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义务也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形成对自然环境正确的观念,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
关键词:环境保护;高中生物;教学
在过去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生物知识与解题能力上的发展,却忽视了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新确立教学观念,充满考虑到生物科学和学生成长的长远需求,进行合理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体现出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教材上的知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断的向学生展示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并且顺应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和环境相互协调。
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一副情景:在下雨的过程中,一条小溪的溪水逐渐变得浑浊,在雨停了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小溪里的水又变得十分清澈了!在展示完了这样的情景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小场景,你可以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功能?单单依靠这个情景,学生可以很快得出“自然界具有强大的恢复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不仅让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中来,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发展。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
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癌变”这一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调查癌症发病率”的课下研究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去展开这次的探究互动。首先要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确定好需要调查的内容,并且根据小组的能力以及目标来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之后再进行分工合作,最后将各个成员的调查成果匯总到一起,制作成调查报告,递交给教师。这样,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了解教材之外的生物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癌症和环境污染之间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从而使学生正视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行为,因材施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污染、不浪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实际行为,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将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为行动,提升环境保护渗透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想一想人口的快速增长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到自然环境。为了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包含我国一年内消耗的一次性筷子等等,受到这些真实数据的感染,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快地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下,学生的环保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利用媒体的力量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很难一直进行研究性的活动,因此,在确保学生学习质量不受质量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的力量来进行环保观念的渗透,让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生物学习经历,让丰富多样的媒体资料去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播放与环境相关的电影,让震撼的画面去激活学生的情绪。各种各样的电影、纪录片等都呈现出了人类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后天》等等,在这些具有震撼特效的影片的感染下,学生会很快地认识到对环境的伤害很多时候都是会带来反作用的,人类终究会自食恶果,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共赢。总之,教师要合理的使用媒体设备和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的效果。
本文针对环境保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一番叙述。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是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需要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合理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逐渐地将这种意识转变为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伟平.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唐谨丁.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此论文为课题《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洞口县第二中学 湖南省 邵阳市 刘霞香
关键词:环境保护;高中生物;教学
在过去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生物知识与解题能力上的发展,却忽视了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新确立教学观念,充满考虑到生物科学和学生成长的长远需求,进行合理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进一步体现出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教材上的知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断的向学生展示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并且顺应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和环境相互协调。
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一副情景:在下雨的过程中,一条小溪的溪水逐渐变得浑浊,在雨停了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小溪里的水又变得十分清澈了!在展示完了这样的情景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个小场景,你可以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功能?单单依靠这个情景,学生可以很快得出“自然界具有强大的恢复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不仅让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中来,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发展。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
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发地去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癌变”这一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调查癌症发病率”的课下研究任务。学生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去展开这次的探究互动。首先要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确定好需要调查的内容,并且根据小组的能力以及目标来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之后再进行分工合作,最后将各个成员的调查成果匯总到一起,制作成调查报告,递交给教师。这样,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了解教材之外的生物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癌症和环境污染之间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从而使学生正视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行为,因材施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污染、不浪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实际行为,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将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为行动,提升环境保护渗透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想一想人口的快速增长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到自然环境。为了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包含我国一年内消耗的一次性筷子等等,受到这些真实数据的感染,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快地被调动了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下,学生的环保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利用媒体的力量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很难一直进行研究性的活动,因此,在确保学生学习质量不受质量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的力量来进行环保观念的渗透,让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生物学习经历,让丰富多样的媒体资料去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来给学生播放与环境相关的电影,让震撼的画面去激活学生的情绪。各种各样的电影、纪录片等都呈现出了人类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后天》等等,在这些具有震撼特效的影片的感染下,学生会很快地认识到对环境的伤害很多时候都是会带来反作用的,人类终究会自食恶果,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共赢。总之,教师要合理的使用媒体设备和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渗透的效果。
本文针对环境保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一番叙述。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是新课程改革下生物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之一,需要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合理地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逐渐地将这种意识转变为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伟平.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唐谨丁.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此论文为课题《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洞口县第二中学 湖南省 邵阳市 刘霞香