手段
通俗的说媒介就是介绍人,也叫媒人,对于人类已知知识的掌握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媒介职业身份的实现手段有两种:
1.教。这里所说的教是指教师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时,直接把结论告知学生的方式。教的方式多适用于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机械记忆指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例如字母的发音、事物的名称、事物的发生时间等等许多“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很难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情况下直接告知学生结论是无奈和必然的选择。
2.导。导是指教师把知识介绍给学生时,不直接告知结论,而是告知方法论(思维方法),经学生自己的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式。导多适用于意义记忆的内容,意义记忆指理解材料,根据其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例如,学生不知道3 2=5,教师如果告知学生结论则剥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不利,这时教师应告知学生加法的本质是1的累加,3 2就是3个1加上2个1,由学生自己得出3 2是5个1的累加这个正确结论,这样学生会推知3 5等其它加法算式,进而掌握加法。
教师的专业性不在于教师教的能力,因为教的能力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性在于导的能力,导是对学科方法论的抽象,没有对方法论的抽象就无法实现教师的导,抽象方法论的能力才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培养的核心是导的能力的形成,它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属性。
四、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实现媒介身份的准入标准
教师要实现媒介身份是有条件的,其基本条件就是教师比学生“先知”,先知的基本含义就是学高为师。
1.学业内容的先知。学业内容的先知是教师身份存在的基本条件,否则教师就无法把专业知识介绍给学生,也就无法完成其媒介作用。在学生要完成的学业范围内,教师的专业知识要先于并高于学生,这是教师媒介身份的基本要求。
2.学业方法论的先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以不变应万变能力的根本,只有掌握方法论人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没有方法论学生只能是知识的容器,有了方法论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加工机”。教师对学业方法论的先知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业的保证,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
五、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定位偏差
1.教师教学活动的错位。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师在学校课堂内进行的指导、启蒙、解说、教育的活动,教师在学校的活动常称作教学活动,但把教师的活动笼统称为教学活动或教育活动是不妥的。其实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狭义的“教学”的定义包含了不是教师活动的成份(学生的学);在学生的专业化中教师的活动称为教育活动也不妥,这是因为学生的专业化是事实判断的内容,而育则是价值判断的范畴,学生的专业化只有真和假的事实判断,不存在好和坏的价值判断,育不是学生专业化的内容。准确地讲,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活动是教、导活动,教和导是教师实现其媒介职业身份的手段,学生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则是教、导活动的目的,在概括教师在学生专业化中的活动时应以教、导活动取代教学活动。
2.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辅助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决定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因。教师的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条件,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因素,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导活动将不复存在。而现行理论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其直接后果重教、轻学,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应还原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因素,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3.重“教”轻“导”。把结论告知学生的“教”是一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媒介行为,它是常人都具备的素质,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应是方法论告知的“导”,导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以学生获得方法论为核心,重导轻教,以导为主,以教为辅。而现行教育“教”是实现教师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启发式的“导”则处于提倡而不是主要方式,重教轻导的直接后果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生成,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差。改变这种重教轻导的出路就是把方法论形成独立的课程,把学科方法论抽象、独立出来作为学科教材的一部分,以提升方法论的地位,为学生能力的更好形成打下基础。 六、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职业定位
人不但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化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在学生的社会化中,教师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告知学生社会规范的内容,二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中实现其职业身份手段有两种,一是“管”,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强制性,教师则是社会规范的执行者,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地位是纵向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的地位,教师是学生社会行为的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对象。二是“育”,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在告知学生社会规范的内容过程中,教师自然把学生行为的善、恶,美、丑,对、错等价值标准告知学生,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中的职业身份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管育员”。
七、教师成为管育员的准入标准
1.社会规范内容的先知。没有对社会规范内容的先知教师就无法完成其管育员的职业角色,因此,教师应尽量多地了解、掌握和其职业有关的道德及法律知识,以更好地完成学生社会化管育员的角色。
2.教师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先知各种相关的社会规范,还应是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楷模,只有教师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才能是学生的样板,才具有号召力,才能成为学生社会规范的执行者。
八、“育”是教师实现管育员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
社会规范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道德,二是法律,其中道德通过舆论的力量实现人的自律,法律则是通过强制的力量实现人的他律。在学校中,和学生有关的各种规范、制度虽然是国家和学校颁布的,但限于学校不是执法单位,学校对学生很少有强制性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社会规范的执行多是通过谈心、说教、讲解等方式通过舆论导向的力量完成,因此,在学生社会化中育是教师实现其职业身份的主要手段,强制只是辅助手段。
总之,教师的职业身份有两种,一是学生专业化过程中学生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媒介;二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管育员,前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民事关系,后者是管育与被管育的行政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是复合型的,教师只有实现不同条件下职业身份的正确转换才能准确把握其职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